于秀華
在建構性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支持者、輔導者和高級合作者。建構主義的教學原則之一是設計激發學生思維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和提出問題。教師的作用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示范、教練和咨詢,在學生遇到問題時給予有效支持,高三復習更需要建構性教學。
課堂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包括桌椅、黑板、多媒體等教學設備,軟環境包括提問及言辭鼓勵等教學行為。有教育研究團隊發現,以下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有正影響:課堂管理、行為管理、直接指導、復習與練習、互動式教學、不同的教學方法、課堂氛圍。教師應努力營造低壓力、高挑戰的課堂氣氛,這種氛圍能讓學生精神放松,更愿意提問及回答問題,不會感到來自其他同學的壓力,有安全感和受尊重感,從而營造出學生愿意且能學到知識的課堂氛圍。高三學生更需要這樣的積極課堂氛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思考并精心設計,創設有效軟環境,組織高效的高三復習課堂教學。下面重點談談“提問的功能和技巧”在高三化學復習課上的應用。
一、提問的功能
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認真思考自己的提問習慣,反思學生在課堂上是否有足夠的參與熱情。高效的課堂應呈現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的局面,減少教師的支配地位。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學生思考、提問、評論和總結。提問有以下三個基本功能:
第一,引出復習內容,調動學生的復習積極性。
第二,了解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尋找鄰近發展區。
第三,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復習元素化合物時設計以下問題:中學階段要求掌握的重要元素和物質有哪些?研究物質的主要角度有哪些?怎樣整理常見物質各種轉化關系?整理時常常遇到什么問題?你認為鐵及其化合物的轉化關系與鈉、鋁相比有什么特點?制備氫氧化鋁有哪些方法?檢驗銨根離子的方法有哪些?工業生產某種化工產品需要思考哪些問題……問題的答案需要學生全面考慮,答案也不唯一,這樣的問題能夠發揮問題的功能,為復習服務。
二、提問的技巧
提問技巧建立在教師教學設計關注的焦點上,教師關注的焦點應是不同學生的思考和理解程度,而不是標準答案。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提問環節,積極面對學生的主動提問,引導學生討論有價值的提問。提問時應注意的技巧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通過開放性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避免簡單的一問一答。
第二,在得出答案之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否則提問就會流于形式。
第三,鼓勵學生回應每個想法和答案,教師不要急于做出評判,營造學生相互學習、主動學習的氛圍。
第四,通過改變問題,把學生的思考從簡單的回憶問題帶入需要評估和匯總的問題。
第五,無論學生的回答對與否,教師都應給予積極評價,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鼓勵學生換方向思考,促使學生樂于參與問題的解決。
第六,教師應做到收放自如。由于一些問題可能會帶來無序的爭論,有些問題可待課下進一步論證。
例如,在復習化學平衡常數時,教師可設計以下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你認為借助化學平衡常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哪些平衡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判斷可逆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若不是平衡狀態,能否判斷某狀態時反應進行的方向?如何利用化學平衡常數幫助我們解決可逆反應中的平衡問題?你能否借助圖示關系加以整理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選取可逆反應的某些狀態作為問題情境,例如中學階段常見的工業合成氨反應、二氧化硫與氧氣生成三氧化硫的反應等。
筆者曾經有幸參加了杜崗坡老師的“如何組織高效的課堂教學”課程網絡培訓。杜老師示范了“提問—講授—討論—活動—回顧反饋”的教學過程,提出課堂結構包括清晰的目的闡述、鳥瞰圖和放大圖、路線圖、適當回顧和自然過渡。下面舉例說明提問應貫穿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教師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及時總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教師明確闡述本節課的復習任務主要是掌握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并學以致用。設置問題情境:展示暖寶寶實物,暖寶寶的使用方法和化學成分。
問題1:這是什么?干什么用?怎么用?為什么?
問題2:工業上,暖寶寶中的鐵粉是如何制備的?
問題3:用過后的暖寶寶,鐵元素可能存在哪些價態?如何檢驗?
問題4:將樣品溶解于鹽酸中,能否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檢驗Fe2+?有哪些干擾因素影響檢驗結果?
問題5:取2ml樣品溶液,滴加1滴KSCN溶液,后逐滴滴加飽和氯水。請預測實驗現象,并說明依據。
問題6:如何回收用過后的暖寶寶中的鐵?設計實驗方案和流程。
環環相扣的問題解決過程可能會產生學生的主動提問,這將豐富學生的認識,使其思考更加深入。另外,杜崗坡老師提出課堂教學的Fish模型,即在問題情境下打開思維并有主線收攏的教學過程。在高三教學中,如果解決的問題超出高考知識點,則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學科素養,在教學中收放自如,允許互動中有偏差,這也是創設有效軟環境的基礎。正如瑞士教育理論家裴斯泰洛齊所說:“學習就是從混亂走向確定,從確定走向明白,從明白走向完全清晰?!?/p>
在教學中,很多教師說每個知識點都帶領學生復習過很多遍,可學生的成績卻不太理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是教師重結果輕過程,只關注達成教學目標,卻忽略了學科知識的整體結構與邏輯。課堂的有效性是判定課堂品質的第一要素,一堂好課在設計時應包含三條主線,分別是結構主線、內容主線和情緒主線。其中,情緒主線是隱性的,在教學實施中通過師生互動表現出來,即學生學習的軟環境,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高考要求用心思考并精心設計,創設有效軟環境,從而組織高效的高三復習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北京市中關村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