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迎慧
摘 要:在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著推廣體系斷層,技術服務難以到位;行政指令推廣,服務對象難以接受;農民素質偏低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推廣農業技術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技術;問題;措施
就目前的推廣體系而言,存在著推廣體系斷層,沒有專業的機構負責技術的一線推廣工作,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農村的科學技術推廣工作,由于多種原因普遍存在推廣難的現象。而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農技推廣體制不健全
人員抽調頻繁。目前,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均由鄉鎮政府統一管理,而且行政管理權下放到鄉鎮,負責安排具體工作。但是,因為沒有上層的主管單位,業務工作就形成了多頭指揮、多頭管理,形成了隨時抽調,專項工作無專人負責的局面。
2 農技推廣體制不順,隊伍不穩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任意抽調。鄉鎮機構改革后,設有農業服務中心,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由鄉鎮政府統一管理,行政管理權下放到鄉鎮,工作由鄉鎮統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辦公,上面又沒有相對應的單位,業務工作形成了多頭指揮、多頭管理,工作隨意調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鄉里的一些多而雜的工作。如部分鄉鎮在農事季節任意抽調農業服務中心的人員去抓計劃生育等工作,加之農技推廣經費的不落實,農業生產現狀的低格局,使其根本無法安心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致使部分人員對本職業務工作喪失責任心,失去了進取心。由于農業服務體系經過改革后,農業服務中心的大部分職能都由鄉鎮管理,農業局只有職稱評定的這唯一權利,不能對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實在在的管理。多種業務活動相對受到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從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
二是資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應當保障用于農技推廣的資金,并應當使該資金逐年增長。”但實際上,農技推廣經費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經費嚴重短缺,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無站無址,更談不上技術設備。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也使一些新的綜合配套技術無法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大量的試驗、示范不能正常開展,整體工作長期置于弱勢的低谷中,使農技推廣人員有心無力,有能無力,嚴重制約了科技的推廣和應用。
三是基礎設施不全。信息和技術是當前農業生產中最活躍的生產力,由于農技推廣經費不足,部分地區農技推廣設施設備嚴重滯后,現代化的信息設備無法配備。只有盡快配置現代化的設備,打通信息傳遞的“最后一公里”,將農業服務的觸角真正延伸到村戶,變“一張嘴、兩條腿”為“三電合一”的現代推廣模式,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民缺技術、少信息、盼服務的難題。
3 提高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認識
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認識,從政府機構、相關部門到每一位農業種植戶都要認識到推廣農業技術能夠為農業的生產帶來好處,推廣農業技術也是促進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根本,正所謂“思想決定行動”,只有思想認識上去了,才能指導進一步的行動。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認識提高不能光是停在口頭上,應抓落實,多舉辦農業技術推廣的活動,制定技術推廣的計劃與方案,與其它部門進行聯合,解決在技術推廣中出現的問題與困難,這樣才是真正地從認識上提高了對農業技術的推廣。
4 農技人員及農民的素質亟待提高
首先是農技推廣人員素質亟待提高。由于農技推廣工作待遇低,工作條件差,生活清貧,過去多年培養起來的農業技術人員有些離開了工作崗位,使從事農技推廣的專業人員逐年減少,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員不愿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使農技推廣人員隊伍整體素質有所下降。
其次是農民群眾的素質亟待提高。農民群眾是農業推廣的受體和基礎,農民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民學習和應用科技的能力。近幾年,由于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老弱婦幼,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能力差,農技人員下鄉組織培訓班都存在一定難度,農技推廣處于尷尬的境地。
針對當前農業技術推廣難的實際,我們認為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真正把農技推廣普及工作抓出成效,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做出貢獻。為此,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努力使農民接受農業科技由被動變為主動。首先,要把農技推廣工作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很好地結合起來,與逐步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體系結合起來,致力于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和盡快改變農業弱質產業的形象,促使人們自覺地加大農技推廣工作的力度,實實在在地為農民增收致富服務;其次,要加強宣傳輿論導向,采取寓教于樂、形式多樣的宣傳手段,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興趣和熱情;再次,要改變行政命令型的農技推廣服務模式,通過說服引導、簽訂技術承包合同等方法,將農戶和農技部門的責、權、利結合起來,形成雙方自愿、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約束機制,提高農民采納推廣部門建議和技術措施的積極性。
進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農民了解農業生產新技術由間接變為直接。由于大多數農民是現實主義者,不愿花資金去應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術,所以,每一項新技術推廣的初期,農民大都抱觀望態度。為此,農技推廣部門要著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對增產潛力大、效益高、推廣面大的農業技術項目,區、鎮、村、組都要有目的、有重點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戶,為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樣板,用活生生的事實,教育和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應用科技致富。
進一步加強技術培訓,努力使農民應用科技由外行變為內行。
根據目前農村經濟和農民素質現狀,加強農民技術培訓,應突出層次性和實用性。例如:基層農技培訓可以通過三級網絡 (區、鎮、村)、3個層次(領導干部、科技人員、農民)、多種形式 (辦班培訓、邀請專家教授講課、廣播電視講座、函授及充分利用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絡等),實施“綠色證書”培訓項目。對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的農民,可根據農事季節的特點,采取辦培訓班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的辦法,增強他們的科技意識,提高運用農技進行自我服務的能力。同時,要注重加強對那些沒有正規學歷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學歷教育,通過多種渠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
進一步搞好配套服務。努力使農民從農技應用中得到的實惠,由理論變為現實。農技部門要充分利用隊伍專、人才多、分布廣、信息靈的優勢,將產前的項目篩選,產中的技術指導和產后的銷售服務作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務范圍。在產前,要搞好市場調查和預測,為農民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準備;在產后則可以采取獨營或聯營的方式,開展農副產品的購、加、儲、銷等服務,切實為農民解除后顧之忱。對量大面廣的主導產品,農技部門要及時推廣系列加工、包裝、儲運等方面的新技術,以實現農副產品的多層次增值,讓農民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進一步優化運行機制,努力使農技推廣機構由“空心”變為“實心”。良好的運行機制是搞活農技推廣工作,增強實力的關鍵所在。因此,農技推廣部門要改革舊的推廣模式,在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結合、技術開發、推廣與經營結合等方面走出一條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廣搞服務、搞好服務促推廣”的原則。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在當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中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并不能減少我們將農業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的決心。農業的生產方式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從土里刨食的傳統模式,我們要轉變思想,大膽創新,將農業科學技術轉換成農業現代化生產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