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振翠
煙臺市中醫醫院,山東煙臺 264000
老年骨折患者由于普遍發病急、重,手術治療前會出現恐懼、焦慮、悲觀等不良情緒,而且術后肢體會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另外,患者的住院時間較長,住院期間經常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等不良事件[1],不利于早期康復。該研究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該院收治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健康教育在老年骨折患者圍術期的護理成效,為以后的護理工作提供依據。
以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該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骨折患者作為觀察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為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63~78 歲,平均(68.67±8.35)歲。觀察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67~79歲,平均(67.88±7.43)歲。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參與,該研究已排除肝、腎功能障礙及精神障礙患者,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1.2.1 術前 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向其介紹住院環境及手術的目的、流程、注意事項,讓患者對病情與手術有初步了解,溝通時注意言語親切、態度誠懇,及時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緩解其緊張與焦慮情緒。指導患者術前禁食、水,講解手術注意事項及術前相關檢查的必要性;囑咐患者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進行大小便訓練及呼吸訓練,指導有效咳嗽。
1.2.2 術后 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功能康復訓練,術后早期訓練內容以患肢肌肉舒縮運動為主,術后3~6 周骨折端已經較為穩定[2],訓練形式在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的基礎上增強骨折部上、下關節運動,并由被動活動逐漸變為主動運動;術后6 周,訓練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鍛煉,使關節能夠迅速恢復正常的活動范圍并恢復肢體力量[3]。
同時告知患者在住院期間如何預防并發癥的發生:①下肢深靜脈血栓:注意保持長期靜脈輸液患者的靜脈,盡量選擇不同的部位穿刺;在注射對血管有較大刺激的藥物時要減慢輸注速度;要盡量避免在下肢靜脈穿刺輸液輸血,以減少下肢血管的損傷,保護下肢靜脈[4]。②壓瘡:骨傷科患者大多需要用夾板、石膏或牽引器對患肢進行物理固定,因此需要注意觀察患肢血管末梢的循環情況。為減輕局部受壓,對于因傷強制平臥的患者可用枕頭等將兩側髖部墊高,避免骶尾部皮膚與床單長時間摩擦。
該研究中利用SPSS 16.0 軟件對所得資料和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法進行檢驗。當P<0.05 時,認為兩組之間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率為90%、護理依從性為92%,護理滿意度為1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骨折患者干預效果的對比[n(%)]
觀察組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3例,壓瘡2例,摔倒1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2%;對照組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6例,壓瘡4例,摔倒2例、墜床2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8%,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老年的骨折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且經常伴有各類基礎疾病,而且機體協調能力與耐受力較弱,因此會增加骨折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機率。臨床中由于骨折的臨床病死率僅次于心臟病、肺部感染及腦梗死等[5]。因此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通過該組研究可以發現,觀察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率、護理依從性以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在老年骨折患者圍術期開展相應的健康教育管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降低壓瘡、墜床、下肢深靜脈血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
[1]靳學芬,蒲榮.健康教育管理在老年髖部骨折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1,24(7):260-261.
[2]郭菡.對老年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0,8(4):90.
[3]楊鋒.老年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損傷的臨床診治體會[J].當代醫學,2014,11(20):91-92.
[4]肖昌慧,劉玉環,何平平,等.循證護理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合并糖尿病行內固定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3,3(41):213-216.
[5]李雪.健康教育管理在老年骨折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J].山西醫藥雜志,2014,3(5):57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