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榮
(蘇州市評彈團 江蘇·蘇州 215005)
藝術表演團體以劇目生產和戲曲傳承為事業發展目標,它所使用的資金來自財政撥款,對成本管理并不重視。隨著文藝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文藝院團除純公益性的團體外,相當一部分已走向市場,有的已改制成企業。文藝院團如何引進企業管理機制,加強內部成本管理,正確處理投入、產出之間的關系,已經是擺在文藝院團財務人員面前的一個現實的課題。
我國學術界對文藝院團的成本管理研究甚少,筆者曾經于1998 年發表論文《藝術表演團體內部成本核算與效益考核問題思考》詳細闡述了文藝院團的內部成本核算方法,該文被《文化報》全文刊載?,F在看來僅僅強調成本核算還遠遠不夠,因為核算只是事后反映,所以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尚需在成本管理上下功夫。筆者認為,文藝院團的內部成本管理應包括內部成本核算對象的確定、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績效評價幾個方面。
內部成本管理首先應確定成本核算的對象,以便正確歸集費用和績效評價。一般來說,文藝院團需要進行內部成本核算的有劇本、劇目、曲目等。這些對象,在以往財政體制下,一般并不進行嚴格的成本核算,有時由于領報經費或其他上報需要,偶而做一些單項成本核算也往往出于某種利益考慮,用簡單的統計方法按不同的上報要求取舍數據,得出的數據一般彈性較大并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內部成本管理則是要對這些成本對象進行正確核算,科學管理。
文藝院團的內部成本核算與企業的成本核算是有區別的,劇目的策劃、創作、排練、演出的各個環節之間不具有價值轉化問題,它本質上不同于企業的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從《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財政體制來看,事業單位的收入、支出必須全額納入財政預算,這就根本上排除了直接在帳面上進行費用、成本、產品轉化處理的可能性。所以,文藝院團成本核算只能通過輔助帳記帳核算(見拙作《藝術表演團體內部成本核算與效益考核問題思考》)。所謂輔助帳核算是指在不影響大帳記帳核算的前提下把需要進行內部成本核算的費用同時記入輔助帳進行內部核算。輔助帳是在本單位總帳之下設置,并不是“兩本帳”,這與法律禁止的“兩本帳”有本質區別。
如果某文藝院團在同一時期同時創作排演多個劇目,公共資源消耗費用的歸集、分配可以參照適用企業的作業成本法。作業成本法下應正確確定成本動因、作業中心和成本庫。筆者認為,文藝院團的作業成本增減與劇目的參與人數有關,應以劇目參與的人數作為成本動因;作業中心可以按劇目的策劃、創作、排練、演出等同質作業行為進行劃分;而成本庫則是歸集了一個作業中心所耗用的全部公共費用。如果某文藝院團同時上馬甲、乙兩個劇目,以排練作業中心為例,甲劇目應分配排練費用的公式為:

以上公式中的排練費用應該在成本輔助帳中直接取數。如果某演員同時參與甲、乙兩個劇目的排練則甲、乙兩個劇目各計算1 人,總人數應計算2 人。這樣計算僅僅是成本核算需要,與統計學意義無關。
文藝院團內部成本核算不僅要簡單地反映排演某個劇目究竟化了多少錢,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控制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依筆者的經驗,目標成本法是很適合文藝院團的成本管理方法。
文藝院團在決定要上馬一個新劇目的時候,首先應確定這個新劇目需投入多少資金,成本應控制在什么范圍之內。根據企業的目標成本管理理論,目標成本應該等于產品合理的市場價減去必要的利潤。然而這一理論并不適合文藝院團。不僅劇目并不完全等同于企業的產品,不能批量生產,也沒有市場價格可以參考,而且大多文藝院團屬國有事業單位,因為是以弘揚民族文化為事業發展目標,追求的是社會效益,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文藝院團劇目的目標成本應根據劇種自身的特點結合劇目題材進行科學測算。
劇目的目標成本設定應考慮的因素應包括人員工資、創作稿費、研討論證費用、服裝道具費用、舞美設計制作費、差旅交通費等,其參照系數應該有參與的人數、差旅費標準,以及其他各類商品、服務的購買成本等。目標成本的設定應以所生產劇目的實際需要進行安排。
劇目目標成本的設定是類似“零基預算”成本預算的,它完全是根據現有的資料進行測算。劇目的目標成本設定以后就應圍繞這一成本目標組織創作、排練,改變以往無目標上劇目的模式。
劇目成本的事前控制是指在劇目設計時按目標成本的要求對劇目中涉及的費用加以事先安排,避免實際操作時不計成本的情況發生。事前控制將目標成本落實到劇目的創作設計中,以目標成本來約束劇目創作設計,是成本管理的基礎。
劇目設計通常包括前期策劃和創作設計。前期策劃是劇目創作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這個環節,文藝院團應根據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求或藝術傳承本身的需要確定創作題材,對所要創作劇目的可行性進行必要的市場調查、論證,并對未來各階段的經費使用制定方案。劇目可行性應包括題材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文藝方向,是否受群眾歡迎,經費能否得到落實。經費使用方案是要細分劇目創作排練的各個分項目,把目標成本確定的經費額度分配給各個分項目,力求節約、減少不必要的成本開支。對于服裝、道具、舞美設計制作,聲、光、電設備等開支較大的購買還應做好政府采購預案。
劇目經前期策劃后應組織創作班子進行劇本創作設計。為節約成本應盡量使用本單位現有創作人員進行創作,確需向社會購買劇本也應符合政府采購的相關規定。劇本創作應貫徹目標成本,劇中的場景、人物等盡可能以節約成本為要務,不搞華而不實的布景設置,不設無關緊要的人物。場景設計應優先考慮本單位現有的聲、光、電設備,能不添新設備盡量不添,能租用盡量不買。服裝、道具應優先使用現有材料,新添置的服裝、道具應考慮以后新上劇目能繼續使用。
目標成本事中控制是指在劇目的具體的排練、演出過程中嚴格按劇目設計的方案實施,最終落實目標成本。事中控制是一個動態的成本管理過程,是目標成本管理的關鍵階段。事中控制的成敗關系到目標成本的實現與否,劇組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成本責任主體,有必要將目標成本宣傳到每一個人。
劇目設計成熟后即應進行排練,將其搬上舞臺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的需要。排練期間的成本控制主要體現在不作無謂的消耗,如果不是趕任務、趕時間,盡量利用工作時間進行排練。如果是少數演員之間的對手戲完全可以由演員自己抽時間完成而不拖累全劇組成員。彩排、響排地點應優先使用本單位排練場或劇場,盡量不租用其他單位場地。排練期間的降本增效還體現在演職人員的紀律管理。目標成本設定得最好,如果人員松松圬圬、遲到早退,不但排練任務完不成,成本也降不下來。有些院團為了能使演職人員安心排練去地租用場地搞所謂“封閉式”集中排練,這雖然能抓住人,但卻陡增了排練成本,不應提倡。為落實目標成本有必要引入獎懲機制,有效發揮團體的作用。
劇目演出成本控制類似于企業流通環節的費用控制,演出費用屬于下游成本,演出成本高低取決于演出場次的多少,但是每次演出的成本費用仍然是可控的。此階段的成本主要包括交通費、差旅費、宣傳廣告費等,演出成本的控制應以控制參與人數、控制宣傳廣告費為主。交通工具首選自有車輛,自有車輛不能滿足需要的應以招標形式向租賃公司租用;差旅費各項開支不得突破政府規定標準;宣傳冊印制以政府采購方式發包;有必要在演出后召集觀眾、專家、學者開會研討的,出席會議的人數應當嚴格控制。
成本績效是指投入資金后所能產生的效益、效率和效果,文藝院團的劇目成本績效通常分為社會績效和經濟績效,個別劇目還包含政治績效。成本績效評價是根據設定的績效目標、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對產出和效果進行評價,其目的是明確支出責任,提高資金配置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提高戲曲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大多數傳統戲曲作為一種民族文化應當以追求社會效益為主,經濟效益更多地體現在財政資金的正確使用和實現成本管理目標,而不是追求所謂的利潤“最大化”。事實上絕大多數劇目都是“只賺吆喝不賺錢”,盡管如此,其社會效益仍然不可估量。通過劇目創作、創新帶動人才培養,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在傳承的同時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甚至將中華文化傳播海外。文藝院團所設定的績效評價指標應包含體現資金使用效率的指標和體現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的有效性的指標。
劇目成本績效評價指標包括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投入指標主要評價目標成本設定的投入資金是否到位,是否按事先設定的用途使用,自籌資金占全部資金的比例是多少。產出指標包括劇目演出場次、觀眾人數、觀眾滿意度,主要演員參演率、青年演員的參與率,獲獎情況,演出收入額、非稅收入上繳國庫情況等。此外還應設定因劇目建設帶動劇團建設的相關指標,包括引進人才的數量、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情況、劇種以及演員的知名度提高情況等。
文藝院團成本管理它是以目標成本為核心的作業成本管理,是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對于文藝院團,成本管理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文藝院團管好用好資金,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是職責所系,會計人員應多研究,摸索出符合本單位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
[1] 孫亞萍. 探討如何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成本控制[J].中國科技信,2013,(10).
[2]陳涓.事業單位內部成本核算探索[J].現代商業,2011,(4).
[3]陳祥有.基于目標成本管理的作業成本法[J].審計月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