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培
摘 要:戲曲文學是文學體裁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主要功能是為戲曲表演創作腳本。利用念白、唱詞、科介等戲曲元素,通過一定的結構形式,開展沖突、刻畫人物、抒發感情,來表達主題。它和小說不同,受到舞臺表演規律的約束,故事中的人物思想感情要通過演員的表演向觀眾傳達,也即利用唱詞和念白來表達人物內心,所以戲曲文學的語言和小說、散文中的語言不同,要具有節奏感才能達到舞臺表演的審美觀。
關鍵詞:說唱藝術;戲曲文學;韻律美
中圖分類號:J8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2-0029-01
我國的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在表現形式上也獨樹一幟,總結起來就是唱念做打四個特征,將念白、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綜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束獨特的藝術奇葩。
一、說唱藝術的特征和歷史
在我國傳統戲曲中,念白作為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舞臺上具有表現人物對話,突出人物心理活動的作用。由于戲曲表演以“唱”為主,因此作為念白這項以“說”為主的藝術活動,就要配合唱的韻律,在語言形式上和一般語言有較大區別,要有韻律感,雖然是“說”,也要有音樂的節奏感。
由于我國的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將民間藝術中的說唱藝術、舞蹈藝術、雜技藝術都收納其中,因此戲曲中的念白就是來源于古老的說唱藝術。
我國的說唱藝術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唐朝有詞話、俗賦、話本、變文四類;在宋朝說唱藝術達到鼎峰,有話本、鼓子詞、諸宮調、叫果子、蓮花落等多種形式。我國最初的小說叫做話本小說,可見小說也是從說唱藝術脫胎而來。
我國最著名的戲曲《西廂記》改編于唐朝元稹的《會真記》。《會真記》產于中唐時期,早在王實甫之前,就有宋人趙德麟的說唱《商調蝶戀花》,以及金人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這兩種藝術腳本就將這段愛情故事用說唱的形式傳頌于民間。
說唱不是我國漢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說唱流傳于世,像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阿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就是我國著名的三大說唱史詩。
說唱形式最大的特征是1952年葉德均定義的“用韻散兩種文體交織而成的民族形式的敘事詩,是用說的散文和唱的韻文組成”。
在古代,說唱藝人在表演說唱時都有伴奏的樂器,有大鼓、月琴等。表演場合一般都是大戶人家的節慶日,或是生辰、孩子滿月。《紅樓夢》中的賈府在元宵節就有說唱藝人前來助興,因為要說《鳳求鸞》,太俗套,被賈母打了回去。后來在擊鼓傳花時,擊鼓的還是說唱藝人。在《金瓶梅》中,也有多次提到說唱藝人的場面,那時的說唱藝人一般以盲人為主。
二、說唱形式在戲曲文學中的運用
說唱形式因為語言具有韻律節奏,在舞臺表演時可以增加聽眾的聽覺美感,最主要的還是說唱形式在戲曲文學中具有貫穿始終的作用,它將敘事、對話、抒情、復述、概括劇情這些作用統統包含了。
在《感天動地竇娥冤》的“楔子”中,一開場,就是竇娥的婆婆上場:“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是神仙。老身蔡婆婆是也,楚州人氏,嫡親三口兒家屬,不幸夫主亡逝已過,只有一個孩兒,年長八歲……這里一個竇秀才,從去年向我借了二十兩銀子,如今本利該四十兩。”這一段話里,開頭幾句是詩句,點出了蔡婆婆的性格,具有知足常樂的特點。后面的一段話,在語言上長短有序,具有韻律,內容上將故事中的人物一一做了介紹,因為竇秀才還不起銀子,只好將竇娥給蔡婆婆做童養媳。在這里不僅交代了人物關系,也為以后竇秀才為女兒伸冤打下伏筆。
說唱形式在表達時還常常用排比句的形式,引用大量典故來烘托情節氣氛。楊顯之的《臨江驛瀟湘秋夜雨》,講述的是秀才崔通中舉后棄妻另娶,還將原配張翠鸞誣陷發配沙門島。由解子押送,在臨江驛站,遇到做官的父親終于獲救。在第四折中,面對哭啼不止的張翠鸞,解子是這樣說的“你大古里是那孟姜女千里寒衣?是那趙貞女羅裙包土?便哭殺帝女娥皇也,誰許你去灑淚滴成斑竹?”
這段話不僅在語言上具有富含詩意的特點,還運用了幾個與哭有關的典故,有哭倒長城的孟姜女、用羅裙包土葬公婆的趙貞女、哭舜帝淚灑成斑竹的娥皇。通過解子的反問,可以看出解子對張翠鸞的同情,哭有什么用?既哭不倒長城,又不能灑淚成斑竹。
因為戲曲是大眾化的藝術,一些戲曲文學家還將生活中常見的說唱形式運用到戲曲中,像“蓮花落”這種說唱形式,原來是乞丐用來乞食的即興說唱,這是一種人們常見的說唱形式。在《徐伯株貧富興衰記》中,淪為乞丐的徐榮就有一段蓮花落式的說唱:“婆婆,你打著板兒,我念著蓮花落,孩兒和著,咱進棚去。(念)手拿鼓板往前行,哩哩哩蓮花落;不由兩眼淚紛紛,哈哈哈蓮花落。”這段話說一句,后面就是“哩哩哩蓮花落,哈哈哈蓮花落。”不但具有重復的節奏感,語言通俗含有哲理,又符合乞丐的特征。由于徐榮以前是個勢利眼,被火燒后淪為乞丐,對自己以前的作為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將他的感悟都用在蓮花落里,很好地烘托了劇情。
參考文獻:
[1]曹文文,劉德增.中國說唱音樂文化傳承及其教育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12(05).
[2]徐忠奎.宋代說唱音樂的市民文化特征[J].大家,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