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昭英
(貴州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
基于SWOT分析的貴州喀斯特山區大鯢產業發展研究
錢昭英
(貴州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大鯢是我國特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因為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大鯢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由此我國各地區陸續開展了大鯢的工廠化養殖,對大鯢資源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據近年來貴州喀斯特山區大鯢產業的發展現狀,運用SWOT模型分析法對貴州大鯢產業的發展優勢、劣勢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了一些促進貴州大鯢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旨在為貴州大鯢產業戰略決策與產業規劃提供參考。
大鯢產業;SWOT分析;對策;貴州
大鯢(Andriasdavidianus),俗稱娃娃魚,為我國特有物種,隸屬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大鯢屬[1]。大鯢主要以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為棲息地,在河南、河北、陜西、山西、青海、甘肅、貴州、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蘇、江西、廣東、福建、廣西等17省區均有分布,尤其以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貴州、陜西等省居多。大鯢對水環境的依賴非常強,遷徙能力較差。近年來,由于棲息地的破壞與人為捕殺等對大鯢生存造成了嚴重威脅,導致野生資源急劇下降,分布區域成倍縮小,處于瀕危狀態,我國已經將其列為Ⅱ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及《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均將大鯢的受威脅現狀列為極危(CR)等級[2]。大鯢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科研價值、醫用價值、觀賞價值與美容價值,近年來隨著大鯢規模化馴養與繁殖技術的成熟,大鯢產業逐漸成為貴州省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興產業。雖然發展大鯢產業可以獲得良好的經濟與生態效益,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筆者結合貴州卡斯特山區大鯢產業發展的現狀,運用 SWOT 分析方法對貴州省大鯢產業發展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了促進其持續發展的建議與對策,以期為貴州省大鯢產業戰略決策與產業規劃提供借鑒。
1.1 內部優勢(Strengths)分析
1.1.1生態條件優越。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1 000~1 600 mm,年平均無霜期為237~289 d。貴州巖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為110 000 km2,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境內巖溶分布廣泛,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巖溶生態系統。許多縱橫交錯、深淺不一的暗河與溶洞位于石灰巖下面,水質清爽,環境寧人,冬暖夏涼,為喜暗怕光、喜靜怕驚、喜清水怕濁水、喜隱蔽怕暴露的大鯢提供了天然的生境[3]。
1.1.2自然資源豐富。貴州省冷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據不完全統計,其地下水年排量為259 億m3,山溪水、山泉水在全省各地廣泛分布,年平均水溫保持在16~19 ℃,水質及水溫條件非常適合大鯢的養殖,并且不同大鯢養殖場點水源不同,使疾病傳染的概率大大降低。此外,大鯢野生資源在貴州省境內也具有一定數量的分布。因此,從水資源及野生大鯢資源2個方面來看,貴州省發展大鯢養殖均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可以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商品大鯢產品質量,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優勢。
1.1.3大鯢馴養規模理想。自2009年以來,貴州全省各地興起大鯢養殖熱潮,各種不同規模的專業養殖公司、養殖小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例如,貴定縣投入到大鯢產業的資金達到1 000多萬元,該縣目前有17個鄉鎮,50個行政村的532戶農戶養殖大鯢42 195尾,年產商品大鯢可達約10萬kg,產值可達6 000萬元,在全省大鯢養殖中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2012年底,全省已有65個縣、200個鄉鎮、314個村、3 000余戶養殖農戶,201家養殖企業開展大鯢馴養繁殖,規模僅次于陜西省,排名全國第二,產值達21.2億元,占漁業經濟總產值的47.0%[4]。
1.1.4掌握養殖關鍵技術。目前,貴州省幾家大鯢養殖大型企業(如錦江大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已基本掌握了大鯢人工繁殖、孵化及養殖等相關的整套技術。該公司還聯合相關科研機構篩選出了大鯢的最佳餌料組方及催產時間,形成了最佳催產、受精時間和餌料組方等核心技術,獲得受精率90%、孵化率38.7%、幼鯢存活率 95% 的良好成效,每年可向全省提供大鯢苗約20萬尾,不僅對解決限制大鯢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苗種主要依靠外省調進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提高了成活率降低了養殖成本。
1.1.5深加工研究初步開展。貴州省一些大型的大鯢養殖企業已開展了深加工技術研究,并取得一些專利技術。作為貴州大鯢產業龍頭企業的錦江大鯢公司已著手在大鯢藥用方面的專利技術的研究開發,目前已確定了20余項在藥用、保健、食品、美容等方面的研究方向。該公司已初步試驗出一批產品,這些產品預計在1年內推向市場。
1.2 內部劣勢(Weaknesses)分析
1.2.1養殖場建設欠合理。一些養殖戶對大鯢的生態習性不夠了解,導致養殖場規劃不合理,如將養殖場修建在環境嘈雜的住家戶旁或公路邊,或選址在水源偏高水量偏小處等。此外,一些養殖戶為占據有利地形搶奪水源,無序建場,出現大鯢池依河串聯而建的現象,致使大鯢池密度過大,超過溝溪承載能力,不僅增加了大鯢疫病風險,而且破壞了生態平衡。另外,還有一些養殖場不因地制宜、高額修建高標準的養殖場,因為基礎建設投資過大,導致養殖成本過高,資金回收周期過長,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下降。
1.2.2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總體來看,貴州各地在發展大鯢養殖過程中養殖技術、培訓技術及服務水平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求。人工繁殖方面,迄今為止只有少數企業實現小規模突破,大多數養殖企業、養殖戶養殖技術水平不高,對人工繁殖技術掌握不夠成熟。在規范健康的養殖技術方面,大鯢病害防治技術還有待大幅提高。
1.2.3配套體系不健全。健全的產業配套體系是產業快速高效發展的保證。目前,貴州省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大鯢產業配套服務體系(如苗種繁育、質量安全監管、疫病防治、技術推廣與創新、餌料供應等),一些養殖戶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大鯢產業也由此存在較大、較多的質量安全隱患。
1.2.4銷售渠道不暢通。貴州商品大鯢銷售主要依靠企業或養殖戶直銷飯店及酒店,缺乏其他銷售渠道。目前,貴州省內只有錦江大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F2代鑒定,可將大鯢銷往省外市場,而省外大鯢市場同樣也面臨銷售困難的問題。目前,全國大鯢存育量約400萬尾,而市場消費量每年僅20萬尾左右,存育量是消費量的20倍。在銷售渠道不暢通以及商品大鯢大量上市的壓力下,從2011年開始貴州省大鯢銷售面臨困難,銷售狀況不容樂觀[4]。
1.2.5大鯢開發力度不夠。大鯢的價值遠不只是食用,更重要的是在醫藥、保健、美容、科研、觀賞等方面。大鯢產業的定位應以近期食用、遠期藥用開發為主,藥食兼顧,綜合利用。當務之急則是開拓市場,重振農戶養殖的積極性,繼續做大總量,為精深加工奠定基礎。
1.3 外部機會(Opportunities)分析
1.3.1貴州“后發趕超”發展之路的推進。貴州發展的思路是要走出一條符合貴州實際和時代要求的“后發趕超”之路,貴州開發滯后,只能充分營造后發優勢。貴州的后發優勢除了普遍意義上的技術引進、制度創新方面的優勢外,還有結構調整、規模擴張等方面的優勢。作為貴州特色農業與農業產業化重點開發品種,大鯢產業發展符合貴州省“后發趕超”發展之路的需要。
1.3.2貴州省政府的支持鼓勵。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大鯢產業。2008年,貴州省科技廳組織實施了由貴州錦江大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遵義醫學院、銅仁學院、貴州省水產研究所、貴定縣畜牧水產局等參與的“貴州喀斯特山區大鯢人工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示范”重大科技專項。2009年10月,貴州省政府明確了“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大力發展大鯢產業,推進農村結構調整,加快農民增收步伐”的指導思想。同年,貴州省農業委員會組織編制了《貴州省大鯢資源保護與發展規劃(2010-2025年)》 明確了大鯢產業發展的中長期目標、重點區域布局與發展方向。
1.3.3省外大鯢產業的發展經驗。目前,國內已擁有精湛的大鯢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及深加工技術。湖南省在野生大鯢馴養繁殖、子一代親鯢性腺強化、子二代幼苗培育等多項技術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張家界市是首個具有大鯢深加工產品投放市場的地區[5]。沿海地區在資本、人才和技術等產業發展要素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漢中90% 的仔鯢利用仿生態繁殖生產[6]。省外先進的技術為貴州省大鯢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1.4 外部威脅(Threats)分析
1.4.1政策困擾。大鯢屬于我國Ⅱ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按照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及《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除大鯢銷售方應具備馴養繁殖證、經營利用許可證、運輸證等各項手續外,采購方也必須持有當地省級漁政部門頒發的《經營利用許可證》方能采購、加工、經營[7-10]。貴州省大鯢養殖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許可批準,合法經營,但出不了省,尤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的省市更是不允許經營或限制經營,而貴州本地消費市場能力有限。目前,由于政策困擾造成的大鯢銷售渠道窄、市場小、銷售不暢等問題已成為當前制約大鯢產業健康發展的最大因素。
1.4.2省外大鯢產業迅猛發展。隨著大鯢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在全國各地的推廣,目前湖南、廣東、浙江、 江西、四川及重慶等地形成了以集中馴養為主的規模化大鯢養殖場,在政府推動下湖北、陜西等省則主要以生態繁養為主,形成大規模的散戶養殖集群。技術方面,目前具有大鯢人工繁殖與工廠化養殖技術優勢的企業主要包括廣東粵寶、華寶與浙江金城、永強以及湖南億年酉魚、張家界金鯢等。養殖規模方面,陜西漢中與湖南張家界一帶是中國大鯢養殖核心區,其中漢中大鯢養殖規模最大, 擁有“中國大鯢之鄉” 稱號[6]。國內大鯢產業迅猛發展,對貴州大鯢產業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
1.4.3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①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目前,貴州省將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工業化、城鎮化過程引起的環境污染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鯢的生態環境,因而影響到大鯢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即經濟發展與大鯢產業發展所需的較好生態環境間存在一定的矛盾。②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發展。目前,大鯢資源總的表現為野生大鯢自然增殖困難,而人工養殖量快速增長。盡管目前大鯢繁育養殖及產業化技術已經成熟,企業卻面臨虧損,主要是因為大鯢產業化遭遇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瓶頸,即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鯢產業的發展,未達到“保護中利用,利用中保護”的目的。
為了促進貴州喀斯特山區大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不同的SWOT 條件采取相應的發展策略,以提高大鯢的市場競爭力及吸引力。筆者將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排列成矩陣表進行分析,得出相匹配的發展策略(表1)。

表1 貴州省大鯢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3.1 完善總體規劃,促進大鯢產業健康發展總體來看,貴州大鯢產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產業總體規劃的問題。貴州具有適宜大鯢生長的氣候與水環境,近幾年大鯢養殖在貴州省發展迅速。但是,從整體規劃上缺乏計劃性,以致在市場還沒有完全接受時馴養繁殖量就提前進入了突飛猛進的生產階段,商品大鯢集中上市,導致大鯢價格急劇下降。因此,各地應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編制大鯢資源保護與發展規劃,合理開展大鯢養殖,對準備養殖大鯢的企業與養殖戶進行積極引導,一方面使人們了解養殖大鯢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要清楚養殖大鯢具有市場與技術風險。政府要加強管理與服務工作,妥善解決大鯢產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規范產業發展,避免行業風險,促進貴州大鯢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3.2 優化政策環境,拓展大鯢市場拓寬大鯢市場,首先要從省內增加銷售渠道。積極向省相關部門申請協調各地區(縣市),發放《經營利用許可證》給愿意經營大鯢的酒店,培育省內消費市場。其次,建議省政府積極向農業部反映貴州省大鯢養殖現狀,力爭中央政策層面的支持,加大與商品大鯢消費大省之間的交流合作,使當地更多的餐飲業獲得大鯢經營利用許可證,在愿意銷售大鯢的地區設置直銷網點,向各大酒店及當地群眾提供鮮活大鯢,解決好貴州省大鯢銷往省外的瓶頸問題。此外,積極與農業部與外貿部門協商,爭取將大鯢產品銷往國外,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解決好大鯢產品的銷售問題。
3.3 深入挖掘大鯢的經濟價值通過檢測發現,大鯢是含氨基酸最豐富、最全面的一個物種,同時也被廣泛記載在各類醫用典籍上。大鯢具有較高的食用及藥用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開發。目前,貴州省大鯢產業鏈主要以馴養繁殖為中心環節,在資源規模快速增殖的基礎上,向上游延伸可發展大鯢餌料的生產與加工環節;向下游可拓展為產品深加工與市場營銷環節。建議大鯢養殖企業與大型超市合作,分割大鯢按份銷售,或初加工大鯢,讓普通市民也能購買大鯢初加工產品。此外,建議有實力的大鯢養殖企業與食品、醫藥、保健品生產企業聯合,徹底改變商品大鯢的單一食用消費模式,深入挖掘大鯢醫藥、保健等方面的經濟價值。
3.4 建立健全服務保障體系①建立健全大鯢疫病防控體系。目前,貴州省大鯢疫病防治技術落后,嚴重制約與影響了大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建議整合動物防疫資源,建立市、縣、鄉、村4級大鯢疫病防控體系。實施大鯢檢驗檢疫制度,建立大鯢病害、疫情上報和信息發布制度;實施大鯢疫病防控預案,及時控制與消除病害。②完善技術信息推廣體系。建立健全市、縣、鄉技術培訓和推廣體系,積極開展大鯢馴養繁殖技術培訓與推廣工作。將已經成熟應用的養殖技術匯編成冊印發給養殖戶,規范養殖行為。③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從養殖到利用各環節對飼料、漁藥等投入品進行全程監管,從源頭上控制大鯢產品質量安全,保證大鯢產品的高品質和高品位,增強貴州大鯢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及市場競爭力。
3.5 加強組織合作,做強龍頭企業①加強組織合作,促進技術成熟。目前,貴州省大鯢馴養繁殖技術主要由大型養殖場掌握,其余各地養殖技術參差不齊,相互封鎖,一些散養戶還沒有從根本上掌握繁育技術。為此,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組織協調,引導科研部門、馴養企業合作,合力攻關,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養殖技術,并加以推廣。②建立以龍頭企業帶動為主體的生產經營模式。隨著大鯢在我國開展大規模養殖,產業競爭將日趨激烈,主要體現在龍頭企業之間在資金、文化、技術等方面的綜合對抗。因此,政府必須加大對龍頭企業在資金、用地、技術與項目等方面的扶持,如采取經費補助的方法鼓勵龍頭企業開展養殖新技術、疫病防治新方法、深加工新產品等研究,將部分科研項目分配給龍頭企業,提高龍頭企業的綜合實力與產業帶動能力。
3.6 推進產業關聯推進產業關聯是構筑產業優勢的現實選擇。充分利用國家與貴州省良好政策與貴州省生態旅游配套改革的機遇,促進大鯢產業與生態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實現產業間的相互促進; 同時,結合貴州省大鯢的自身優勢,發展與其關系密切的餐飲業和文化產業,從而不斷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益。
SWOT 模型分析表明,貴州省發展大鯢產業優勢與劣勢并存,機遇與威脅同在,但優勢與劣勢、機遇與威脅并非一成不變,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時期內可以相互轉化。貴州省發展大鯢產業具有非常大的潛力空間。鞏固自身優勢,最大效益化利用所面臨的機遇的同時,全力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并積極應對挑戰,利用貴州省獨特的環境資源與政策優勢,使大鯢產業在貴州省走出一條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以此促進貴州省生態環境建設及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1] 費梁.中國兩棲動物圖鑒[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8-40.
[2] 汪松,解焱.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紅色名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91.
[3] 姚俊杰,張紅星.貴州省大鯢養殖產業化的發展前景[J].現代漁業信息,2010,25(7):10-13.
[4] 傅巖.“娃娃魚”從“貴族化”走向 “平民化” [N].貴州日報,2013-02-21(5).
[5] 羅慶華,謝文海,王朝群,等.張家界市大鯢產業發展戰略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23):39-43.
[6] 邢可利.漢中發展大鯢產業形勢分析[J].中國水產,2011(3):21-24.
[7] 李正友,羅永成,謝巧雄,等.貴州大鯢產業現狀及發展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9):118-121.
[8] 李星星,周宇.遵義市大鯢養殖現狀及前景[J].農技服務,2013, 30(6):661.
[9] 文立華.中國大鯢自然資源現狀及管理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4):1716-1718.
[10] 田宗軒,周紅兵,黎萬瓊.發展特色農業的有效途徑探討[J].南方農業,2011,5(1):48-51.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AndriasdavidianusIndustry in Guizhou Karst Mountain Area Based on SWOT Analysis
QIAN Zhao-ying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ndriasdavidianusare rare wild animals endemic to China. A sharp decline inAndriasdavidianusnatural resources has occurred due to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the successive factory farming ofAndriasdavidianus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Andriasdavidianus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present stud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Andriasdavidianusindustry in Guizhou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SWOT model analy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c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is industry in Guizhou.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Andriasdavidianusindustry in Guizhou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industry planning ofAndriasdavidianusindustry in Guizhou karst mountain area.
Andriasdavidianusindustry; SWOT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Guizhou
2014年度貴州財經大學引進人才科研項目。
錢昭英(1984-),女,四川大英人,副教授,博士,從事水生生物遺傳資源和資源經濟研究
2015-02-09
S 966.6;F 303.4
A
0517-6611(2015)09-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