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 董阮建
摘 要:伴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更加明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設計藝術學學科改革迫在眉睫。對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設計藝術實踐課來說是個挑戰。在新的歷史形勢下,通過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設計藝術學學科前沿動態,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建議,進而為應用技術型設計類人才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人才培養;設計藝術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物聯網與互聯網技術已全面融入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家用電腦、平板電腦、云端、智能手機、寬帶技術、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數據來源及數據承載方式的高速發展,全球的信息數據量出現了飛躍式增長,信息大爆炸成了時代的特征,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不僅僅是計算機信息技術領域的一次革命,更是全世界的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用來優化管理、引領創新的利器。新建本科的高校還是以傳統的教師滿堂說教為主,與市場所需專業技能應用型人才聯系不緊密。無法適應新時期社會需求。如何將互動式、項目式、體驗式教學方式方法與社會實踐結合,使學生在實踐項目中不斷提高與完善,是高校設計藝術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1 設計藝術學學科現狀
(一) 2015年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分析
隨著二十一世紀前十五年的數字信息技術的迅猛高速發展,全球數字信息化浪潮已狂卷而來。目前,為了能考高分并上理想的大學及專業,學生仍然陷于書山題海之中,嚴重限制了素質教育的開展,甚至影響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積極性。藝術設計的內容由自然學科、人文學科、哲學等多學科方向共同構成的,目的在培養學生通過學習有效掌握相應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從整個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角度看,設計藝術必須與生產生活相結合,在實踐中啟發學生們的創新思維、培養其動手能力。設計藝術的實際操作性強,需要在實操中激發學生們的創造潛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注重實踐教學研究,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必行之路。
在市場供需方面得不到有效調和的情況下,催生了供求矛盾。根據社會上總體形勢而言,藝術類大學生就業不容樂觀,就業市場處于轉型發展期。據相關數據資料顯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省市接受畢業生主要集中在計算機、營銷等專業,在總人數中,該專業的畢業生數量超過60% ,相對文言文、史、哲類、藝術類專業的畢業生,其就業難度比較大。另外,在性別方面,就業市場上大學生同樣遭遇尷尬,在土木類招聘現場,都會出現只限男生或男士優先的海報。從學歷上研究得出:研究生初次就業率最高,本科初次就業率略低,高職高專初次就業率最低。從畢業院??矗攸c大學就業率較高,普通本科和獨立學院就業率較低。
(二)、 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原則
1 構建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其中實踐體系必須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準繩。從教育教學規律出發,結合本專業的自身特點,有意識訓練學生的基本表現技能,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圍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意思維。
2 遵循藝術設計學科的教學實踐規律。藝術類專業學生需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通過更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將理論進一步深入,學會融會貫通,激發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的創造力、表現力得到跨越式的提升。
3 以學生為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主體。藝術設計專業培養是設計者,除了專業技能的掌握,好需要滿足社會對設計者、設計作品的需求。為此,在藝術設計學實踐教育中應把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位置,充分了解當代95后大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材施教。掌握學生缺少的是什么,需要引導教育學生什么,又需要提高學生什么能力。需要培養學生從事藝術設計的工作能力,與教師有效、必要的指導相結合,完成教學的全過程。
(三)、對策與建議
1 鼓勵大學生培養良好的興趣與專業學習習慣。大學時期是畢業起跑的助跑期和預熱準備期,職業生涯教育應從大一養成教育開始,由傳統的畢業前指導向入學起——即開始的職業發展規劃指導轉變,對學生進行系統、科學的引導。藝術類大學生自我認知表面化、片面化,對自己的優勢、劣勢及自我發展潛力的了解不全面,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這要求高校應從大一開始就應有目的地引導教育學生主動了解自己的能力素質與未來職業需求之間的差距,明確在校期間努力的方向,從而把在校專業學習和將來的藝術創作、設計、管理、營銷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職業指導融入到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之中。
2 藝術類專業大學生要學會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和休閑生活,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人際關系、情緒和壓力等。大學生處在職業探索階段,一方面需要確立長期的職業目標,實現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大學生將要告別相對單純的學校生活,應對當前嚴峻的就業現實及就業后的職業適應。
3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需要以市場為中心,將競爭機制引進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根據市場需求,進一步促使學校調整專業設置,同時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
4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培養藝術類專業學生科學地分類整理以及應用網絡就業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加強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判斷和選擇.可以收集每個學生在求職意向、專業評測、個性分析、崗位薪酬等方面的需求信息,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社會上分散、復雜、海量的就業求職需求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對應匹配,幫助學生認清和解答“哪些城市適合我發展。
2 總結
對于高校來說,其培養的人才是否被社會認可和接受,一般情況下,通過往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來體現,畢業生就業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和社會地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高校要鞏固和強化畢業生的競爭力,需要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對課程結構進行不斷的優化,修訂和完善教學計劃、加強藝術設計類科學建設、改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培養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肖利哲,王雪原,武建龍,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陳沖.大學生就業難背景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2(Z1).
[3]吳偉,鄒曉東,陳漢聰. 德國創業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業大學為例[J]. 高教探索. 2011(01)
[4] 董阮建. 信息化背景下廣西高校設計專業基礎實踐課教學的課程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