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青
摘 要:語文課應該注重培植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使他們一起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利用教材本身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利用教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的情感。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于是,他們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在表達中得到發展與提高。總之,教育是門藝術,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永恒的標準,它沒有最后,只有更好,沒有問號、只有逗號。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極大的挑戰。
關鍵詞: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是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語流中,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在這樣的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新課標呼喚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喚充滿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喚充滿生命溫暖的課堂,呼喚充滿與崇高人性的對話。因此,我認為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應該注重培植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使他們一起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書,讓學生自己讀,讀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做老師的要力求成為親切睿智的點化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時間里,“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文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這份情感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1 有情感
1、可利用教材本身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語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寬闊的知識背景,這一獨特的優勢,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如《再見了,親人》一課,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不但能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是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課文時學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媽媽的心情過程中,總傾向于小金花對敵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媽媽的悲痛。因此朗讀這段課文時,要先讓學生通過自由找出最能表現剛強的詞語“踩一腳”、“抽動兩下”,而又引導理解這些詞語中流露出的情感。通過分析,學生體會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媽媽的悲痛埋在心底,更把滿腔的仇恨對準了敵人,化悲痛為力量,發誓要為媽媽報仇。學生理解了課文,也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基調,進一步體會情感。
2、要利用教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如我在教《長城》一課時,先讓學生說出祖國大地上的名勝古跡,學生們興致很高。隨機我熱情洋溢地告訴他們,我親眼看到許許多多的外國朋友,成群結隊不遠萬里來到我們的長城上。站在長城上,會想起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豐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著我的心頭,連我自己也感覺到語調是那樣激動,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帶著對長城的向往進入課文情境,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
2 有聲氣
1、書,讓學生自己讀
讀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做老師的要力求成為親切睿智的點化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時間里,“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文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這份情感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問,讓學生自己提
學貴有疑,讀而能問,這既是學生認識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集,進而推動閱讀不斷向縱深發展。在自讀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充分思考,這樣,學生的小腦袋里就會產生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許他上網想法是非常荒謬可笑的,也許他的想法是膚淺幼稚的,但是,提出來就是學會了思考,敢于提出來,勇氣可佳。我班學生就特愛提問,學《威尼斯的小艇》時問“輕快”“靈活”之間為什么不用頓號而用逗號,學《燕子》時問燕子的外形為什么用“湊”字等等。問題提出后,教師不要急于代答,應讓學生去作答,遇到有價值的問題還應組織學生討論。
3、話,讓學生自己說
一節課40分鐘,教師要結合教材,著力發掘學生說的材料,創設說話的氛圍,充分賦予學生說的權力,讓學生想說就說,學生的說才會體現個性化,也只有面向全體,人人參與,學生的說才會落實全員化。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課時,學文成熟之際,教師創設情景:晏子凱旋歸來,齊王會說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于是,他們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在表達中得到發展與提高。
3 有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幾段話引起我的注意:“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學要注重語音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我們的學生,天天來學校上課,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求發展,并且是一種持續發展,包括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技能的掌握與熟練,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等等。因而,每一節課教師的腦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給學生些什么?一點知識,一些方法,一些啟迪,還是一些積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時,我們不能否定工具性的和諧統一才是語文教學的完美。
實踐證明,適度的語言文字訓練對于我們的語文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芽均產生這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一節課的語言文字訓練目標必須明確、適度、集中,既要體現教材的特點,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要善于選擇、取舍和重組。
4 有創新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的語言凝練處、空白處、省略處,讓學生對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結局等展開想象。
2、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就是標新立異,是對思維定勢的否定。作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更體現出其固有的獨創性和新穎性。求異是兒童的天賦,他們樂于表現的與眾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展開不同意見的爭論,打破盲目順從、迷信書本、被動地聽講、被動地回答問題的局面,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不斷產生新的答案,真正進入到“創造”的世界。
總之,教育是門藝術,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永恒的標準,它沒有最后,只有更好,沒有問號、只有逗號。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極大的挑戰。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大膽地實踐,不斷地總結,在總結中追求更大的創新,就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活力,把它變成學生樂學、好學的場所,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用滿生命的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