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青 劉南川 馬晶晶 劉榮鳳
摘要:通過挖掘佤族文化資源,分析了佤文化對滄源縣城市建設的城市色彩、城市景觀、城市建筑的影響,探索了一條更適合滄源縣城市的發展道路——佤族特色文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今后民族地區的特色城市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佤族文化;城市建設;滄源縣;影響
中圖分類號:TU984.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4-0275-02
1、滄源縣佤族文化資源
滄源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滄源”)位于云南省臨滄地區西南部,滄源俗稱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總人口約17.5萬人(截至2009年),少數民族人口占93.4%,佤族人口約為148925人,占總人口的85.1%,占全國佤族總人口的40%以上(截至2009年),是一個以佤族為主體,傣、漢、拉祜、彝等20多種民族雜居的邊疆民族自治縣。云南佤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世居民族,佤族的語言、服飾、建筑、飲食、婚嫁、宗教、藝術、體育、節慶都獨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資源。
1.1 滄源自然生態環境與佤族文化的關聯
1.1.1 文化與信仰
原始的佤族信仰包括對自然、天體、水、火的崇拜,以及崇尚的“萬物有靈”。佤族認為,一切生物都有靈魂和鬼神,天有天神,地有地鬼,人類、山川、河流、動物、植物和所有不能理解的事物如風、雨、雷、電等都有靈魂,或是鬼神。神是善的,而鬼是惡的,人們辦事要祭神,人有病痛、災禍就要叫魂驅鬼。
1.1.2 打開精神世界的大門——佤族歌舞
佤族解放前沒有文字,用玉米籽、結繩和刻木等方式記事,傳承文化靠口傳身授,本能地與天斗、與地斗、與自然環境斗,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產生了眾多富有藝術魅力的神話傳說和歌舞(圖1)。由此,也生產了歌頌群體團結的歌曲,如“獵歌”、“拉木鼓歌”和相應的舞蹈等。
1.1.3 以黑為質,以紅為飾的佤族服飾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色,紅色和黑色成為佤族的代表色。
1.2 佤寨布局形式與探討
據佤族的老人們說,過去凡新建一個寨子,首先就是找水源確定寨址,其次就要拉木鼓建木鼓房。佤諺“生命源于水,靈魂源于鼓”,木鼓不僅是通天神器,而且是一種權勢與財富的象征,相傳是天神“莫偉”教人們做的。木鼓是天神“莫偉”的床,木鼓房是“莫偉”的家,只有拉過木鼓,請天神“莫偉”進寨保佑,建立的寨子才能平安。翁丁是佤族傳統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村落,住的是傳統干欄式茅草竹木房,生活用具也是竹器居多,保留有寨門、寨樁、撒拉房、牛頭樁、祭祀房、木鼓房、龍潭等文化遺存,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特色(圖2)。
現在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權,用以托梁,橫梁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戶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這種佤族特有的村寨布局形式在城市規劃布局上有很大的作用,影響整個城市的建筑布局,給城市建筑布局帶來模板。
2、佤族文化對滄源城市建設的影響
佤族文化內涵豐富,從生產到生活無不展現出其獨特而有魅力的一面,通過對佤族民族文化及元素的發掘,從佤族人民的衣、食、住、婚嫁、節慶、祭祀、體育、音樂、舞蹈、吉祥物及生活中的必需品等當中提煉出的民族文化及元素可以廣泛地用于城市形象設計中,來突出滄源佤城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佤族文化在滄源城市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城市色彩、城市景觀、城市建筑方面。
2.1 佤族文化對滄源縣城市色彩的影響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空間中所有裸露物體外部被感知的色彩總和。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環境色彩,生活常用色彩等人文色彩,建筑物、廣告、交通工具等人工色。
佤族文化中,色彩也是佤族文化的一部分,佤族人崇拜紅色和黑色,佤族服飾以黑色為底以紅色為飾,紅色和黑色在滄源縣城市色彩中有重要地位,滄源縣城市在色彩布局上以黑色和紅色的調和色——朱砂紅作為城市屋頂主色調,再以這種赭紅色的不同深淺色系,形成整個城市的屋頂顏色;同時以自然元素中的泥土、稻米、茅草、藤編等色彩提取墻體顏色。城市色彩以佤族文化色彩元素為主調,整個城市色彩呈現一片佤族面貌,鮮明的佤族色彩帶給城市文化內涵。
2.2 佤族文化對滄源縣城市景觀的影響
城市景觀是指景觀功能在人類聚居環境中固有的和所創造的自然景觀美。城市人文景觀是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滄源是一個以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在景觀布置上也有很多佤族文化景觀布置,以佤族文脈為軸線布置景觀,在城市入口以休閑、觀光、旅游集散等服務功能為主,在文脈區劃設計中以木鼓元素集中展現滄源佤族的民族特征,在商業街的形象展示區以滄源壁畫為裝飾。商業形象展示區是展示佤族文化的最大載體,該區域以休閑、購物、娛樂、餐飲服務功能為主,集中展現佤族壁畫神秘感。在居住區和行政區以行政辦公、居住等功能為主,以牛頭元素展現該區的嚴肅、莊嚴、巍峨的特征。在建筑立面以佤族葫蘆元素進行裝飾。在旅游景區更是集中展示佤族元素,以女神圖騰進行裝飾。
2.3 佤族文化對滄源縣城市建筑風貌的影響
滄源縣城市建筑在布局和外觀規劃上是以佤族建筑為設計出發點,布局為佤族文化建筑風貌。在建筑外觀布局上,都體現出佤族風貌,在屋頂色彩布局統一為朱砂紅,彰顯佤城的大氣。在屋頂的具象設計中,保留佤族民居中屋頂的“火神燕子尾巴”——叉叉,加之抽象的燕子形態進行裝飾,充分體現了佤族人民的崇拜及民族文化。在屋檐裝飾上以佤族特色紋理做了大量裝飾,按照佤族特有的色彩進行了點綴,由于佤族天氣炎熱,屋頂常用人字頂及梯形頂,形成的夾角立面以木格裝飾,既滿足了建筑外立面美觀又能通風散熱。在墻體立面裝飾上墻體色彩采用淺暖色體系,立柱采用褐色體系裝飾,并且增加豎向拉條,強調豎向空間,采用石材或仿石材進行裝飾突出質感、厚重感和現代感。窗戶根據大小形態不同有不同的設計:大面積的玻璃窗戶采用木紋的金屬或木材進行裝飾分隔,小窗則加頂設計(或采用籠罩頂,或采用金屬圖案分隔,或采用牛頭裝飾)。墻基采用柱廊的形式延續傳統形態的架空層,柱廊可以采用石材貼面、木材貼面或草紋陶瓷貼面;入口的設計與屋頂及屋檐統一為“叉叉”頂,局部采用雞籠罩頂,形成強烈的入口形象。
3、結語
民族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根源,城市發展離不開民族文化的推動,一個城市的發展程度以文化衡量。滄源城市的佤族文化特色是城市無價寶,但在城市建設中沒有得到最好的應用,為避免城市建設中現代化元素過多、佤族元素應用欠缺現象,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把現代化城市建設與佤族文化相結合,將滄源城市建設成為既體現濃郁的佤族風情又充滿現代城市氣息的特色佤文化城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