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周臘琴 俞彤



摘 要:目的:了解蕪湖市在校大學生體質指數(BMI)現狀,比較不同BMI水平下大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并對其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提高我國大學生身體和心理素質提供參考。方法:以亞洲成人BMI判定肥胖標準為基準,運用醫學統計學和層次分析法,結合自卑傾向問卷對皖南醫學院在校大學生進行BMI分組調查。結果:BMI值分布呈現近似標準正態分布,總體來看正常組體質健康總分最高,依次是正常組>偏廋組>超重肥胖組;正常組大學生每周的運動頻率,三餐習慣及飲食量均與偏廋組和超重肥胖組存在差異(p<0.05);超重肥胖組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偏瘦組和正常組(P<0.05)。結論:應提高大學生對健康狀況的關注,增加體育鍛煉以及合理飲食,培育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心理狀態。
關鍵詞:大學生;體質指數(BMI);體質健康;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2014年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注。編號:AH201410368081
大學生是國家的人才和棟梁,大學時代是青少年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其健康狀況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2007年教體藝[2007]8號文件再次頒發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實施《標準》近年的全國學生體質普查結果發現,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令人堪憂,總體水平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兒童青少年人群肥胖率急劇上升[1-2]。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用來反映成人體重與身高的關系,作為肥胖篩查標準的指標,即BMI=體重(kg)/身高2(m2),BMI偏高或偏低均可能導致疾病,尤其是BMI偏高將大大提高患病風險,超重和肥胖已經是成年人死亡的重要促成因素,是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皖南醫學院425名大學生為本研究對象,男生204人,女生221人,對該群體的身高、體重、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遠等測試,并對其中一部分人群進行自卑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67份,回收265份,有效問卷250份,問卷有效率94.3%。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書籍和文獻資料,根據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WTO)西太平洋地區肥胖癥特別工作組提出的“亞州成人體重分級建議”BMI<18.5為偏瘦,18.5≤BMI≤23為正常,BMI≥23為超重肥胖)對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同時采取問卷的形式,對其運動頻率和飲食狀況及每天進食量進行調查。
1.2.2數據采集和處理
(1)依據《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由本校專門體質測試老師采取統一學期統一考試進行測試。測試指標:身高、體重、中長跑(男1000米,女800米)、短跑(50米)、立定跳遠、肺活量、坐位體前屈。
(2)自卑水平評定:以自卑傾向問卷[5]為測查大學生自卑水平的工具,該量表共54個項目,采用1~4分的4點評分,總分值越大表示自卑程度越高??煞譃?個因子:F1為學業表現,F2為體育運動,F3為外表,F4為愛情關系,F5為社會相互關系,F6為交談,F7為總體自卑水平,F8為影響自卑判斷的心理狀態。采用spss20.0和EpiData進行相關數據處理與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BMI總體分布特征的統計分析
圖1顯示BMI指數的分布曲線呈現近似標準正態分布,表明大多數學生BMI分布于正常范圍(18.5~23),呈現但也存在超重肥胖和偏瘦的部分群體,由于年齡的原因,肥胖的危害并沒有顯現出來;女生偏瘦(16.95%)和正常(30.12%)的比例明顯高于男生偏瘦(8.48%)和正常(25.89%),男生超重肥胖(13.65%)的比例明顯高于女生(4.95%),且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性別不同造成的審美和自我欣賞差異造成的,大學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自身體形和外在表現。
2.2 不同BMI水平大學生體質測試各項指標比較
由圖可知,不同BMI水平大學生組間身高值和體前屈值變化沒有明顯的規律,而體重值與BMI等級呈現正相關性,體重越大,由BMI評定的人體肥胖程度越嚴重,正常組與偏廋組、正常組與超重肥胖組體重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中長跑可以反映大學生耐力素質的一項重要測試,正常組和偏瘦組的中長跑成績明顯高于超重肥胖組(p<0.05)說明體重越大耐力素質成績越低,可能由于超重肥胖導致耗氧量增加時耐力素質水平降低,這與其他學者專家研究相一致;[6]BMI值與立定跳遠結果呈正相關,說明體重越大,成績越高,這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存在差異。[7]可能由于超重肥胖組男生偏多,男生的立定跳遠成績高于女生。
2.3 不同BMI水平大學生體質測試總分值比較
圖2用運籌學中的層次分析法,按照專家意見法得出的評價體質健康指標的組合權重,分別對425名大學生進行體質健康總得分計算。由表可知,正常組的體質測試總得分明顯高于偏瘦組與肥胖組,且肥胖組與正常組的差異顯著(p<0.05),表明不同BMI水平組間體質狀況差異顯著,總體大學生人群均體現體質總分正常組>偏廋組>超重肥胖組,隨著體重的上升和肥胖程度的遞增呈現體質綜合能力下降的趨勢。
規律運動是指每周至少參加 3 次, 每次運動時間持續 30min 以上的中等強度的體育健身運動。[8]由表可知,正常和偏瘦組的運動頻率大于超重肥胖組,超重肥胖組的每天進食次數遠遠多于正常與偏廋組。因此得出,超重肥胖與體育鍛煉和飲食規律有關[9]。
結果表明,學業(F1)、偏瘦組在外貌(F3)、異性交往(F4)、因子上明顯要比正常組低(p<0.05),偏胖組在運動(F2)、外表(F3)、異性交往(F5)因子上明顯比正常組高(p<0.01),偏瘦組與正常組總分低于偏胖組(P<0.05)。
3.結論
3.1在所調查的學生中,其中BMI指數集中分布在正常范圍(18.5~23)。由于學習壓力、生活環境、運動規律、飲食狀況等因素,造成部分大學生體重偏瘦和超重與肥胖,男生的超重肥胖比例高于女生,女生偏瘦和正常人數比例高于男生,女生往往比較注重自己的外表體型,如今社會普遍以苗條為美,所以女生注重保持體重和體型。
3.2中長跑可以反映大學生耐力素質的一項重要測試,正常組和偏瘦組的中長跑成績明顯高于超重肥胖組,說明體重越大耐力素質成績越低;不同水平BMI水平組間的大學生體質健康總得分存在差異性,尤其是超重肥胖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3.3體質健康狀況與鍛煉頻率和飲食有相關性(p<0.05),超重肥胖組的鍛煉頻率明顯低于其它組,每天飲食次數和飲食量遠遠多于正常組和偏瘦組。
3.4超重肥胖組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偏瘦組和正常組學生要差,我們醫學院的學生對健康的要求相對來說較高,學生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可見BMI指數的差異的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造成影響。
由此可見,提高大學生對健康的認知非常重要,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體質健康的教育和定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大學生應該多鍛煉,合理飲食,培養良好的健康心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