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啟龍 李佳圣
[摘要]本文闡述了高職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幾個方面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廣大職業教育者執教和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高職;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有多年的歷史,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社會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各行業廣泛認可。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高職生已成為社會服務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他們所具備的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改革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表明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而受到高度重視。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雖然飛速發展,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但部分畢業生仍存在綜合素質不高、職業適應力不強和崗位遷移能力差等現象,究其原因,在于高職院校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方面有所欠缺。
1 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能力是指人類能夠完成某種活動所具有的本領,也就是人所具有的順利完成某項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功能與力量[2]。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技能技術專業方面發展,也要實現長足長遠發展。在高職學習期間和今后的社會實踐生活中不斷地挖掘個人潛力,拓展個人發展空間培養創新能力、合作能力進而提升自身的層次、素質、水平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主動性、協調性和持續性特點。眾多學者認為,教育對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而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人文素質則是實現高職生可持續發展的必備要素,因此,高職生能否獲得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關鍵在于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過程中是否有效地融入了上述要素。
2 高職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高職院校和高職生對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不夠重視
教育部要求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而多數高職院校從眼前的利益出發,聚焦于畢業生能否就業、就好業,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長遠發展要求,忽視了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要知道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同時部分高職生也只顧眼前利益,一心想著畢業后如何找個好工作,沒有很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在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意識淡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2 片面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
高職教育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強調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力求讓學生畢業后能直接上崗并勝任工作。為達到這一目標,高職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執行上偏重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花大力氣教學生做事的本領。職教專家戴士弘認為,能力是訓練出來的,而非通過老師講授獲得[3]。這就必然要求在教學中安排大量的實訓課,甚至需要利用大量的課余時間,極大地擠占了人文素質等課程的學時,減少了學生提高素質的機會(如第二課堂活動減少),從而導致在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方面嚴重不足。
2.3 人文素質教育弱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先生認為,人文素質與個人人格的高低、行為的文野、思維的智愚相關,與個人事業的成敗密切相關[4],充分說明人文素質對個人事業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在高職院校中,專業課程所占的比重過高,這就必然導致人文素質課程開設不足;同時跨專業的課程較少開設或者根本就沒有開設,學生選課的自主性也不高;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創新性不強;對學生的評價多注重智力要素和專業內容,而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考察,這些都限制了高職生發展的深度與廣度。有調查結果顯示:28%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被動,在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處理人際關系矛盾方面也得分較低,這從側面反映出高職生人文素質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2.4 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評價過于偏重智力要素和專業內容,也就是說重點考察學生的學習成績、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畢業條件往往是要求學生各門課程考試成績合格、頂崗實習合格并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而與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密切相關的要素(如:合作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人文素質等)幾乎沒有被納入到考察的范疇,這樣的畢業標準就會引導學生將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和如何練好專業技能上,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而導致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2.5 職業教育的立交橋未建立
我國的普通教育已建立了“???本科-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目前運行良好,很多??粕ㄟ^個人努力和進一步的學習而發展得非常好,但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而普通本科主要培養工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3],二者在培養人才的類型上存在著本質區別,這就決定了高職生上升的通道極為狹窄,遑論成為研究生了。因此,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上升通道實際上是一條斷頭路,更談不上立交橋,極大制約了對高職生的進一步發展。
3 高職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的對策
3.1 更新理念提高認識
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社會輸送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培養高職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首先就需要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提高認識,堅持可持續發展和終身教育理念,教書育人并重,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潛力,提高其人文素質,培養其創新合作能力,大力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其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另一方面,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也應提高認識,著眼于長遠的未來,不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充分認識到可持續發展能力對個人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嬗變。endprint
3.2 技能培養與人文素質教育并重
技能是高職學生勝任崗位工作的必備條件,人文素質是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要素,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堅持對學生技能培養與人文素質教育并重的策略。首先,高職院校要在重視技能培養的基礎之上,優化課程設置和結構,適當增設一些綜合性課程?!罢n程綜合化并不是絕對的綜合化,而是在課程專門化基礎上的綜合化,是對專門化的有益補充[5]?!币詫I知識和技能為核心,適當吸收與之相關的其他專業知識、理論與方法,使之相輔相成,形成一個開放的知識技能網絡;其次在確保專業課程量的基礎上適當增設通識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再次,學校還應開設一批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公共任選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修課程的機會,并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與校園文化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6],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對學生評價標準與方式進行改進,將學生素質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并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3.3 構建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
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是一般能力的疊加,而是在知識、能力與素質有機整合并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能力結構,它的形成受各種能力要素的影響,任何一種要素的缺失都會影響或制約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有效融入各種要素,構建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首先是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整體設計,重新構建課程體系,既能滿足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需求,又能兼顧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其次是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強化專業教學中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滲透。教師專業水平高,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并且在專業課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文素質等要素,不僅能很好地傳授專業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是引導學生加入各種專業社團,積極參加第二課堂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大有裨益。
3.4 完善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體系
如何客觀、綜合地評價高職學生一直是職業教育工作者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現行的評價標準有失偏頗,需要不斷加以完善,其重點在于引入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的評價,并改變由教師單一定性評價的方式。筆者認為應針對高職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素,結合各學校實際情況,選取學生一些平時學習、活動和生活中的具體行為,歸類并系統化。每種行為都可以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并根據重要程度和難易程度賦予一定的分值;同時規定每種行為的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合格或優秀所需達到的總分,形成一個完整的高職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體系。如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正在試行的“素質教育學分制”,實際上就是一個高職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體系,它包括知識與素質拓展、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體育運動和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四個綜合項目,每個綜合項目包含若干個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包括多個具體行為,每個具體行為均賦有一定的分值,并確定了相應的評價主體與評價方式,同時規定總計取得38分為合格,這就可以比較客觀地評價每個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當然,每所學校的實際情況不同,評價的側重點也可能不一樣,因此制訂出的評價體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只要是符合校情,就是比較好的評價體系。
3.5 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
目前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得越來越緊密,普通高等教育與研究生教育銜接得也非常好,但高職與普通本科間的銜接不暢,這與終身教育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應盡快突破高職與普通本科銜接的瓶頸,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為廣大高職生提供一個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渠道。誠然,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的努力。可喜的是教育部已啟動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轉變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計劃[7],這讓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和高職生看到了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座嶄新的職業教育立交橋矗立在我們面前。
總之,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受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是社會環境與個人主觀能動性相互作用的結果。職業教育工作者、學生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共同努力,提高高職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江柯.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J].科技信息,2009,28:421-422.
[2] 閻建平,王美蘭. 能力新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6(4):10-13.
[3] 戴士弘.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11.
[4] 楊叔子. 是“育人” 非“制器”—再談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7-10.
[5] 張有聲. 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57.
[6] 張利. 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分析與探討[J].科技與市場,2014,21(9):339.
[7] 劉玉蕾. 教育部: 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將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學校[EB/OL].http://edu.hebnews.cn/zt/2014/2014-06/27/content_4008356.htm.
[基金項目]本文研究系湖北省2014-2015年職教重點項目(G2014A014)“職業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