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彬
[摘要]黨的性質、宗旨和執政理念,要求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群眾路線的靈魂在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在于人民要當家作主,這就決定了群眾路線的根本是“為民”。如何體現“為民”,怎樣才能做到“為民”。筆者探討了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 群眾路線;價值追求;為民途徑
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其任務和責任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共產黨人落實為民務實清廉要求,以永葆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夯實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為民,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為民,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為民,就是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一、“為民”,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目標
(一)正確把握“民”的科學含義
“民”,《新華詞典》的解釋為: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群眾就是人民大眾,最廣大的人民和社會成員。為民,構成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之一,貫徹執行群眾路線,把“為人民服務”落實到實處,對“人民”這一概念要有全面正確的把握。毛澤東同志說:“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1] 在社會主義時期,“人民”被現實賦予了新的更加廣泛的內容,參加現代化建設的所有公民,都是人民的一分子。現代中國正處在一個急劇的轉型期,各行各業的建設者也是人民的范圍。
(二)黨為何要為民?
為民,黨的群眾路線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靈魂和精神指向,為民是新形勢下黨員干部的崇高價值追求。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目標,是黨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國家性質、黨的性質、宗旨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黨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為民,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唯物史觀關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觀點,要求把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擺在第一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共產黨人始終把發展的目標放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上。黨必須更好地領導人民發揮創造歷史的作用。為民,深刻揭示了執政黨興衰存亡的內在因素。民為邦本,邦興靠民,歷史證明:人民是力量之源,具有5000多年文明的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在世界上領先的古代文明,對人類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回眸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無一不是人民群眾用雙手和肩膀、用心血和汗水、用勤勞和智慧一點一滴地積攢起來的。陳毅同志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1932年,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有了中國選手的身影,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場上,中國選手創造了優異成績,首次位居金牌榜第一位。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全民支持和參與的北京奧運會,這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跨越。
三、 為民,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
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就是要確立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最大價值追求和精神指向。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在激勵人們前行的精神力量中,最深入最持久的就是信仰的力量、價值追求的力量。 焦裕祿同志“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黨把“以人為本”作為執政之要,深刻體現出黨在發展問題上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群眾認識的深化。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鮮明地突出黨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之要。群眾路線教育,就是應該牢固樹立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四、為民,就是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執政為民宗旨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執政為民,黨唯一的出發點。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群眾路線教育是匯聚這些智慧和力量的重要途徑。正是因為有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才獲得的力量之源、執政之基,筑起了“真正的銅墻鐵壁”。可以說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繼往開來的動力源泉。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信任,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才能得到鞏固和加強。黨發展、壯大的過程,就是為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英勇奮斗的過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其宗旨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發展。古人說,“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執政為民”要求全黨將其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集中在為人民謀利益這一基點上。縱觀中外,因為執政黨脫離群眾、背離人民而導致政權喪失、國家動蕩的例子深刻而慘痛。如前蘇聯的解體到埃及社會混亂,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執政黨與人民離心離德、作風腐化、激起民憤所致。
五、共產黨人實現為民的合理途徑
為民,貫徹群眾路線的根本體現,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著力解決好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步路”的問題。群眾路線教育,使領導干部時刻保持清醒,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順利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宏偉目標。
(一)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全黨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要有主動謀發展、促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有“在其位、履其職、盡其責”的事業心和職業道德,在對待服務群眾的事業上揚起“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豪情。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時常關注人民群眾,使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持續長久的實惠,真正體現黨為人民發展,靠人民發展的真心與誠意。
(二)為民,就是要著力解決“四風”問題。群眾參政議政。“四風”問題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黨員干部必須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像舟和水、魚和水,這要求我們為民務實清廉。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黨性,是黨員安身立命之本。沒有黨性,就無從談先進性和純潔性。作為執政黨的黨員,其黨性決定堅持以人為本的韌性。沒有黨性的干部,就不配做黨的干部,沒有黨性的領導干部,就沒有資格做黨的領導干部。是否堅持為人民發展,靠人民發展,不僅是堅持以人為本的體現,更是彰顯黨性的體現。必須把把“愛民”、“重民”、“惠民”的觀念深于腦、融于心,凝于血,“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利為利”。要真正把“富民、安民、惠民、樂民”擺在首位,把群眾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當作第一任務,把人民的疾苦當作第一關懷。
(三)“清廉”,是共產黨人的本色,是最可貴的品質,“清廉”是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保障。清廉興邦,腐敗亡黨。為民,必須堅定不移地反對腐敗。腐敗,是扼殺黨性的毒瘤,是損毀人民利益的禍首,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的致命風險。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是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的殺手锏。為民務實清廉,其實質就是要領導干部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重點反省在思想觀念、作風、領導決策價值取向上是否與群眾路線相符,是否與人民根本利益相沖突。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人民對腐敗深惡痛絕,對反腐敗全力支持,這是我們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的根本保證。
總之,為民是黨的群眾路線題中應有之義,群眾路線教育,就是要深刻認識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堅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第1版.
[2]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2012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