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目標:
1、了解梵高與金農兩位中外代表性的美術家的獨特的審美眼光和表達方式。
2、了解影響美術家視線的主要因素如個人情感、文化修養、社會環境等方面。
能力目標:
1、學會追尋著美術家的視線去鑒賞美術作品,學會從分析形式深入到作品內涵,理解美術家獨特的視線。
2、在把握美術家視線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情感目標:
學會擁有一顆寬容淡定,堅強豁達的心,培養積極樂觀的處事態度。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追尋清代畫家金農的視線,學會追尋著美術家的視線去鑒賞美術作品,觸類旁通理解美術家獨特的審美眼光和表達方式。
難點:理解文人畫家金農的視線。
主要教學方法:談話法、問題法、討論法。
一、導入
老師以學生的美術鑒賞書為例,說明由于個人的興趣、關注點等不同,所看到的形式就有所差異,引出:美術家也一樣,他們所面對的世界跟我們是一樣的,但是他們所表現對世界的看法是不是一樣的呢?
二、揭示課題
師:追尋美術家的視線——美術家表現世界的獨特方式。
三、新課學習
(一)梵高《星夜》金農《月華圖》形式對比
1、在老師的引導下比較兩幅作品的表現形式的差異。(以談話的形式完成)
1)梵高的視線:借繪畫記錄自己即時的心情,表達對繪畫藝術的執著與熱愛。
2)金農的視線在哪?空靈的構圖、單調的色彩、細膩的筆觸……我們能感受到他的心境嗎?
單憑形式分析,我們能捕捉到金農的視線嗎?(不能)我們的文人畫家非常的含蓄。怎樣才能準確地把握美術家的視線,我們還需要了解什么?
引出社會學式鑒賞——需要了解背景。
(二)追尋金農的視線
先從月華圖的表象分析,拋出關鍵問題:怎樣才可以準確地把握藝術家的視線?
學生回答:需要了解背景。
1、金農的背景介紹
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金農。金農是什么樣的人呢?
課件出示“揚州八怪”的定義,并解釋。
師生一起討論金農能成為揚州八怪之首的原因: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這正是他能成為揚州八怪之首很重要的原因。
2、漆書介紹
金農擅長于什么呢?
師:金農有很多字號,壽門,冬心、昔耶居士等等。金農五十歲之后才開始學畫的。他學畫沒有跟過老師,所以特別有創意。金農特別擅長與什么呢?鑒賞。你看那些古董,古畫,他一下子就能辨出來這是什么年代的。然后他的書法寫得很好。他的書法有個特點,你看,隸以樸厚見長,楷含隸意,自成一格,號稱漆書。見過漆書嗎?(右圖)
出示漆書
學生:哇……
師:什么叫漆書啊?像用什么筆寫的?
生:像刷子刷的。
老師介紹漆書的來歷。
3、從金農畫像中讀金農之所好。
師:金農這個人長怎樣的呢?
出示羅聘畫的現在藏在浙江博物館的《冬心先生》。
師:我們看下,金農長得怎么樣呢?(右圖)
生:光頭,后面還留一細細的小辮,長須,穿著黑色出家人的長衫。
師:坐在一塊黑色奇崛的石頭上,正在專注地看著什么?
生:木板上的文字。
師:木板(板書:書板)好眼力。這叫書板。(老師簡單解釋書板。并引導學生觀察金農的眼神。)他的眼睛是盯著這塊書板看還是飄于書板之外的?
生:飄于書板之外。
師:那是在干什么呢?生:思考
師:思考什么?
出示金農自畫像,引導觀察發現金農的金石之好。
師:對照羅聘的作品思考,金農真正喜歡金石的是什么?生:金石的精神。
師:金石的精神是怎樣的?生:堅硬。
師:對,有句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什么意思?生:金石的堅硬。
師:對,金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古人有句話說,坐石上,說因果的說法,意思是通過石頭來看人生。金石者,永恒之物也;人生者,須臾之旅也。意思就是說……略。那么他追求金石是追求金石什么?生:永恒。
師:板書“永恒”
導語:那他是如何在藝術中表現這種金石氣,體現對永恒的追求的?
4、從繪畫作品中讀金農的禪宗思想。
(1)《雪中芭蕉圖》分析(右圖)
師:現在看看他的作品。能不能讀懂?
出示《雪中芭蕉圖》。提示先別看文字,咋一看,你認為畫的是什么?
生:白菜、萵苣(學生笑)。從白菜萵苣的現象讓學生理解文人畫家強調的并非形式。
師:文人畫強調的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內在的精神、表現的是思想和靈魂。那我們該如何讀懂文人畫家的思想?
師:畫的是什么?生:雪中芭蕉。師:雪中有芭蕉嗎?生:沒有。師:那這里為什么會有雪中芭蕉呢?
師解讀畫中題跋(內容略),邊讀變講解。王維曾經畫了雪中芭蕉, 成為美術史上的一個公案,認為王維是亂畫的。但是金農讀懂了,佑承深于禪理故有是畫……為什么要畫雪中芭蕉?跟誰的意思是一樣的?
生:王維。
師:那么他表達的是什么呢?
生:對永恒的追求。
師:這個永恒怎么體現?(思考)心不為物所遷就會有永遠不謝的芭蕉。在我們中國,佛教里面有個說法:芭蕉林里自觀身,就是看芭蕉猶如看人身,他是非常短暫的。所以金農要在藝術中尋找永恒,可見在金農的藝術中也摻雜了什么思想?
生:禪理。
師:好,他還曾畫了雪中荷花,你能理解嗎?
生:能。
(2)《寄人籬下》分析(右圖)
那么再看,出示《寄人籬下》
師:從字面上理解,感覺藝術家是什么樣的處境?
生:寄人籬下。
師:這種感覺好不好?生:不好。
師:這幅作品是金農七十二歲所作的。(終年77歲)他的人生就如這幅畫,他一直客居揚州,生活窘迫,他的家鄉在杭州。然后在他再老點,寄居在揚州的寺院里邊。他一直是寄人籬下。
師:但文人畫家的智慧會不會就停留在字面上?
生:不會。
師:這幅作品構思奇迥,別有用意。那么以你的理解畫家想要表達什么呢?
問題一:上面畫了什么?生:籬笆。
問題二:什么樣的籬笆?生:高高的
問題三:籬笆里面有什么?生:梅花。
問題四:什么樣的梅花?生:怒放的。
問題五:為什么高高的籬笆里的梅花依然怒放?這幅作品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活動一:學生分組討論兩分鐘左右,討論完畢組長代表發言。
提示問題:
A、籬笆比喻什么?
B、怒放的梅花,象征什么?
C、這幅作品別有用意,什么用意?
學生發表看法。
一組代表:籬笆比喻金農的困境,梅花代表著金農的自己,哪怕遇到各種困境,人生依然像梅花一樣怒放。
二組代表:我認為籬笆比喻封建社會對金農才氣的束縛……我認為有懷才不遇的意思。
三組代表:略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寄人籬下、懷才不遇都是金農人生無法回避的束縛,但在他心中有束縛嗎?生:有。
師:那他是如何面對的?生:淡然面對。師:對。
老師引導學生拓展思路:中國哲學強調人生如寄,每個人都是世界的寄兒,是過客。金農由自己寄人籬下的生活想到人生暫行暫寄的思想。這個“寄”是寄兒、過客的意思。每一個人都是寄兒是過客,那我何必在意現在短暫的客居他鄉呢?只有我心中沒有束縛,我的生命一樣可以與梅花一樣怒放。這幅畫強化的是一個“客”的主題,人生如客,他在藝術中尋找心靈的棲息之所,尋找永恒的家鄉。可見他畫的不僅僅是繪畫而是智慧。
(3)《消受白蓮花世界》
導語:金農的人生遇到很多坎坷,其實他中年喪妻,老年喪女,最后孤苦伶仃一個人啊;他也曾想過當官,但因種種原因,最后與仕途無緣;他才華橫溢但窮困潦倒,但他是怎樣的心態?有一幅作品我覺得非常的經典,出示作品《消受白蓮花世界》(右圖)
問題:
1)仔細觀察畫了什么?誰,風來四面臥當中?享受如此清涼世界?
師:你看一蓮花池中有一茅亭,亭中有一個老者悠然地躺在這里甚至還好像酣然入睡的感覺。什么樣的人可以享受如此清涼的世界啊?你可以嗎?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
生:因為我們還要學習,考試、考大學……
師:但是他呢?
2)他向往什么樣的生活?
生:自由自在,完全超然,超脫世俗的生活。
師小結:人是寄兒、是過客,所以何必留戀榮華?那長安公卿、功名利祿又值幾何?所以他完全超然,超脫了,也正所謂佛家所說的,高臥橫眠得自由,不夢長安公卿而夢浮萍池上之客。這是他的生命哲學的寫照:他多舛的命運、坎坷的人生,造就了他獨特的藝術氣質。在他的藝術中我們讀到了他的什么?人生智慧。這也就是所謂的禪宗思想。
通過金農的視線,我們感受到金農的視線是以什么為主體的?禪宗思想為主體的,以繪畫中表現自己的人生智慧。
(三)學生理解金農的《月華圖》,發表各自的看法。
活動二
1、那么現在面對著這幅月華圖,你如何理解呢?花幾分鐘的時間寫點你的感受。
提示:
a\空曠的夜空一輪月亮,畫家心境如何?
b\月亮與他所追求的永恒有什么關系?他想表現什么?
2、學生交流(3-4個學生課堂交流)
學生1:月代表著空靈,寂靜,散發著淡淡光滑,中有玉兔搗藥,那又是古老的傳說。月光水華,水華月光,一切都那么超然。正是他強任他強,明月照大江!
學生2:月以其炫目之光,長存于世,從未消失,月是永恒,人亦是永恒。吾愿追隨月之華而得心中的極樂。只要內心向佛,心中有禪,一切外在都是虛無,真正的光芒一定會永遠綻放而不必去刻意追求什么。
學生3:佛說,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被執念所羈絆,羈絆又由不得而病態。月華正好,人卻如水邊浮萍聚散。人世何短,萬物變遷永恒不在。不變者,唯心;超然者,唯心;忘我者,唯心;境界者,唯心。我心不變,方才永恒。
3、分享老師的感想:
我寫了一首詩來詮釋對月華圖的理解:月華如水吞云天,亦真亦幻我自眠。
孤圓已滿去無際,不怕清冷歲歲仙。
小結:金農曾有一題畫跋:茫茫宇宙,何處投人?這月華圖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冷月當空,無所依待,無所分別,自由自在、無牽無掛,無欲無求,這就是他的心境。“心月孤圓,光吞萬象”表現了禪宗最高境界,抒發自己對永恒的追求。
四、總結
我們追尋了梵高與金農這兩位美術家的視線:梵高是以繪畫抒發即時情感,表達對繪畫藝術的熱愛;金農的藝術思想是以禪宗思想為主體,以繪畫表現自己的生命智慧。
師:每個藝術家視線不同可能跟什么有關?
生:個人情感、時代背景、地域環境等多方面的差異。
但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每一件優秀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心靈的透析。正如我們中國有句話:“畫由心生”。我們追尋的是美術家的視線,其實就是追尋美術家的心。當我們能沿著著美術家的視線去欣賞美術作品,也就叩開了欣賞美術作品的大門。
教學反思:
1、《追尋美術家的視線》是湖南版高中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基礎與興趣選擇教學切入點,關注學生有所學,有所悟,以實效為目標,重在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2、由于文人畫學生接觸較少,對鑒賞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引導為主,形式比較單一,對于基礎好的班級,學生越學越愉快,但對于基礎差的班級,課堂氣氛難以調動,這是弱點。
(縉云中學 浙江麗水)
林維山點評分析:
潘珣老師的《追尋美術家的視線》這一課,在教學形式上沒有過多的花樣,教學方法是以啟發引導為主,風格樸素,教學內容的切入點很小,豐富而厚實,但挖得深而透,這正是深化課改中我們需要的,也是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追求實效所必需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泛泛而談,而是選擇了梵高與金農兩個很具代表性的畫家作為本課的切入點,通過一步步深入淺出的講解重點引導學生追尋清代文人畫家金農的視線,通過引導、討論、分析欣賞金農的作品,挖掘金農的視線,理解金農的藝術思想,課中選擇的每一幅作品都極具代表性,每一句話,每一個環節設計都緊緊扣住教學目標,重點突出。使學生通過單位時間的學習,能深刻地理解美術家的藝術思想,并觸類旁通學會透過形式深層挖掘作品內涵,了解藝術家真正的內心世界,學會鑒賞美術作品,捕捉美術家真正的視線,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使鑒賞教學真實有效。
但本課例略顯不足之處就是教學設計預設的內容多了,每個環節設計得很緊湊,教學課堂生成性的東西會受到限制。但任何探索都需要過程,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希望以此為起點,在實效的基礎上,能少些預設,讓高中學生在欣賞中多些經驗的生成,讓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更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