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訓, 李洪杰, 李恒釗, 紀復勤, 岳 鵬
(1.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濟寧 272412;2.山東省秋田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山東濱州 256600;3.山東省寧陽縣萬豐種業有限公司,山東泰安 271400)
?
山農20小麥抗病性鑒定及其高產生產種籌
王延訓1, 李洪杰1, 李恒釗2, 紀復勤3, 岳 鵬1
(1.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濟寧 272412;2.山東省秋田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山東濱州 256600;3.山東省寧陽縣萬豐種業有限公司,山東泰安 271400)
[目的]鑒定山農20小麥的抗病性并探究其高產生產種籌技術方案。[方法]對該品種進行了國家區試接種抗病性鑒定、田間種植自然抗病性鑒定及抗病性分子鑒定,并提出了高產創建的主要管理技術措施。[結果]該品種高產、廣適、多抗,在國家區試抗病性鑒定和生產中都表現出良好的抗黃淮麥區主要病害的特性。根據該品種的特點,從施肥深耕、播種要點、冬前管理、春季管理、中后期管理幾個方面提出了高產創建的主要管理技術措施。[結論]為該品種的高產創建和推廣示范提供了理論依據。
山農20小麥;抗病鑒定;高產創建;管理技術
山農20是山東農業大學培育的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2010、2011年通過國家黃淮南、北片麥區審定。該品種生產應用之后短短幾年涌現出很多高產典型,2011年安徽省阜南縣農業委員會組織的柳溝鎮農戶王站勝高產田實收平均產量為10 884.0 kg/hm2。2012年黃淮麥區病害大流行,山農20災年創高產,在山東省農業廳組織的小麥高產創建實打或測產驗收中大多數產量在10 800 kg/hm2以上,其中菏澤曹縣邵莊鎮陳樓村唐玉亮種植的山農20小麥實打產量為11 517.0 kg/hm2,是當年全省最高產量記錄[1-2]。2013年該品種又經受了春季低溫和后期暴雨的考驗,河北禾下土種子公司邀請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良種創制中心、河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對其種植的53.33 hm2山農20示范田測產驗收,平均產量為10 656.3 kg/hm2。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趙廣才等組成的專家組對滄州市南皮縣寨子鎮東陳村種植的66.13 hm2山農20測產,平均產量為10 650 kg/hm2。2014年河南濟源、河北河間、江蘇灌南、徐州、山東沂南也都有實打或測產超過10 500 kg/hm2的高產紀錄。該品種是山東、安徽等省主導品種、糧補招標品種和國家主推品種,近幾年在山東、河北、安徽、江蘇等7省種植面積迅速擴大,2013年秋播面積超過66萬hm2。為了配合該品種的推廣和高產示范創建,筆者根據該品種特性提出了高產創建管理技術措施,旨在為實際生產提供參考。
1.1 國家區試接種抗病性鑒定2008~201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技種函【2008】301號》文件要求,分別對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品種進行了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供試的條銹菌、葉銹菌、白粉菌系均為混合優勢小種,條繡混合圃鑒定菌系主要包括CY32、CY31、SU-14、CY30、CY29等生理小種,葉銹病接種均系以PHT、THT、PHK生理小種為主,同時混有THP和FHT;白粉病菌系為V1、V3a、V3b、V3c、V3d、V3e、V3f、V4a、V4b、V5、V6、V7、V8、V17、V19、V25、V35等生理小種;赤霉菌、紋枯病菌以強致病力菌株接種,赤霉菌菌株為F15、F34、F0301和F0609;紋枯病菌菌株為R0301。各年度對國家區試品種(系)的接種抗病鑒定均按《全國小麥品種試驗抗病蟲鑒定標準(試行)》及《小麥抗病蟲性評價技術規范》標準進行,分別在4月上中旬進行2次田間和室內接種,充分發病后按國家標準方法調查其抗病性。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發布的各年度抗病鑒定報告【2008】-【2010】,山農20在國家區試中的抗病性鑒定結果見表1。

表1 山農20主要病害抗病接種鑒定結果
注:摘自國家區試抗病鑒定報告。
1.2 田間種植自然抗病性鑒定國家區試種植自然調查和審定后生產推廣中,山農20表現從種到收青稈綠葉、抗病性突出的特點[1],國家區試和生產種植4個年度的自然抗病性鑒定見表2。山農20在少噴或不噴防治白粉病和銹病藥劑方面,不僅表現省工省錢,而且減少了粉銹寧、多菌靈等藥劑和病原菌孢子向空氣散播的污染。2012年麥收前黃淮麥區赤霉病大發生,淮北、蘇北和河南某些地區小麥病穗率達40%以上,山東中部、南部也達20%左右,而山農20僅靠1年接種鑒定為中感赤霉病的優勢(病穗率7.8%),保證了當年省級農業部門實打驗收出全國當年最高產量(11 517.0 kg/hm2)的記錄,獲山東省糧王大賽總冠軍。

表2 山農20主要病害抗病自然鑒定表現
1.3 抗病性分子鑒定分子鑒定證明,山農20聚合了6個抗白粉病基因(pm12、pm24、pm30、pm31、pm32和pm36)、6個抗條銹病基因(Yr5 、Yr9、Yr15、Yr25、Yr26和YrTp1)、2個抗葉銹病基因(Lr21和Lr21)和1個抗紋枯病基因(SeS1)[1](圖1~3),從分子水平上解讀了山農20對黃淮麥區主要小麥病害良好抗性的遺傳基礎。
2.1 施肥深耕
2.1.1施足底肥。有條件的地塊可以施腐熟有機肥15 000~22 500 kg/hm2,秸稈還田地塊容易造成碳氮比失調,還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3],一般要求施尿素300~375 kg/hm2、15-15-15復合肥750~1 125 kg/hm2,才可達到較好的小麥生產效果[4]。
2.1.2適墑深耕。前茬作物收獲后,應根據墑情施肥后深耕,耕深以30 cm左右為宜,然后耙透耙實,適時待播。
2.2 播種要點播種階段是決定小麥產量高低的關鍵時期,要確保一播全苗,群體合理,有利于壯苗的形成和合理群體的創建。
2.2.1種子處理。采用包衣劑或用甲基異硫磷、辛硫磷、粉銹寧等藥劑拌種,防止地下害蟲的損害及病害的侵蝕,有利于一播全苗,確保苗齊、苗勻、苗壯。
2.2.2適時播種。應根據土壤墑情和適播時間擇時播種。播期以越冬時能形成6葉1心的壯苗為宜。根據當地種植習慣做畦,一般播種行距以0.22~0.25 m為宜,基本苗180萬~225萬株/hm2。利用寬幅精播機播種,基本苗300萬株/hm2。2種播種方式都能實現穗數750萬~900萬穗/hm2的高產群體。
2.2.3播種質量。播種要均勻、深淺(3~4 cm)一致,覆土疏松,底土踏實,無缺苗斷壟和疙瘩苗出現。播種后要鎮壓或灌水蟄實,確保種子和土壤緊密接觸。否則,因秸稈還田等原因形成的土壤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過多,導致跑風,土壤與種子不能緊密接觸,影響種子發芽生長,使小麥扎根不牢,甚至出現吊根,造成小麥根系懸空,致使大面積因凍害死苗,嚴重影響小麥產量[5-6]。
2.3 冬前管理
2.3.1補種保苗。播種后要對地頭地邊、漏播和堵塞地方及時補種,確保苗全苗勻。在幼苗期遭遇大雨或播種灌水蟄實時,要及時劃鋤,破除地表板結,保墑增溫,促進根系下扎。
2.3.2群體控制。若遭遇暖冬,麥苗旺長,群體過大,應及時采取鎮壓、化控或深耘斷根措施,控制群體。
2.3.3春草冬防。小麥苗期是田間除草的有利時期,應該在小麥3葉期、小麥出苗45 d左右、田間雜草95%以上出土時,適時化學除草,做到“春草冬防”,以減輕草害。
2.3.4提倡冬灌。11月下旬至12月初期,根據田間墑情酌情澆灌越冬水,提倡冬灌,以“冬水春用”,促進春苗早發,還能有效預防“倒春寒”。
2.4 春季管理春季管理是奠定和決定穗數、穗粒數的重要階段。加強春季管理,能夠確保群體沿著合理動態發展,促進穗多粒多和減輕病、凍危害。小麥返青后,栽培管理以控為主,控制春季分蘗發生,促冬前分蘗健壯,控制春季分蘗高峰期的群體總量,防止群體過大,是實現壯稈、防倒、大穗的重要栽培管理環節之一[2]。調控群體達到越冬前群體1 275 萬株/hm2左右、拔節前群體1 350萬株/hm2左右、成穗數675萬~825萬穗/hm2、穗粒數32~35粒、千粒重42~44 g的群體結構和產量結構目標,即能實現11 250 kg/hm2以上超高產目標。
2.4.1返青肥水。秋播較早致使凍害較重或年前群體偏小沒澆冬水的地塊,春季第1次肥水要在返青期進行,一般結合澆水追施尿素300 kg/hm2和高鉀復合肥150 kg/hm2。澆后及時劃鋤,破除板結,增加地溫,促進根系生長。已澆冬水的地塊,該次澆水可推遲至拔節前期。
2.4.2拔節肥水。拔節期要及時澆水,結合澆水一般追施尿素150 kg/hm2及高鉀復合肥150 kg/hm2。群體適中時,該次肥水宜在拔節初期通過補肥澆水提高莖稈大量元素含量,以便增穗、增粒;群體過大時,該次肥水宜在拔節中期進行。該次肥水還可有效防止“倒春寒”和生育中后期倒伏的危害[2]。2.4.3防病治蟲。返青至起身期,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 g/hm2,對水750 kg/hm2,噴施于小麥莖基部,預防紋枯病、全蝕病。用20%異丙威1 500 g/hm2,對水450 kg/hm2噴霧,防治紅蜘蛛、蚜蟲。有根腐病歷史的地塊,可用立克銹、烯唑醇、粉銹寧、敵力脫等殺菌劑防治。
2.4.4化控防倒。年前群體過大時,要在小麥返青后及時噴施麥巨金、多唑·甲哌鎓等化控劑,或用葉霸2 250 g/hm2隨農藥配合噴灑,健壯植株,防治倒伏。
2.5 中后期管理中后期管理是奠定和決定粒重的關鍵時期。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防病防蟲,提高群體光合,使綠色面積和光合速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小麥開花后,較長時間保持綠葉面積指數在4左右,在大多數的一般地力麥田防早衰,在某些高肥力麥田防倒伏,是山農20 增加粒數、粒重的一個重要環節。
2.5.1擴庫增容。 抽穗揚花期結合澆水追施尿素75 kg/hm2,保花增粒擴庫容。
2.5.2防病治病。在小麥揚花前用80%多菌靈超微粉750 g/hm2,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125~1 500 g/hm2,或40%多菌靈膠懸劑對水噴霧,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赤霉病和穎枯病。
揚花以后,在發病始期用20%粉銹寧乳劑750 g/hm2,或15%可濕性粉劑1 125 g/hm2,或25%丙環唑乳油等,對水900~1 050 kg/hm2,或25%三唑醇可濕性粉劑450 g/hm2,或12.5%烯唑醇超微可濕性粉劑480~960 g/hm2,對水900~1 050 kg/hm2噴霧,可以有效防治白粉病和三銹病。
2.5.3防干熱風。灌漿期每隔7~10 d噴一次0.5%尿素加0.02%磷酸二氫鉀或酌情噴施抗旱1號(黃腐酸),防干熱風危害,延長綠葉面積,以保持綠葉面積,增加粒重。
2.5.4適時收獲。蠟熟末期是小麥收獲產量最高時期,應在籽粒蠟熟末期適時、及時收獲。
[1] 李繼發,鄧志英,關西貞,等.小麥新品種“山農20”抗病基因的分子檢測[J].作物學報,2014,40(4):611-621.
[2] 王延訓,晁林海,田紀春.國審小麥新品種山農20苗情分析及春季管理技術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2014(6):186-188.
[3] 楊厚勇,宋清改,徐青,等.秸稈還田小麥增產機理分析[J].中國種業,2012(6):42-44.
[4] 閆翠萍,裴雪霞,王姣愛,等.秸稈還田與施氮對冬小麥生長發育及水肥利用率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1,19(2):271-275.
[5] 潘錦球,張振陽,周偉宏,等.淺析稻秸稈機械化還田與小麥機播集成技術[J].江蘇農機化,2012(2):25-26.
[6] 鄭憲清,楊衛國,呂衛光,等.稻茬秸稈連續全量還田大、小麥機械配套栽培技術規程[J].上海農業科技,2009(4):32-33.
Resistant Identification of Wheat Variety ‘Shannong 20’ and Its High-yield Production Technology Measures
WANG Yan-xun1, LI Hong-jie1, LI Heng-zhao2et al
(1. Shandong Shofine Seed Company, Jining, Shandong 272412; 2. Shandong Qiutian Seed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Binzhou, Shandong 256600)
[Objective] The resistant identification of wheat variety ‘Shannong 20’ was identified and its high-yield production technology measures were explored. [Method] The national regional test inoculated resistant identification, yield planting natural resistant identification and resistant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for wheat variety ‘Shannong 20’ were carried out, and some high-yield production technology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Result] The variety had high-yield, wide adaptability and multi-resistance, and showed good resistance to main diseases in Huang-huai area in the national regional test inoculated resistant identification and production test.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variety ‘Shannong 20’, some high-yield production technology measures were proposed from fertilization and deep tillage, sowing points, winter-before management, spring management and mid-later period management.[Conclusion] The resul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high-yield creating and popularizing demonstration of wheat variety ‘Shannong 20’.
Wheat variety ‘Shannong 20’; Resistant identification; High-yield creating; Management technology
王延訓(1974- ),男,山東泰安人,高級農藝師,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研究。
2015-02-09
S 512
A
0517-6611(2015)09-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