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王夢恕院士的“蛋糕論”
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高鐵與鐵路工程專家王夢恕提出,年輕人必須沉下心去“做蛋糕”。他強調,如果大家都沖著“分蛋糕”去,那誰來“做蛋糕”呢?在他看來,國家富強需要青年一代沉下心去“做蛋糕”,而不是一心想著“分蛋糕。”
為何年輕人熱衷于“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王夢恕院士用一組數據進行了分析,根據他掌握的數據,目前各商業銀行給高鐵建設貸款的利息約為6%,而中國鐵路總公司的貸款總額達3萬多億,每年僅支付利息就要1800億元。正是這些過重的利息負擔,導致鐵路職工收入難以提高,一些尖端人才福利待遇長期停滯不前,導致人才外流。有數據顯示,我國鐵路系統現有職工200多萬,人均年收入約為5萬元,全體員工工資總額僅為1500億元,比給銀行的利息要低得多。在他看來,中國鐵路總公司更像是在給銀行打工,鐵路系統賺的錢都用來支付利息而沒有用在人才的福利待遇上極不合理。
據統計,我國2014年開工近20條鐵路工程項目,幾乎都離不開銀行貸款的支持。據估算,目前施工單位貸款比例約為90%,幾乎每個單位都有二三十億元的銀行貸款。銀行喜歡貸款給鐵路,卻又不肯降低利率。曾有某銀行行長感慨,現在銀行的體制機制是不干活利潤都達到24%,而鐵路系統辛辛苦苦一年利潤不到5%。正是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打擊了鐵路一線員工的積極性,導致許多專業技術骨干流失,2014年僅一個建設單位就流失了600多名尖端人才。
筆者認為,王夢恕院士所提的“蛋糕論”,實質
是“分蛋糕”的金融領域長期靠過度盤剝“做蛋糕”的鐵路職工造成的,其結果是類似經濟學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而這種“分蛋糕”者逼走“做蛋糕”者的現象,并不僅存在于鐵路建設領域,還在國民經濟的諸多領域有所表現。
在當今中國,與工程師、生產一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金融業、房地產為代表的“分蛋糕”性質的虛擬經濟卻加速膨脹,投機炒作成風。虛擬經濟領域多如牛毛的開發商、股評師、理財師、操盤手之類“分蛋糕”者風光無限,成了擇業乃至擇偶的寵兒,他們儼然成了財富的創造者。而真正的財富創造者,即奮戰在工業生產與工程建設第一線(實體經濟)的工程師、技術工人,卻快成了被社會“遺忘”的人群,收入也比“分蛋糕”的投機者低得多,由此導致了“逃離工科”、“遠離工業”、“脫實向虛”等怪象,直接阻礙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做分倒掛”導致“腦體倒掛”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是“做”大“蛋糕”(財富或稅收);二是“分”好“蛋糕”。相對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大到國家,小到地區、行業、企業、部門,財富總量偏小,再怎么“分”,各方所得“蛋糕”也十分有限。在財富“蛋糕”大小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分得公平合理也還算說得過去,但問題卻是偏偏常在“分”的方式上出問題。
即使從常識來看,做蛋糕比賣蛋糕難度大得多,技術含量也要高得多。因此,做蛋糕的糕點師收入理應比賣蛋糕的售貨員收入高一些,否則,大家都會去賣蛋糕,而無人去做蛋糕。所以,“分”好“蛋糕”的主要標志,就是“做蛋糕”的收入要高于“分蛋糕”的收入。而我國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正是在“分蛋糕”的問題上,沒有做到公平、公正,不僅沒有提高“做蛋糕”的收入,也沒有讓“做蛋糕”的人先富起來,反而讓“分蛋糕”的人捷足先登坐收漁利,這也可稱之為“做分倒掛”的分配格局。
不僅如此,“做分倒掛”的分配體制還直接導致那些與“分蛋糕”性質相關專業、職業,如高校財經、管理等文科專業,公務員、官員、高管等職業熱得發燒,“分蛋糕”的隊伍不斷膨脹,人滿為患。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通過直接生產勞動或運用技術、通過技術創新來“做蛋糕”的相關專業、職業,如傳統工科專業,工程師、技術工人、建筑工等職業則無人問津,大都處于萎靡不振狀態,即使相關專業、職業嚴重緊缺,供不應求,大家也都是避而遠之,連新生代農民工也避而遠之,各類“用工荒”不斷上演,且有不斷加劇的趨勢。
一些媒體報道稱,就業市場出現了農民工收入高于大學畢業生的“腦體倒掛”現象。但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報道中提到這些“腦體倒掛”大學生基本上是學“分蛋糕”性質的熱門文科專業(如財經、管
理、法律等),畢業后也只能從事相關的文職崗位。由于想“分蛋糕”的大學生實在太多了,而能擠進壟斷行業、好單位,“搶”到一個高薪崗位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多數文科生的就業都成了大問題。而從事“做蛋糕”相關工作的農民工則嚴重供不應求,甚至頻現用工荒,“物以稀為貴”,農民工的收入自然要水漲船高。
文科專業報考的“冷”與“熱”
無論何種政體國體,政府本身都是不會創造任何物質產品的,即政府既不會也不可能去“做蛋糕”,政府只不過利用法律賦與的權力通過行政手段獲取社會財富,然后就是考慮如何“分蛋糕”,即把這筆財富花掉、用掉。政府每年公布的財政預算方案,其實就是每年各項支出的“花錢方案”,實質上就是“分蛋糕”的方案。
筆者認為,“做分倒掛”分配體制總體上向著“分蛋糕”的人(如公務員、官員、高管等)傾斜,而這些群體表面看來工資不高,但“隱形收入”卻不少,不僅福利待遇好,手中還握有大大小小的權力,他們在“分蛋糕”過程中有條件利用手中權力獲取不菲的“灰色收入”,甚至極個別分子還借“分蛋糕”之機貪污腐敗。而“做蛋糕”的工程師、技術工人、農民工沒有“灰色收入”,收入自然不及“分蛋糕”的公務員。這種分配失衡,自然會促使人們報考公務員,以爭搶“分蛋糕”的福利與權力。
不僅有公務員報考熱,還有金融熱、行政熱。盡管這些熱門文科專業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卻照樣受到高校和考生的追捧。而“就業冷報考熱”的“反常”現象,絕不是考生“傻”,而是在于這些“分蛋糕”崗位的收入報酬水平高,一旦得到這些“分蛋糕”的機會,自然是“財源滾滾來”,所以盡管就業前景不佳,依然有考生甘愿冒險,敢往“火坑”里跳。
“做分倒掛”加劇分配不均
屈指算來,“用工荒”已經延續了近20年,這不禁使人感到困惑。從理論上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出現“用工荒”,技工的身價理應大漲,也會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學技術、當技工,“用工荒”就將逐步緩解。可到目前為止,“用工荒”并沒有明顯緩解的跡象,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做蛋糕”的人(如技工)收入一直不如“分蛋糕”的人收入高,那么“用工荒”持續也就不足為奇了。
全國人大代表、周口科技職業學院院長李海燕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曾表示,她在德國考察職業教育期間發現,德國技工工資居然比公務員高出幾倍,這就不難解釋德國學生為什么會踴躍報考技校、爭當技工了。
即使沒有學過經濟學的普通人也明白“物以稀為貴”與“貨多不值錢”這一市場經濟基本法則的含義,而在市場經濟不完善的中國,這一基本法則被扭曲成短缺的技術工人薪酬是“人以稀為賤”,供遠大于求的一些文科專業卻是“人多更值錢”,如此有違于市場經濟基本法則的分配格局,只能不斷加劇分配不均。
改革開放伊始,被視為分配不公的突出現象是“腦體倒掛”,正所謂“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目前,分配不公的現象突出為“做分倒掛”,即從事非技術性相對簡單、輕松的“分蛋糕”的人(如公務員、銀行員工、高速公路收費員等),比從事復雜、艱苦“做蛋糕”的人(如工程師、技術工人)收入高得多。公務員熱、金融熱的本質,正是由于“做分倒掛”分配而導致的“分蛋糕”熱。要“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就必須改變“做分倒掛”不合理的分配體制與政策。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