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夯實主業不脫靶 釋放內存兼有得
“中國大媽”很忙。搶黃金、購房產牽動國際市場;帶孩子、廣場舞驚動大洋彼岸。這不,京東CEO劉強東又給“大媽”加了一份兼職——做配送員。其實,早在2014年,人人快遞就啟動自由快遞人模式,為附近地點的客戶配送快件,這讓一些有固定工作的白領職業者有一份額外的收入。現在流行一種模式,叫“共享經濟”。人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專長或碎片時間來挑選自己喜歡的工作,最大化地利用雙方資源。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兼職的延伸模式。關于兼職,員工歡喜老板憂,是好是壞還真無法一錘定音。
愛上兼職愛上癮
早在西周時期,奴隸主莊園就有了兼職的管家,一個名叫“限”的奴隸主貴族經營著一個莊園。他手下有兩個管家:一個是外管家,對外,負責聯系業務,簽訂合同,并從事商品交換活動;對內,負責保管馬匹之類的財務。另一個是內管家,一方面,他負責保管絲綢之類的財務,另一方面,兼任“書記”。這是現在我們能夠知道的最早的兼職模式之一。到春秋戰國時代,私商勢力活躍,出現了許多賤買貴賣、靠投機獲利的富商。被后世富賈奉為祖師的魏人白圭,十分精于計利之術,其主業是經營糧食、絲帛、葛麻等農副產品,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就是兼職會計。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跨行業兼職現象越來越多,發展到今天,更是五花八門。私家車送快遞,周末當婚慶主持,做問卷調查員……有人說,時下兼職工作的含金量正在不斷提升,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做兼職或副業漸漸被摘掉了“不務正業”的帽子。大渝網的調查顯示,高達97%的受訪者認為,做兼職是一種“時尚生活方式”。
畢業于法語專業兩年多的王志,一直從事著一個在他看來與“浪漫的法語”完全不搭調的工作——行政。不過,一次法語培訓機構的代課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因為專業功底好,為人親和,王志成了培訓機構的香餑餑,并被聘為長期兼職老師。
如今,與王志一樣熱衷兼職的上班族并不在少
數。據調查,53%的上班族做過兼職;其中5%的人一直都在做。此外,45%的人有過做兼職的想法,但還沒實踐;2%的人沒這個打算。“家教”成為選擇率最高的上班族兼職內容,35%的人表示做過家教;其次是8%的上班族選擇開淘寶店。王志說,做兼職是出于興趣,也有收入方面的考慮——每月不菲的兼職費,早就超過了本職工作的薪水,他最近甚至還當上了培訓機構的部門主管。王志接下來的人生計劃是“開一個屬于自己的法語培訓班”,至于本職工作,“有總比沒有好,反正不忙,接著干吧。”內勤人員雷亮,工作穩定,收入頗豐,但一直心存“化妝師夢”,始終未能實現。于是,兼職成為她實踐興趣愛好的突破口。如今,雷亮時常前往市內各大影樓和婚慶工作室尋找兼職機會。
一位職業生涯規劃師說,年輕人兼職已從以往的“經濟驅動”逐漸轉為“興趣驅動”和“自我實現驅動”。所以,諸如攝影、主持、設計師、化妝師等時尚的、社會評價度較高的兼職工作,備受年輕人推崇。
兼職的海水和火焰
面對上班族大規模兼職,一些老板不淡定了:都想著去外面掙錢,本職工作怎么辦?調查顯示,93%的上班族熱衷兼職,是因為工資不夠,做兼職補貼家用;12%的上班族“出于興趣愛好,豐富業余生活”;另有6%的人是因為空閑時間多,做兼職打發時間;5%的人認為做兼職可以為將來創業打基礎、學技能。由此可見,本職薪水偏低,想通過兼職增加收入是多數白領選擇兼職的主要原因。
曾國藩曾說過,清軍是一支沒有靈魂的軍隊。晚清士兵普遍都有一份兼職,或經商,或種地,或操持其他手藝。對許多綠營兵來說,做小生意或者手藝活兒是他們的主業,而當兵才是“兼職”。定海鎮的綠營兵,有一半人的真正身份是理發匠、修腳工、仆人等。據史料記載,“額兵逾萬,后減至二千余,承平日久,隸兵籍者,半系櫛工修腳賤傭,以番銀三四十圓,買充行伍,操防巡緝,視為具文”。原本以打仗為職業的軍人,卻紛紛出去兼職,這都是“薄俸制”惹的禍。清代綠營兵平均每月收入白銀一兩三錢六分,米三斗,可士兵的主要武器裝備甚至軍裝馬匹都要自己負擔。清初物價很低,一個綠營兵的月餉可勉強維持一家生活。但隨著清中期后物價漸漲,且經過軍官層層盤剝,最后能夠落到士兵手里的軍餉就非常可憐了,連維持生活都不夠用。但清政府卻以“遵守祖制,永不加賦”為名,拒絕對軍餉標準進行調整。與士兵相比,綠營軍官的收入同樣很低,最高武官,年收入尚不足千兩,許多軍官的官職是花錢買來的,這樣的收入水平遠不能“回本”。況且軍官的搜刮對象遠不如地方官那樣廣泛,他們只能對屬下的兵丁進行剝削。
當“皇糧”填不飽肚子時,士兵們便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到兼職謀生上了。日常操演能躲就躲,或是雇人頂替。因武器用品都要自己購買,所以大部分用品能不買就不買,損壞后能不添補則不添補。再加上撥下來的軍馬草料從來都不夠用,“兵馬關支草料,多有克扣短少”。士兵們都不愿認真操練,怕累著戰馬,自己還要承擔賠款。因此軍中“馬皆骨立,鞭策不前。又器械如弓箭刀槍盔甲火器等件,俱鈍敝朽壞, 至于賬房窩鋪雨衣弓箭罩,從未見備”。這樣一支軍隊,又談何戰斗力呢?咸豐元年清軍與太平軍在中坪獨鰲山交戰,主帥烏蘭泰發現這些士兵臨敵竟不知挖壕筑壘,面對七名沖殺過來的太平軍,一千名官兵不戰而潰。晚清軍隊的戰斗力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讓后人嗤之以鼻。我們暫且不去追究清政府是如何腐敗和昏庸,只看一點:士兵由于工資太低,養不起家,所以被逼外出兼職,影響了正業,導致戰斗力下降,這是值得管理者反思的。
你的員工為什么在外兼職?有專家指出,員工會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產生兼職的訴求。其一,工資收入不能滿足需求,需要額外的經濟收入來填補。其二,是員工個人的能力或水平無法在公司內部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去外部尋找成就感。人力資源管理師胡楊直言:“員工在外兼職,用人單位首先得自查,出現這種情況是員工的工作量不飽滿造成的,還是員工收入太低造成的,別一出現問題就說員工不好。”
對員工或下屬做兼職,63%的受訪企業負責人表示支持,但前提是不影響正常工作;43%的負責人認為,只要不涉及到公司業務,無可厚非。不過也有3%的負責人感覺這是不務正業、三心二意,會影響發展;2%的負責人認為員工精力有限,多少會影響本職工作。一位人力資源工作者表示,一些互聯網行業的企業管理者對員工兼職的包容度更大,有的企業甚至鼓勵員工業余時間做與工作相關的兼職,認為這可以為本職工作帶來諸多益處;但是在制造業、酒店、地產等傳
統行業,大多數管理人員的態度完全相反,有的甚至十分抵觸。專家建議上班族在兼職時,最好選擇與自己的特長和未來發展方向相結合的領域。此外,要充分考慮本職工作特點、性格特質、家庭狀況等情況,切勿盲目跟風。
共享經濟推動兼職發展
Uber最近可謂爭議不斷,霸占了各大科技媒體的頭條位置,一邊是急速上漲的司機與乘客數量,另一邊是交委的嚴厲查封,與此同時各種奇葩創意活動更是搶足了眼球。在一年以前,Uber在國內還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公司,而僅僅過了一年多的時間,Uber已從10人聽眾發展到如今鐵粉無數。沒有固定的辦公室,沒有規定工作內容的合同,工作時間靈活可變,收入還相當可觀,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還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有了人類,就有了共享;但有了移動互聯網,才有了共享經濟。以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模式,讓勞動者的兼職更加靈活自由。
趙師傅的本職工作也是司機,雖然工資不高,但工作清閑。沒活的時候,就在單位附近開Uber。“有空兒就出來溜達,碰到工作累了就不開。”據了解,趙師傅每周大約有500元的收入。這些錢雖不多,卻讓生活寬裕許多。
調查顯示,美國Uber司機的受教育程度相當高,48%的Uber司機有大學或更高學歷。偶爾兼職當幾次司機,對他們來說是放松休閑乃至社交的方式。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工作越來越細分,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已經不適合一些工作者,而完全可以自主控制時間的自由職業者和創業者則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以 Uber 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模式借助于中間平臺,核心是按需分配,既合理調配了資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風險。正如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Arun Sundararajan所說:“我認為我們正在定義一種既不是全職工作、也不是自己單干的工作方式。”此外,在科技發展的挑戰下,一些工種正在逐漸消失:機器人取代了流水線上的體力勞動,人工智能甚至可以代替財務寫財務報表,Instagram這樣的創業公司只需要十幾個頂尖的人才就可以為全世界的用戶服務。人口的老齡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青年失業率的增加,而共享經濟能為勞動者創造出更多的兼職機會。開 Uber、幫人購物等兼職并不需要專業技能,只需要一些時間和體力。智能手機app能通過時間、地點、技能的匹配將勞動力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將資源利用率最大化。
未來,許多人可能還是會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全職工作,但它已不是全部。你可能同時是 Uber 司機、Airbnb房東、Instacarter買手、Taskbabbit達人。通過這些共享經濟平臺,你可以靈活地交換時間、技能和金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兼職方式,甚至還可以從中交到不同圈子的朋友,獲得新的技能和職業機會。
當然,這種新興的兼職模式還存在很多不足,其服務和產品的安全性、價值、客戶服務和產品質量,以及監管方面依然有所欠缺。眾多兼職人員盡管在共享經濟平臺中嘗到了兼職的甜頭,可是未來能走多遠、走向何方還未可知。但不可否認,它讓想要兼職的人們更加自由地分配主業與副業的時間,也讓需求者更加便捷地雇傭到勞動力。共享經濟平臺使企業與個人的消費形成產業化模式,使每個人都可以同時成為消費者和生產者,進而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活。引用廖一梅在《戀愛的犀牛》中的一段話:它是溫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帶著陽光氣息的襯衫。它支撐著我們日復一日的夢想,讓如此平凡甚至平庸的我們,升到樸素生活的上空,飛向一種更輝煌和壯麗的人生。沒人會拒絕更好的生活。動起來,夯實主業不脫靶,釋放內存兼有得。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