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云
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決定著今后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關于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明確提出:“新課改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和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的總體戰略中明確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然而,反思教學工作,無論學校、教師還是家長,最關心的都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在這種評價標準下道德教育被“邊緣化”。有些學校雖然重視德育教育卻只注重德育知識的傳授,把德育理解為理論的灌輸,與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心理需求距離太遠,不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也不適應社會的新變化。學校德育工作的教條化和簡單化帶來學生的性格扭曲和無視教育,致使學生對德育沒有興趣。
在感嘆學生道德素質日趨滑坡的同時,教師是否思考過我們的道德教育方式是否恰當?是否挖掘出可供利用的道德資源去震撼學生的心靈,引導他們抵達可觸的目標?教師只有掌握德育的特點與規律、原則與方法,并將其建立在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得到提升,養成健康的道德行為習慣,才可能使學生成為具有健全個性、奮發有為、德才兼備的人才。學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是德育教育的引導者,教師應多運用德育資源進行德育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
中華道德的優秀傳統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在當代社會依然熠熠生輝,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充分利用這一德育資源,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義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境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道德情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公德意識,“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進取精神和寬以待人的博大胸懷……社會發展到今天,歷史賦予我們的一個重要使命是我們應當回溯民族的優秀文化道德傳統,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使之內化為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并賦予其時代意義,使之同時代精神相融合,引導學生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道德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
二、把現實生活中的道德事例引入課堂
現行的中學德育往往存在空洞說教的現象,學生是被教育和被矯正的對象,教師是德育的主宰者,強制灌輸“大而空、高而全”的道德理論,嚴重削弱了教育效果。如果德育從現實生活的事例入手,充分調動情感因素,會使德育內容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同時也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育效果。例如,面對兩種道德現象“拔刀相助”和“見危不救”,教師可讓學生展開辯論,讓他們在思想碰撞中明確需要什么樣的社會公德;還可開展“身邊好人”調查活動,在課堂上分享并呈現,使學生在感動中懂得道德楷模是從每一件身邊事做起,然后持之以恒。道德教育不需要高深的理論,也無須苦口婆心的說教,通過鮮活的事例讓學生去體悟、去感受,將會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網絡媒體資源開展教學
道德教育是一種靈魂的教育,只有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讓他們產生共鳴,才能收到實效。網絡媒體能將問題更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例如針對學生迷戀網絡游戲,教師可選取幾個典型的“網癮少年”從迷失自我到道德淪喪的事例組合在一起播放:有的網癮少年為得到100元上網費向年邁的奶奶舉起手中的斧頭;有的網癮少年為阻止父母干擾自己玩游戲殘忍殺害自己的母親;有的網癮少年三番兩次下毒直至毒死父母雙親。面對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我相信學生的心靈會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洗禮,遠比空洞的說教有效得多。另外,像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頒獎晚會、湖南衛視的《變形計》等媒體節目或震撼人心,或引人思考,都是很好的教育資源,教師都可加以利用。
四、重視教師“身教”的示范作用
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钡掠从谏?,在生活中展開。道德教育不是形成一種知識體系,而是要形成一種道德的信念以及與此相應的行為方式,引導學生健康有道德地生活,使外部的教育影響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品德。在德育方法上,教師要摒棄灌輸,重視“滲透式”教育,將德育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方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教師要以自身的“榜樣力量”示范道德教育,處處以身作則,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護、理解、尊重、寬容和一視同仁,不僅能幫助學生營造團結友愛、互相關心的集體生活氛圍,而且有利于協調班級人際關系,有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友愛。這些都是德育教育滋養的土壤和資源,有助于構建充滿人文情懷和生活氣息的“德育場”。
“為學生的終身幸福而奠基”應成為每所學校的辦學理念,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一個人幸福的道德資本。學校、家長和社會要積極參與,注重培養學生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為學生搭建一個從校園走向社會大舞臺的道德平臺,使學生在親切、可信的指導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不斷調整自我、提高自我。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育人之道,才能收獲真正的育人之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安丘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