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瓊英+傅納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處于生涯發展的生長期和青春期初期,自我意識再次覺醒,這個階段對其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其對自我以及自我與社會關系的探索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筆者以北京大興區瀛海鎮中心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為教學對象,開展了一系列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通過問卷以及與學生交談的形式收集相關反饋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反思。
一、在小學開展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生涯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和歷程,它統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并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形態。生涯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發展的重要內容。Donald E.Super將人的生涯發展劃分為五個不同的階段:生長期(0—14歲)、探索期(15—24歲)、建立期(25—44歲)、維持期(45—64歲)、衰退期(65歲以后)。處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生涯發展的生長期。在這一階段,學生開始熟悉和適應生存環境,獲得生存所必須的知識和經驗,培育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除此之外,Super還提出了生涯成熟度的概念,認為職業成熟度是個人掌握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職業發展目標和程度,包括知識和態度。最近還有研究者將職業成熟度的概念發展為職業適應力,認為兒童期是職業發展的開端,包括發展性任務、過渡和改變。兒童必須接受要開始職業適應的現實,去想象自己的將來,做出教育和職業決定,探索自我和職業世界。
我國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指出,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和新的學習生活,樹立紀律意識、時間意識和規則意識;中年級的主要內容包括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角色意識,培養學生對不同社會角色的適應;高年級的主要內容包括逐步認識自己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生涯教育的內容不僅僅包括教會學生有關求職方面的內容,更包括學會如何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生涯教育課的教學實踐
1.教學內容
筆者在大興區瀛海鎮中心小學的生涯教育課程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第一個板塊為自我認識(1課時):主要通過主題活動“我的周哈里窗”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眼中的自己以及他人眼中的自己,拓寬學生對自我特點的認知。第二個板塊為職業介紹(2課時):通過游戲、播放職業介紹視頻、采訪已經工作的人(如教師)等活動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職業信息,同時在本部分的最后穿插“感謝辛苦工作的人”小活動,通過“感謝卡”的撰寫加深學生對職業的認識并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第三個板塊為職業計劃(1課時):通過“十五年后的我”和“我的自畫像”小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
通過課程最后的問卷發現,學生記憶最深刻的內容是“我的周哈里窗”,其次是“認識自我”“職業介紹”“感謝那些辛苦工作的人”“制訂職業目標”“他們工作的時候都在做些什么”“十五年后的我”“創業二三事”。學生反映“我的周哈里窗”幫助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可以幫助自己改正,還知道了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樣的,收獲很大;通過“職業介紹”了解到不同的職業,很有意思;通過“感謝那些辛苦工作的人”知道大人們工作很不容易。還有學生反映,通過一學期的學習,開始思考職業,并知道自己將來想做些什么。
通過調查,筆者還發現,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最想了解的有關職業的內容都是具體的職業信息。例如在問到學生最想了解哪些職業方面的內容時,在被調查的56名學生中,有36人都提到想了解各種不同的職業,比如教師、軍人、宇航員等。只有部分學生想要了解從事一個職業所需要的品質和一個職業人士工作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已經有部分學生提到想要了解有關工資的信息,可見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學生已經不局限于想要了解職業本身,也開始關注職業的社會評價以及與自身的關系。
通過對學習內容記憶程度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最喜歡并且記憶最深刻的是認識自我、職業介紹、職業價值探索(感謝那些辛苦工作的人),并開始思考、制訂自己的職業目標,基本達到了該系列課程的教學目標。同時,學生渴望了解更多有關具體職業的信息,包括從事該職業的人格特征和學歷水平。
2.教學形式
班級作為心理健康課活動的團體背景,其團體動力是影響課程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輔導教師要營造一種真正民主的班級氣氛,打消班級成員的消極防衛心理和消極從眾心理,讓每一個成員在討論中都敢于說出自己的真心話。為了營造這種氛圍,同時適應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本次教學實踐的每節課都設置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如游戲、角色扮演、觀看視頻、小調查、繪畫等,在這些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卷入程度。并在每節課設置很多的分享環節,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盡量避免評價性的反饋,營造溫馨的分享氛圍。從反饋來看,學生更喜歡游戲、角色扮演等活動。同時,對于分享環節,有學生提到希望多一些回答時間,希望教師能夠更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回答。
三、經驗與建議
1.教學內容
通過教學中的觀察反思和學生的反饋,筆者發現受學生歡迎且學習效果較好的課程有以下幾個特征。
(1)參與性強。無論是“我的周哈里窗”還是“感謝那些辛苦工作的人”,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活動過程當中,并且在課程結束后有參與過的記錄(周哈里窗或感謝卡)。在這種參與的過程中,不同于簡單的分享,所有的學生都在這個過程中領悟并發現新的內容。
(2)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在第一節課中,授課教師簡單調查了學生想要了解的職業,在以后職業介紹課程的設計過程中,選取的職業基本來自學生的反饋,因此教師傳授的信息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對這些信息的接受程度也較為理想。
(3)系列位置效應與重復。認識自我這節課,是開學初的第一節課,受到首因效應的影響,學生記憶深刻。在以后的每節課中,都提及了該內容,不斷的重復強化也是學生記憶最深刻的原因之一。endprint
(4)設計連貫,重點突出。在最受歡迎的兩節課中,都沒有設置過多的教學內容。在第一節課,只安排了一個活動,就是通過調查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完成自己的周哈里窗。在第三節課,主要內容則是通過職業介紹視頻的播放和采訪已經工作的人,自然過渡到對辛苦勞作的人的感謝,并沒有過多繁雜的活動,課程進行得也較為流暢和順利。
針對以上教學經驗總結,筆者認為,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做好學情分析。在課程設計之前,通過各種方式(紙筆調查、談話等)了解學生所感興趣和關注的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內容的安排。特別是在介紹具體的職業信息時,如果教師選擇的職業是學生不感興趣或不想了解的,那么課程的效果也不會很理想。相反,如果教師選擇了學生渴望了解的信息,學生的注意力自然會十分集中,教師傳遞的信息對學生的影響也越大。
(2)教會學生如何查找信息。由于學生想要了解的不同職業的信息種類繁多,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紹。同時,學會查找相關職業信息也是提高學生職業適應力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適應將來的工作環境,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更好地解決相關問題。本系列課程中并沒有突出該部分的內容,是為不足。查找信息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以選擇以家庭作業的方式讓學生搜集信息,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采取在課堂上演示、學生模仿的方式對學生查找信息的能力進行直接的訓練,也可以提供材料(如雜志、報紙等)指導學生當堂查找相關職業信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當堂演練的效果一般要好于家庭作業的效果。同時,由于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以及該部分內容的重要性,筆者建議教師將“如何查找職業信息”作為一項單獨的內容安排到自己的課程中,而不是僅僅作為某一項活動的補充內容。
(3)慎重考慮在小學階段讓學生進行職業目標的分解。本系列課程的最后一節內容為“十五年后的我”,其中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將自己的職業目標進行分解,列出如果要達到該目標自己在什么階段該做些什么。學生活動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并不能夠對目標進行分解,而只能列出要做的事情。筆者認為,這一部分與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有關,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該時期的兒童雖然能夠進行初步的邏輯運算,但是思維活動仍需具體內容的支持。十五年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較長的時間段,讓學生暢想未來十五年的規劃超出了其認知發展水平。因此,如果教師需要學生進行職業計劃,建議考慮縮短時間,或者僅要求學生列出關于職業自己想做的事,而不進行計劃乃至計劃的分解。此外,這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有關,當學生沒有對一個職業了解足夠的信息(包括工作內容、特點、要求等)時,要求其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進行分解確實是欠缺考慮的。
2.教學形式
(1)多樣化的活動與體驗。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單純的講授很難完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學生能夠廣泛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這樣對信息的接收與內化程度會更好。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例如游戲、角色扮演、觀看視頻、小調查、唱歌、繪畫等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從而促進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掌握。
(2)對講授法給予足夠的重視。叢立新教授指出,心理語言學實驗證明了講授法要求以學生復雜、積極的心理活動為基礎;奧蘇貝爾的研究證明了講授法是教學方法中比較高級的一種。由于心理健康課程歷來強調活動與游戲,似乎講授法越來越不被廣大心理健康教師,特別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所推崇。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采取何種授課方法并不應該由教師個人的喜好或者學生的喜好決定,而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所確定。對于一部分陳述性知識,我們不應該否認講授法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
(3)弱化競爭。保羅·埃根認為,關注學習的課堂氛圍比關注表現的課堂氛圍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關注學習的氛圍和關注表現的氛圍的區別在于,關注于學習的人認為成功在于掌握和進步,關注于表現的人認為成功在于高分,比別人做得好。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更在意誰或者哪個小組贏了這個游戲,而不關注游戲的內容所傳達出來的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雖然游戲的形式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但是如何引導游戲的進行,使學生的關注點從競爭轉移到游戲中所傳達的信息,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并把握的。
3.教師
除了課程設計外,教師本身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目標的達成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對中小學生來說,由于其認知發展還不成熟,有很多學生會因為對某一位教師的偏愛而喜歡某一門課,也會因為對某一位教師反感而對該課程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如何取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對一名教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1)尊重、理解、關心、鼓勵。在調查中,尊重學生、認真備課、理解學生心理、關心學生、幽默、經常鼓勵學生和傾聽學生排在前七位。只有當學生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傾聽時,才會真正打開心扉,心理健康課中的分享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一個對所教學科富有激情的教師是很有感染力的,這種激情除了在講課中體現出來,也可以體現在備課的過程中。學生總是能敏感地知覺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理解、關心和鼓勵,也能知覺到教師的認真和對所教學科的熱愛,所有的這些對教師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護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會影響到學生對所傳授信息的掌握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我們常提到的關心、尊重、鼓勵、備課、理解、傾聽外,還有很多同學提到幽默。幽默是一門學問,往往可以化尷尬為神奇,顯示出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專業修養。
(2)管理課堂的能力。心理健康教師往往更注重構建平等的課堂氛圍,盡量避免在課堂中消極情緒的表露,特別是對新手教師來說,也往往更容易給學生造成可以沒有規矩的錯覺。在調查中,不少學生表示,希望教師會發脾氣,能夠管理好班級課堂秩序。有效的課堂管理不僅是教師能力的表現,更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真實情感,包括消極情感的自然流露,提供給學生一個了解教師及課堂規則的途徑,教師也并不需要完全克制自己的情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緒的表露應是直接且清晰的,告訴學生為什么生氣,學生的哪些行為觸犯了班級中的哪些規則(這些規則應該是學生參與制訂并得到認可的),應該怎么做。否則學生會不明白自己的哪些行為是不恰當的,也不知道如何改正,那么教師的消極情緒除了宣泄情感外就不能起到很好的課堂管理作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進行生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以授課為主要形式的生涯教育,需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不斷完善課程內容和形式上的設計,不拘泥于職業信息,而將教學目標擴展到問題解決和社會適應的層面。對教師來說,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也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學校咨詢研究所)
(責任編輯:李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