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露娟
摘 要:在新的經濟形勢下,中國的對外開放戰略必須建立在利益共同體基礎上,通過貨物服務貿易的并重發展,內外部自貿區同步的建設,吸引外資與海外投資并重,提高雙向投資的水平和效益等方面的戰略調整,并在此過程中,提升我們作為大國的戰略自信。
關鍵詞:新常態;對外開放戰略;利益共同體
1 什么是經濟新常態以及經濟新常態的提出
最近,在中國的報紙上經??梢钥吹揭粋€詞就是“新常態”。怎么理解“新態”呢?這是相對于我國前一段時期超常的經濟高速增長而言的,意指經濟應逐步轉入常態。經濟的超高速增長是“非常態”的,它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是不能持久的。
2 經濟新常態下的新變化
我們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沿著過去三十多年的老路繼續原來的戰略。新常態其實有非常豐富的內涵,也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直觀表現。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些新的變化,才能做好戰略調整。
(一)第一個變化,是中國自身的發展
第一,從消費需求看,新世紀以后,由于住和行成為主要的消費熱點,所以買房買車形成新的熱潮。而現在這些消費都趨于緩慢增長?,F在雖然不排除個別的消費會形成排浪式的特征,但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已漸成主流。這種變化,必然帶來增長速度和結構的調整,要求經濟工作和宏觀調控的思路都要與時俱進,而不是再像過去那樣找一兩個在這個時期全國人民都會買,都會消費的產品,從而形成熱點帶動增長,這種模式恐怕今后很難再走的通,因為進本的消費趨勢變了。
第二,投資需求發生了變化。過去投資一直都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現在經過35年的高強度、大規模的建設以后,三大投資領域全面減速:在制造業中,越來越多的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投資相對飽和;住房需求排浪式的消費告一段落,甚至出現了區域性、結構性的過剩;基礎設施是最有潛力的,但是按照原來的規劃,全國性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在“十二五”期間已經基本形成,城市基礎設施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動力的減弱,必然會帶來增長的減速。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們還有很多投資的空間,比如在基礎設施方面,農村的公共設施以及城市地下設施包括地鐵等,都有很大的空間,還有生態保護和修復等等。
第三,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傳統產業的供給能力大大超過了需求,有的產業已經達到了或者接近了物理峰值,有的產業達到了資源承載能力峰值,房地產的庫存壓力也很大,這種產能過剩必然帶來增長減速和結構調整的同步發生,并且形成負向的循環,進一步加劇了產能的過剩。
第四,生產要素相對優勢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技術和管理與國外禪居也比較大,只要引進了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形成生產力,帶動經濟增長。現在,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發展,農業富裕勞動力減少,使勞動力總量減少了。技術的差距也慢慢縮小了,因為能引進的技術都差不多都引進了。
第五,資源環境發生了變化。過去水資源、能源礦產資源的空間和生態環境的空間相對還比較大,可以放開手腳不受約束地大開發、快發展。但現在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了或將近上限,一些地區污染嚴重,霧霾頻頻光臨。人民群眾對于改善生態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了。
(二)第二個變化,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
金融危機以后,應該說,首先我們看到的是失去了危機以前十幾年的全球經濟的繁榮,對我們來說就是失去外需的快速擴張,轉入了現在一種在危機以后的經濟增長的低迷,結構的調整,對外開放格局的大調整的新的時代。這里面其實是有很多挑戰,也有很多新的機遇,對中國這么一個出口大國來說,外需增長放緩,當然面臨的全球的產能過剩加劇,全球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也會有所抬頭。
3 經濟新常態下對外開放戰略的調整
以上的新變化新趨勢,既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直觀表現,也是新常態形成的內在動因。正是這些新趨勢的變化,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在當前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中國要實行一種什么樣的對外開放戰略呢?
(一)在外貿領域,貨物服務貿易發展并重,內外部自貿區建設同步
在維持傳統出口優勢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中國出口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經濟新常態下,應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出口升級,鼓勵創新創造,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等出口競爭新優勢,加快由“制造”向“創造”、“智造”的轉變。同時,擴大服務貿易,加大開放力度。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同時培育“中國服務”和“中國制造”雙輪驅動的外貿發展格局。提高服務產業競爭力,擴大服務貿易規模,調整服務貿易結構,培育通信、金融、會計、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傳媒、咨詢等新興服務貿易發展。
(二)在投資領域,轉型吸引外資與海外投資并重,重點提高雙向投資的水平和效益
中國現在吸引外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我們缺乏外匯,而是希望通過吸引外資,學到國外的技術,特別是通過吸引外資,和國外的供應鏈與產業鏈聯系起來。中國的制造業和產業不能孤立于全球的制造業和產業之外,而應成為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關系的重要載體、打造聯系的重要渠道正是吸引外資。中國需要改革開放,中國的產業必須成為全球產業的組成部分,中國要繼續引進外資,中國最終也要回到堅持以制造業為本的經濟發展戰略上。同時引進外資必須要提高綜合效益。經濟新常態下,引資要朝著有利于中國實現轉方式、調結構和產業升級的方向,引導外資流向技術及資本密集型產業,改善現有產業格局。
(三)全面提升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戰略自信
提升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建立權責共擔、內推改革、外彰訴求、主動謀劃、轉守為攻的新型全球治理模式。中國正處于由世界經濟大國向世界經濟強國邁進的過渡時期,對外開放有新的訴求,對全球治理的責與權將增大。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進入了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圈”,但美歐不愿意喪失在國際體系中的優勢地位,試圖加大對中國的責任壓力和規則約束。中國需以“權責相符”原則為主線,積極參與機制改革和規則制定,承擔與中國經濟實力相適應的責任,推動國際經濟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在國際經濟治理中增強話語權,實現從國際規則的適應者和遵循者向制定者和引領者的角色轉換。
參考文獻
[1]胡舒立主編.中國2015看清新常態[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年: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