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琴, 楊應川
(青海省格爾木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青海格爾木 816000)
?
基層動物防疫的改革措施及效果分析
吳 琴, 楊應川*
(青海省格爾木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青海格爾木 816000)
為了創新工作方法和推進基層動物防疫再上新臺階,從動物防疫工作基本做法出發,提出了基層動物防疫的改革措施,通過改革產生了各方面效益,綜合效益顯著。
基層;動物防疫;改革;措施;效果
動物疫病防控是公共衛生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動物衛生安全、畜產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自上而下呈現出組織領導不斷加強,工作措施不斷完善,工作手段不斷嚴密,應急反應更加敏捷的態勢,總體上以完備的綜合措施防范和控制了動物疫病的發生蔓延,為畜牧業經濟進步和人民健康做出了積極貢獻。基層動物疫病防控是做好動物衛生安全、畜產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的前提和保障,是落實政策措施的直接執行者,直接影響著服務群眾服務養殖業的效果。以青海省格爾木市為例,筆者對基層動物疫病防控改革措施進行重點分析提高防控成效。獸醫體制改革及其聯動效應包括體制改革所產生的機制改革創新和新的政策措施。對近10年動物防疫機構所實施的改革措施進行分類概括,從管理體制機制、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分析改革效果。其中,經濟效益分析單列國家強制免疫重大動物疫病,地方性動物疫病以常發疫病為主,其他疫病和寄生蟲病以統防形式計算。
1.1 體制改革為了提高動物衛生監督執法水平與提高動物防疫公共服務能力,以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動物衛生監督所掛牌成立為代表,構建了格爾木市重大動物疫病防治指揮部、農牧局、動物衛生監督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鄉鎮獸醫站、村級動物防疫員組成的動物防疫指揮領導、動物防疫行政管理、執法監督、技術支持、基層隊伍、村級防疫組織系統,構建了動物防疫聯系會議和財政保障體系,分離經營活動與公益性防疫活動,實現經營性技術服務市場化[1]。
1.2 機制改革
(1)在動物防疫雙規目標責任制的基礎上,推行和完善了“政府負責,部門主管,單位協作,齊抓共管”的行政管理運行機制。政府作為動物防疫的責任人,承擔了機構隊伍建設、設施裝備配置、物質調運儲備、組織領導等方面的功能,起到領導、部署、組織協調、處置等方面作用,擔負了建設、組織以及防疫工作經費,同時通過上級主管部門的橫向聯動,農牧、衛生、林業、交通、鐵路、民航、工商、公安等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形成了堅強穩定的管理體系。
(2)以重大動物疫病應急預案及牲畜口蹄疫疫情應急預案、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預案等為代表的動物疫病應急預案,建立動物疫情快速反應應急機制,在預警預報、應急隊伍、聯防聯控等方面為防控動物疫病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
(3)推行“市管鄉、鄉管村、村管戶,屬地管理,包村防疫”技術工作機制。鄉鎮獸醫站專業技術人員和村級動物防疫員結對開展免疫、標識佩戴、信息錄入、傳輸、疫情觀察、疫情處置等一系列技術活動,形成了完備的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按程序開展業務活動的工作流程,使動物防疫工作有序開展,避免防疫死角和空白帶。
1.3 新的政策措施
1.3.1推行動物免疫免費制度。2010年,推行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病種免費防疫,對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4種疫病實行免費免疫,撤銷有償服務;推行動物疫病免費防疫,對所有動物疫病均采取免費防疫。
1.3.2推行免疫公示制度。2014年,在春秋免疫期間在村社醒目區域對疫苗種類、劑量、使用方法、免疫畜種、免疫范圍、技術服務人員進行公示,免疫工作結束后對免疫數量等情況通過行政業務負責人員簽字的形式再次公示,以加強群眾監督,加強行政監督。
1.3.3推行動物標識制度。自2010年起,青海省全面啟動實施動物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以牲畜口蹄疫免疫加掛動物免疫標識為代表的耳標佩戴全面開展。通過識讀器錄入免疫數據傳輸到中央數據庫,以發病牲畜耳標信息作為判斷疫源地,從而為防控動物疫病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雖然目前存在耳標加掛與信息查詢不配套、登錄系統不正常、耳標常因咬斗、掛扯脫落等問題,致使養殖戶反對耳標加掛,專業技術人員也因耳標加掛意義不大、勞動量大大增加,而產生不愿佩戴的想法。動物標識技術是好的技術,但需要完善技術手段,減免技術缺陷,得到廣泛認同。在目前技術存在各種問題的情況下,建議對進入流通渠道牲畜臨時加掛耳標以溯源。
1.3.4推行防疫臺賬制度。以免疫工作為代表,從上到下建立疫苗進出、疫苗使用、物資儲備等工作臺賬,對免疫動物種類、數量、時間、品種、劑量、疫苗生產廠家、生產批號、耳標編號進行登記,并由專業技術人員、村級防疫員、畜主共同簽字建立免疫臺賬;同時,做好免疫登記冊、免疫卡。
1.3.5實行動物防疫考核制度。青海省對動物疫病實行考核,逐年修改并完善動物防疫目標責任書,考核指標從宏觀指標到微觀指標逐年細化全面。為了提高地方動物防疫成效,各地制定了更加具體詳盡的考核辦法,以各項考核指標來改進工作,督促工作開展。考核指標從防控成效到免疫抗體監測甚至細化到補免登記、免疫信息、防疫卡簽名的規范性。
(1)確立了政府作為動物防疫主體地位,組織領導工作得到加強,保障措施更加有力,表現在體系建設能夠全方位、全輻射建設。切實貫徹落實了“預防為主”原則,全面開展動物防疫各項工作,應急反應能力更強、更快,調運疫苗及時快速,春秋季集中免疫能如期開展完成,免疫密度達到100%,耳標佩戴率達到100%,應急物資儲備較全,能應對突發疫情的控制和撲滅,能及時組織疫情監測、疫情預警預報、疫情普查報告以及應急演練等工作,為動物防疫工作提供了充分準備,形成了動物疫病防控的強大合力。
(2)獸醫體制改革推動了體系建設,動物防疫機構從管理、監督、技術支持、基層隊伍建設、村級防疫組織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建設,構建了財政保障體系,凸顯公益職能且履行到位。以門診個體治療性服務推向社會進行社會化服務為標志,壯大了從業人員隊伍,減輕了動物防疫機構工作量,動物防疫機構幾乎全部精力投入到群體疫病預防控制,疫病防控從疫情普查、免疫、監測、疫情測報、疫情防治更加專業化、精準化。獸醫體制改革帶來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從2008年到2011年對所有鄉鎮獸醫站進行了辦公用房、辦公設備等公共設施條件的建設和更新,硬件條件更加完備。官方獸醫、執業獸醫、民間獸醫各成一體,發揮了不同作用。
(3)通過改革為畜牧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養殖戶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由表1可知,在格爾木市僅牲畜口蹄疫免疫費用年減免近30萬元,減免預防費用120萬元。同時,免疫密度較改革前有較大增長,免疫密度達到100%,疫病造成的損亡率大大下降,年減少直接經濟損失872萬元,合計近1 000萬元。不包含交通、藥械以及治療等其他因素,拋除物價上漲因素。
注:表中數據僅為2012年全年數,隨年份變化較大;內驅蟲按2次/年,外驅蟲按1次/年計。

表2 格爾木市動物疫病預防經濟效益核算(以2012年為例)
(4)工作節奏加快,工作措施更加完善,工作手段更加嚴密,服務更加到位,自2006年以來未發生重大動物疫情,未出現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畜牧業保持了良性發展勢頭。
(1)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慢,人才隊伍出現斷層,人力資源補充困難,且人員老化,35歲以下專業技術人員總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8.7%,40歲以上人員占專業技術總數的68.2%,同時也是技術骨干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和富集區,但后續乏力將是今后工作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今后改革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目前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專業技術人才補充和更新換代,強化技術培訓,穩定村級動物防疫員隊伍。
(2)動物防疫的主要力量投入到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忽視了地方性動物疫病防治,致使地方病造成的損亡超過了重大動物疫病,寄生蟲病的防治也被淡化。防治地方病和寄生蟲病成為養殖戶個體行為。今后地方病防治應成為動物防疫新的攻關方向。同時,病死動物亂棄亂扔和糞便污水是造成養殖區動物衛生環境污染的難題,應成為目前加強動物衛生監督與執法的重點工作。
(3)在疫病防控中,過度依靠疫苗免疫,而忽視了健康養殖、生物安全、衛生監督等綜合措施[2],沒有將消滅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為目的的生物安全措施作為第一道防線,出現防疫認識的錯位。疫情監測雖然已成為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局限于抗體檢測、病原學監測,在動物疫情預警上缺乏有力的技術性數據支持,對生產的指導意義不大。
(4)免疫補助過低造成部分養殖戶拒絕免疫,阻礙強制免疫的重要因素之一。據調查,強制免疫的4種疫病和新城疫免疫注射后,均有一定比例的變態反應現象出現。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接種后出現變態反應的死亡率為0.4%左右,高致病性藍耳病為0.14%左右,口蹄疫在0.22%左右,豬瘟在0.05%左右。但是,目前我國對免疫死亡補助沒有明確的政策措施,更沒有按市場給予補助,使群眾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必須要在財政防疫資金保障情況下,予以單列。因免疫應急死亡的不可預見性,可采取財政保障制度加以解決[3]。要在撲殺補償機制的基礎上,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保險賠償機制[4]。
(5)由于管理體制以及地方政府在管理的錯位、不到位,技術服務單位人員脫離服務生產的情況得不到較為徹底的改變。專業技術人才的陣地在生產一線和基層,而不應該在辦公室,沒有生產實踐的技術是站不住腳,經不起考驗的技術。沒有實戰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是沒有用武之地,因此必須要改變專業技術人員坐蹲辦公室的現狀,要將他們的崗位設在服務點,讓大多數技術人員投入到生產一線進行技術指導,幫助發展生產。必須尊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改變某些行政規定,即不適應專業技術單位的統管式坐班查崗制度。應以全年服務于生產的業績作為工作考核的前提,以發展效益為指標進行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要從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大局出發,繼續深化改革,探索基層動物防疫工作新思路。著眼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找準改革方向,強化技術服務。
動物防疫工作是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動物防疫的改革措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適應國際秩序需要的重要舉措,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改革也必將繼續深入,在維護動物生產安全、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中發揮更大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貢獻更大力量。準確定位動物疫病防控,實現動物防疫工作由以保護動物健康為中心向以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為核心的轉變,推進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動物產品生產的全過程的安全監管機制,對動物的飼養、管理、屠宰、銷售等各環節實行全程監管[5],這是動物防疫工作的重要目標,是動物防疫體系改革的必由之路。
[1] 李東明,毛福群,謝圣余.我國獸醫體制改革探討[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6(3):66-67.
[2] 魏玉文,鄭志新.我國動物疫病防控策略與思考[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2):72-74.
[3] 王軍紅,李宏強.當前農村動物防疫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J].新農村,2012(4):154-155.
[4] 趙德明.我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分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刊,2006(5):1-4.
[5] 劉瑞瑛.我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分析與思考[J].四川畜牧獸醫,2010(8):11-12.
吳琴(1980- ),女,青海格爾木人,獸醫師,從事動物防疫方面的工作。*通訊作者,高級獸醫師,從事動物疫病防控研究。
2015-02-09
S 851.6
A
0517-6611(2015)09-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