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本林
(安鄉縣人民醫院,湖南常德415600)
小腸淋巴瘤與小腸腺癌的多層螺旋CT診斷與鑒別診斷
譚本林
(安鄉縣人民醫院,湖南常德415600)
目的探討小腸淋巴瘤與小腸腺癌在多層螺旋CT中的表現,分析多層螺旋CT的診斷價值。方法隨機選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該院小腸淋巴瘤患者與小腸腺癌患者各20例作為研究對象,兩組患者均采用多層螺旋CT進行診斷與鑒別,分析和對比兩組患者在多層螺旋CT中的表現,以及2種疾病的好發部位和范圍。結果兩組患者病灶位于回腸、十二指腸的比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在靜脈期和動脈期的增強掃描中的CT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多層螺旋CT診斷在小腸淋巴瘤與小腸腺癌的鑒別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體層攝像術,螺旋計算機; 小腸/放射攝影術; 淋巴瘤; 腺癌; 診斷,鑒別
小腸淋巴瘤多起源于腸壁黏膜下層中的淋巴組織,當病變沿著腸壁并縱向發展時,向外可侵入漿膜層,腸系膜及其淋巴結,向內側浸潤黏膜,從而使黏膜的皺襞變平和、僵硬[1]。小腸腺瘤的發生與結腸癌的腺瘤-腺癌序列相似,其發病起因目前還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膽汁中的某些膽酸,例如原膽酸、脫氧膽酸等在細菌作用下的降解產物或許與致癌作用相關[2-3]。小腸淋巴瘤與小腸腺癌2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均不明顯,常表現為腹部鈍痛、便血、發熱等,而且早期癥狀較輕,因此常出現誤診、漏診的現象,從而導致早期的診斷率較低,預后效果不佳等。本研究主要探討小腸淋巴瘤與小腸腺癌在多層螺旋CT中的表現,分析多層螺旋CT的診斷價值?,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治療的小腸淋巴瘤患者與小腸腺癌患者各20例,其中小腸淋巴瘤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34~62歲,平均(52.0±8.3)歲;小腸腺癌組中男13例,女7例,年齡35~68歲,平均(51.5±9.1)歲。兩組患者均有腹部鈍痛、消瘦、便血、發熱等臨床癥狀,且均無其他重大疾病。兩組患者病史、病程、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診斷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型號為PHILIPS Brilliance16p排螺旋CT機進行掃描診斷,掃描參數:螺距為 1.5,電流為 150 mA,速度為每圈 0.5 s,準直0.5 mm×16.0 mm×16.0 mm[1]。在進行CT檢查的前1天,所有患者均食用流質食物,在掃描檢查前均保持空腹6 h以上,且在掃描診斷前的30 min開始服用含5%甘露醇的純凈水,分3次飲用,每次間隔15 min,每次飲用量為1 000~1 500 mL,患者的小腸均得到充盈后開始進行CT掃描檢查[4]。
所有患者均取仰臥位,根據患者的病情確定患者需要掃描檢查的區域,兩組患者均按照上述的掃描參數進行平掃檢查,然后再進行增強CT掃描,增強掃描的過程中,取歐乃派克(碘海醇)注射液經肘前靜脈給予患者進行高壓注射,注射量在80~100 mL,注射速度為2.5~ 3.0 mL/s,在注射25~30 s時進行動脈期增強螺旋掃描,在注射65~80 s時進行門脈期的增強螺旋掃描[5]。最后由3個或以上??漆t生對CT掃描結果進行觀察和分析,并得出結論。
1.2.2 觀察指標 觀察和對比兩組患者的好發部位和病變范圍,以及在多層螺旋CT中的表現。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好發部位和病變范圍比較 兩組患者病灶位于回腸、十二指腸的比例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在多層螺旋CT中的表現比較 兩組患者均經多層螺旋CT診斷后,發現兩組患者在平掃中的CT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靜脈期和動脈期的增強掃描中的CT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好發部位和病變范圍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在多層螺旋CT中的表現比較(±s,HU)

表2 兩組患者在多層螺旋CT中的表現比較(±s,HU)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n 平掃 增強掃描動脈期 靜脈期小腸淋巴瘤組小腸腺癌組43.0±7.9 42.1±8.0 0.358>0.05 20 20 t P --46.1±8.9 106.1±9.0 21.199<0.05 69.2±8.1 96.3±8.9 10.071<0.05
隨著小腸腺癌和小腸淋巴瘤的發病率增高,醫學界也越來越重視對這2種疾病的早期診斷與鑒別。本研究結果顯示,小腸淋巴瘤好發于回腸,本組共有12例患者均屬于回腸病變,占60%,而小腸腺癌則好發于十二指腸,本組共有12例患者均屬于十二指腸病變,占60.0%,兩組患者病灶位于回腸、十二指腸比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經多層螺旋CT掃描檢查發現,其中小腸惡性淋巴瘤在多層螺旋CT中主要有腸壁增厚,腸腔內、外軟組織可見明顯的腫塊,腸腔變形,腸管狹窄或擴張,腸壁可見彌漫性浸潤或節段性浸潤等,最常見的并發癥有腸穿孔和腸套疊;而小腸腺癌在多層螺旋CT中則主要表現為腫塊的密度不均勻、出血,在小腸腔內則可見菜花狀的軟組織及陰影,大部分患者的腫塊均呈現為浸潤性生長,一般均在腔內生長,在CT掃描中可見具有較大的腫塊向腔外隆突,根據掃描發現部分小腸腺癌患者的病灶腸壁呈現為不規則的環狀增厚現象,且厚薄不均勻,內緣不光滑,且具有僵硬的現象,這種生長狀態會使患者的病灶相應的腸腔變得狹窄、僵硬,從而出現腸梗阻的現象[6]。兩組患者在平掃中的CT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進行增強掃描時,小腸淋巴瘤組患者在動脈期中的表現幾乎呈現為平穩的狀態,與平掃CT值比較,上升值在0~5 HU,到靜脈期時與平掃CT值比較,上升值在10~25 HU,可見小腸淋巴瘤在增強CT掃描中表現為“緩慢上升”的狀態。而小腸腺癌在動脈期時具有明顯的強化現象,與平掃CT值比較,上升值在50~65 HU,在靜脈期時,也有明顯的強化現象,但是沒有動脈期明顯,與平掃CT值比較,上升值在40~50 HU,可見小腸腺癌在增強CT掃描中表現為“快速上升-平臺”的狀態[7],兩組患者在增強掃描的CT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多層螺旋CT掃描技術的不斷提高,16層螺旋CT不僅可以有效地使多平面、曲面重建圖像技術達到各向同性,還可以有效地通過曲面重建圖像圖、矢狀位圖像、冠狀位圖像直接觀察到患者的病變位置和腫塊的形態、大小,以及腫塊與其周圍的組織結構的關系,對小腸腺癌和小腸淋巴瘤的鑒別具有重要意義。也有相關研究報道,不僅可以通過多層螺旋CT掃描對小腸腺癌和小腸淋巴瘤進行鑒別,還可以通過淋巴結、膽管、轉移現象等輔助鑒別[8]。經研究發現,小腸淋巴瘤患者常伴有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的現象,而小腸腺癌患者則常伴有膽管擴張、胰腺侵犯、肝臟轉移等現象[9]。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的成像技術較完善,可提供完整的三維圖像及其相關信息,還可以詳細地觀察到患者的病變位置、形態,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從而提供診斷的依據,還能有效地鑒別小腸淋巴瘤與小腸腺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曹沛偉.在腸梗阻診斷中比較CT和X線檢查的臨床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6):2131-2132.
[2]朱先杰.小腸淋巴瘤與小腸腺癌的多層螺旋CT表現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6):407-409.
[3]張曉甫.小腸淋巴瘤與小腸腺癌的多層螺旋CT診斷及鑒別診斷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4):2173-2174.
[4]婁啟田,錢海峰.小腸淋巴瘤與小腸腺癌的多層螺旋CT診斷及鑒別診斷[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24):4553-4555.
[5]楊俊飛.小腸淋巴瘤與小腸腺癌的多層螺旋CT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探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198-199.
[6]徐峰,高平,李光,等.多層螺旋CT在小腸淋巴瘤與小腸癌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4,35(1):80-81.
[7]李皖生,徐小輝,陳華彬,等.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卒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3):526-527.
[8]王智宏.多層螺旋CT小腸造影對小腸惡性間質瘤的診斷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25(12):1202-1203.
[9]李波,方芳,張京平,等.多層螺旋CT及三維重建在消化道異物診斷中的價值[J].西南國防醫藥,2012,22(5):523-52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6.039
:B
:1009-5519(2015)06-0898-02
2014-09-04
2014-10-22)
譚本林(1979-),男,湖南安鄉人,主治醫師,主要從事CT影像技術研究;E-mail:tanbenlin@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