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海
摘 要: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大類,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是國家的人才,祖國的未來,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明確大學生所負有的義務非常關鍵。本文通過從法律角度分析當代大學生應承擔的主要法律義務,加強人們對法律義務的認識和了解,讓當代大學生更好的遵守法律。
關鍵詞:大學生;憲法義務;民法義務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數據統計,我國目前有2647.5萬大學生(包括研究生),數量龐大。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學生是高學歷、高素質的代表,對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中,讓他們明晰自己所負有的法律義務對于我們建設法治國家很有必要。本文主要從大學生應履行的憲法義務、民法義務兩個方面入手,將當代大學生應掌握的主要法律義務進行解析。
1 憲法義務
蔡某,女,某大學三年級學生,因學習成績優異被學校安排去美國交流學習,在美學習期間,結識外國人詹姆斯,詹姆斯以幫助蔡某畢業后出國、金錢等為引誘,將其拉下水,被發展為某反動組織情報人員。蔡某通過學到的間諜手段收集我國的政治、軍事等情報,后被我國安全機關逮捕。
蔡某作為一名大學生,本該有著錦繡前程和美好未來,卻因法律意識淡薄,走上犯罪道路。那么,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明確哪些憲法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義務:
(一)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任何人、任何組織都不得破壞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大學生作為祖國明日的棟梁之才,從政治立場上更應堅定愛祖國、愛人民的信念,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應以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為己任。
《憲法》總綱規定,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憲法》第52條規定,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而且我國也于2005年3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專門的《反分裂國家法》,從法律層面高度重視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問題。
(二)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義務
法律,從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法規,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即指國務院、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本文中所講的法律法規都是從廣義的角度而言,泛指一切國家機關制定的所有規范性文件。
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有規范、預測、指引、強制作用。人們的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活動。大學生作為社會組成的一個群體,理應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一切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都將受到應有的制裁。
(三)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憲法》 第5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祖國安全是指國家領土、主權不受侵犯和國家各項機密得以保守 ,社會秩序不被破壞。祖國的榮譽是指國家的尊嚴不受侵犯,國家的信譽不受破壞,國家的榮譽不受玷污,國家的名譽不受侮辱。 祖國的利益對外是指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榮譽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對內是指相對于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始終樹立國家安全第一的理念,愛祖國,有強烈的民族榮譽感,遇到危害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事件,要挺身而出。國家的利益不容侵犯,這是每一名大學生所應行使的神圣職責。
(四)依法服兵役的義務
憲法規定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征兵工作條例》第25條:“依法可以緩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學校就學的學生,本人自愿應征并且符合條件的,可以批準服現役,原就讀學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留其學籍,退伍后準其復學。”
雖然法律規定對全日制學生可以緩征,但作為大學生,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自愿提前服兵役,保衛祖國,維護人民利益。
(五)依法納稅義務
納稅指納稅人依法向國家稅務機關繳納稅款的行為。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點。我國《憲法》 第5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具體的法律規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法》等等,以及相關的條例。
大學生雖然還沒有真正的步入社會,但當代大學生創業者或者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的比較多。如網上開店,雖然沒有實際的經營,但只要根據法律規定納稅的就要依法納稅。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基本的義務,作為大學生,更應該樹立依法納稅的觀念,杜絕偷稅、漏稅。
2 民法義務
(一)誠實信用義務
誠實信用,即誠實不欺,恪守信用。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在民事活動中考慮雙方利益、社會利益的平衡。誠實信用原則起源于羅馬法。誠信是對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的一切行為都應遵守誠信原則。誠信原則是民事活動的帝王條款。法律上的誠信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誠信,是將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要求,是一般誠信的法律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大學是一個人性格和道德情操形成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應時刻銘記為人誠實守信,不欺詐、不失信他人。具體來說,當代大學生應待人真誠不虛偽、處事守信不食言、考試慎重不作弊。
(二)履行合同義務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是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結果,是內心意愿的真實表達,任何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之上。合同一旦生效,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主體的行為都不得違法合同的約定,不嚴格執行合同約定的條款,承擔違約責任。
在大學生群體中關于履行合同義務典型的莫過于助學貸款合同的履行,國家助學貸款主要是幫助家庭貧困的大學生為順利完成學業所提供的政策性貸款。大學生作為合同一方當事人,應當及時、全面的履行合同,但事實并非如此。
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五角場支行起訴的96件借款合同糾紛,訴請解除與大學生所簽訂的助學貸款合同,并要求學生立即支付本息。本次被起訴的被告主要是來自當地高校入學的大學生,他們因沒有按時足額的償還貸款被銀行告上法庭,承擔違約責任。根據相關規定,助學貸款還款情況將記入個人信用征信系統,上述不良記錄將可能給涉事大學生的房貸、辦理信用卡等事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三)遵守公序良俗義務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善良風俗。所謂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在我國現行法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所謂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我國現行法上所稱的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公序良俗原則最早起源于古羅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7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7條:“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法律只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手段。社會復雜多變,法律不是萬能的,立法者不可能把所有的社會關系都納入法律的調整范疇,在這種情況下,公序良俗原則可以彌補法律的不足。大學生在遵守國家法律、學校規章制度的前提下,所為行為不得違反社會的一般公共秩序和人們長期形成的善良習俗。
某知名大學的校園論壇有一個網站鏈接,網站名為“大學生二奶維權網”,該網站全國注冊會員竟有千余人,其中在該網站中有篇題為《大學生二奶致國人的公開信》,大致內容為如何走上“二奶之路”。根據吉林省婦聯于2006年末至2007年初對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延邊大學、長春稅務學院和長春工程學院共五所高等院校的女大學生進行了專題調查。數據調查顯示,有43.7%大學生反對“傍大款”、“周末二奶”,而有21.2%的人認為“很正常,每個人追求不同”,33.7%認為“無所謂,但自己不會去做”,1%的人表示“贊成,有機會自己也會這么去做”。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有些大學生經不住物質的誘惑,成為有錢人的“二奶”或者“二爺”,甚至有人以“傍大款”自豪,過著不勞而獲的日子,這種行為與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相去甚遠,為我們所不齒,也違背社會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正確認識自身所負有的法律義務,明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公民的基本要求,為祖國未來的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參考文獻
1.李萍、鐘明華,《誠信,人生之基 立身之本》,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何雨芯,《論公序良序原則的法律運用》,法制與社會,2013年
3.楊超,《當代大學生價值迷失問題研究》,學位論文,南京財經大學,2011年
4.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