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瓊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030)
?
鄉村旅游空間資源規劃
——以湖北省龍泉鎮北部柏臨河50 km2規劃為例
鄧 瓊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030)
以湖北宜昌柏臨河北部50 km2旅游規劃為例,通過梳理空間格局,加強功能聯系,構筑視線關系,將村鎮內的公共空間體系與景觀相結合,打造獨特的鄉村景觀風貌系統。
鄉村旅游;空間資源;功能;格局;景觀風貌
“城市病”是指伴隨著城市的發展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城市的內部產生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于人口過大引起并產生的一系列疾病和社會矛盾,比如生態惡化、資源短缺、交通堵塞、貧富差距拉大、未老先衰、房價上漲、城市人文信用環境惡化等,以及由上述問題引起的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1]。
鄉村地域遼闊,自然景觀多樣,是人們貼近自然、返璞歸真的好去處。通過勞動、收獲、采摘、庇護、瞭望等認識人性;通過門、橋、籬笆、水渠等鄉村景觀閱讀大地。傳統的建筑風貌,淳樸的生活方式,強化都市人對田園鄉土文化遺產的審美意識,幫助都市人群感受安寧和諧的社會理想。鄉村旅游為都市人提供了回歸田園、感念生活的好去處。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相對西方國家起步較晚,興起于改革開放之后,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在進入21世紀后,隨著居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快速發展,鄉村旅游得到全面快速的發展。
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對我國鄉村的經濟產業結構起了推動作用,各地政府從中看到了發展前景和經濟效益,爭先恐后地發展鄉村旅游。但許多鄉鎮在發展旅游的規劃上,缺乏對項目基地的旅游資源及空間特點的研究,照搬其他地區旅游項目和發展思路,使得鄉村旅游失去了個性與特色。研究以湖北宜昌柏臨河北部50 km2旅游規劃為例,探討如何整合空間資源,突出鄉村本色和田園特點。
1.1 總體概況龍泉鎮位于宜昌市中心城區邊緣,距宜昌市政府駐地直線距離18 km,距夷陵區政府駐地直線距離15 km,處于中心城區環抱的等值區域,區位優勢明顯。宜昌市的大型區域基礎設施都在距龍泉20~30 km的范圍內:距宜昌老火車站28 km,新火車站(宜昌東站)12 km,宜昌港20 km,距三峽機場18 km,貨物運輸、人員流動均十分方便。龍泉鎮區位優勢明顯,在宜昌市發展規劃中已納入中心城區范圍,與主城區各中心(小溪塔、西陵、伍家崗)距離相當,交通便捷(圖1)。
夷陵區龍泉鎮在湖北省2012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水平考核評價出的百強鄉鎮中排名13位。與全省和全國各地區鄉鎮和綜合比較得出龍泉鎮工農業經濟總量和人均工農業經濟總量中部領先,與沿海發達鎮區的總量欠優,但是人均總量有一定優勢。
龍泉鎮在宜昌市各鎮鄉中經濟發展優勢明顯,對建設好北部柏臨河沿線50 km2新農村建設綜合實驗示范區提供了經濟保障。
1.2 規劃范圍龍泉鎮北部生態區包括8個自然村,用地面積占龍泉鎮總用地的50%,規劃的50 km2區域集中在柏臨河兩岸。村莊總人口13 387人(不包括柏家坪),柑橘種植面積1 263 hm2(不包括柏家坪),農村總體收入14 6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 500左右(圖2)。
2.1 鄉村旅游資源優勢分析
2.1.1三國文化與柑橘之鄉。夷陵區也是巴楚文化的融匯地,民間文化源遠流長,種類形式繁多,古道遺跡在龍泉鎮域猶存,如獻馬池、古兵寨等。龍泉鎮是全省著名的柑橘之鄉,龍泉鎮綠色食品“金銀崗”牌柑橘久負盛名。規劃區內的村莊現有種植業也大多以柑橘種植為主。
2.1.2白酒名鎮。2011年,稻花香集團順利實現銷售收入124.86億元,成為湖北省首家過百億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鎮區內,以湖北稻花香集團為依托,計劃投資20多億元,建設食品工業園,將更一步推動龍泉鎮集群經濟的發展。名企龍頭作用不但帶來強大資金支持,更具明星品牌效應,整個龍泉的發展有其他鄉鎮不可比擬的推廣優勢。有條件拓展酒文化旅游,與鄉村游結合形成主題活動區。可配套白酒名鎮設置中華酒文化博物館、稻花香酒文化產業園以及開發一批酒文化旅游景區、旅游專線及旅游產品,還可以把酒文化和龍泉地區傳承的三國文化相融合,打造最具酒味的探秘三國等旅游項目。
2.1.3生態格局分析。龍泉鎮位于宜昌市東北部,處于西陵后山山脈的包圍之中,呈現兩山夾一河的天然生態格局。沿著柏臨河廊道往北,是保護完整的自然山林生態育植區。規劃區處于宜昌城市生態格局核心地帶,地形地貌容易形成背山面水的良好格局,是提供優質環境的保證(圖3)。
2.1.4生態環境綜合分析。運用系統工程學的分析方法,把關系生態環境評價的指標進行了綜合簡化,采取了兩個直接影響的分指標:水體與綠地比例、建設區與鎮區面積綜合比例。經過分析得出龍泉鎮的綜合生態環境較好,排在全市中心區區鎮第5位。龍泉鎮的生態環境僅次于離中心城區較遠的北部壩區4個鄉鎮,是宜昌中心城區20 km半徑范圍內生態環境最好的鄉鎮(圖4)。
2.2 鄉村旅游發展劣勢分析
2.2.1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圖5)。①規劃區內供水設施未能覆蓋主要居民點。②電信郵電設施覆蓋面較小。③排污設施缺乏,居民各種垃圾廢物隨地排放。④環境衛生設施設置不當,垃圾收集點不利于居民使用。⑤醫療衛生設施落后。⑥路燈等基礎設施管理不善,未能正常使用。⑦排水溝垃圾堆堵嚴重,防洪安全留隱患。⑧村民活動場地偏少,也缺乏相應的活動設施配套。
2.2.2建設用地分散,不利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區內現狀居民點除了沿柏臨河兩岸平行布置外,在偏僻的丘陵山地里面,在海拔較高的荒草坡地中,到處零星散落著質量較差的村莊,給示范區的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帶了難度。
2.2.3建筑、設施、景觀風貌平淡,缺乏亮點和特色。規劃區內現狀民居主要是90年代村民自發修建的住家式農房,缺乏統一規劃和考量,形式較為平淡,缺乏文化特征,缺乏亮點。
2.3 鄉村旅游發展總結宜昌市周邊縣市旅游產品成熟多樣,龍泉鎮不屬于周邊各個觀光組團(圖6),如何利用資源優勢定位旅游產品,來適合龍泉鎮北部生態植育區的發展是現今面臨的一大挑戰,結合龍泉北部生態植育區資源優勢探索一條最美鄉村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主要研究課題。龍泉鎮北部生態植育區規劃如何延續地方文化和生態脈絡,最大程度地保留該村域的農村特色,傳承鄉村原有的安寧與幸福感,塑造中國最美鄉村原型,體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精神是另一大挑戰。
3.1 目標定位與功能分區事實上,認清自身環境資源特征,加以合理引導和利用,促進南北資源共享、空間融合發展,或許正是打造獨具地方特色和魅力的新龍泉的優勢所在。將“田、園、村”與休閑觀光相結合,依托特色柑橘、茶園、苗木花圃、糧食種植,發展觀光農業與休閑餐飲業。
將“山、水、林”與運動郊游相結合,依托外圍與北部山體林地,以柏臨河生態廊道和上山道路為軸線,打造休閑觀光、健身運動主題的郊野游。
打造稻花香主題活動區,依托“稻花香”品牌與龍泉分區酒類食品加工產業園建設,結合酒文化導入與釀酒、賣酒、品酒活動相關的休閑、體驗、參觀等功能。
規劃結合地方特色及開發需求,將項目分為六大片區(圖7)。①精品糧田與柑橘精品種植區:規劃以法官泉村為核心,與青龍村現存的柑橘種植區形成龍泉鎮規模最大的柑橘種植區;青龍村沿河以精品糧田為主,形成精品糧田種植區。②特色苗木種植區:規劃香煙寺村在其原有苗木種植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做大做強花卉、苗木等特色種植業。③綜合服務區:規劃利用宋家嘴村較為充裕的村鎮建設用地,依托稻花香企業資源,逐步形成以稻花香主題、生態濕地示范、旅游接待和休閑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片區。④柑橘種植與休閑農莊區和特色水果、有機大棚蔬菜與休閑“農家樂”區:規劃在羅家畈村和雷家畈村發展特色水果、有機蔬菜大棚等多種經濟作物種植業,同時發展休閑“農家樂”等旅游配套產業,形成羅家畈村柑橘種植與休閑農莊,雷家畈村特色水果、有機大棚蔬菜與休閑“農家樂”兩片特色種植和休閑區域。⑤生態有機循環示范莊園:規劃在雙泉村建設生態有機循環示范莊園。
3.2 梳理整治土地利用區域內主要用地為農林用地和村莊建設用地。其中村莊建設用地主要分布于各村山腳或農用地周邊,宋家嘴村用地主要分布于X204縣道兩側,除規劃閆家河和丁家沖兩處居民點,其他用地未經規劃,各自為政,布局混亂,區域內主要河流為柏臨河,為重點河道整治區段,其中換流站北側和南側新建引水渠兩條,也是主要的水利設施,編制區內擁有亞洲最大換流站,是規劃區內占地最大的市政設施。
以整合空間資源戰略為指導,整治當前土地利用方式,對原本環境質量差、產出效益低的用地進行梳理優化。提高建設區的經濟發展活力,在限制建設區內適當發展綠色、無污染種植業、觀光農業等內容。保護基本農田,從提高作物效益和美化鄉村景觀出發,對農作物類型與布局進行適當調整。
3.3 完善提升道路交通幾乎所有交通依賴濱河X204縣道,過境交通與生活交通混雜,事故隱患嚴重。路面環境較差,景觀缺失,且危及行人安全。
道路優化策略(圖8):①優化路網,分流交通。貫通山腳支路,聯系線狀分布居民點;增加東西向支路,聯絡干路與腹地;增加東西向盡端式機耕路,方便下地耕作。②改造縣道土宋路,提高通行效率。對有條件處局部拓寬,與柏臨河駁岸設計結合優化道路斷面,增加行道樹和道路設施,沿柏臨河一側,有條件區段,建設慢行人行觀光步道。③局部改造上山道路,優化服務功能。針對戶外拓展、郊游越野等功能需求,增加山上道路匯車點,增加觀景平臺,增加停車點,增加安全設施。
3.4 打造休閑觀光空間
3.4.1環境景觀營造與提升。規劃區的景觀環境由3個要素構成(圖9),包括水系景觀要素、綠地景觀要素和人文景觀要素,其中水系景觀要素主要指柏臨河沿岸景觀及灌溉渠水體景觀;綠地景觀要素包括彩色苗圃景觀、綠地公園景觀、果園綠色景觀、農業觀光綠地、山體觀光綠地;人文景觀要素主要指輸水渠景觀、居民點人文景觀等。
3.4.2搭建景觀構架、優化景觀環境[2]。以柏臨河為中心軸,沿河兩岸的觀賞種植和生態居住呈條帶狀展開,形成3條特色景觀帶:濱河景觀帶、種植景觀帶、生態聚落景觀帶(圖10)。①濱河景觀帶:沿柏臨河形成一條集休閑游憩、觀賞種植、傳統酒文化體驗、公共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濱河景觀廊道,綜合展示新農村活力形象。②種植景觀帶:沿河兩岸通過彩色種植和觀光農田打造一條生態休閑、農業觀光為主的種植景觀帶,充分發揮原生態自然環境的審美、保健、體驗價值。③生態聚落景觀帶:利用現有居民點通過規劃改造形成一條以屏障山林為背景的生態聚落景觀帶[3]。
利用現有河道水壩、步行橋、濱河綠地等資源打造公共活動的主、次節點。同時建立濱河廊道空間與大片作物種植帶以及屏障山林等背景景觀,保持良好的視線關系,構筑片區充滿優美中國鄉村特色的景觀系統。
好的鄉村規劃應以人為本,立足本地生產、生活需求,為真正的使用者創造空間環境[2]。既尊重與保護當地自然環境,又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稟賦與價值。突出傳統文化與當地鄉土文化精神,注重人文資源與人文景觀價值[3]。
在龍泉鎮柏臨河北部50 km2鄉村旅游規劃規劃上通過梳理空間格局、加強功能聯系、構筑視線關系將村鎮內的公共空間體系與景觀相結合,打造獨特的鄉村景觀風貌系統(圖11)。
[1] 李松濤.我國一線城市病日益嚴重影響居民幸福感[N].中國青年報,2010-10-08.
[2] 王云才.鄉村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3] 賽江濤.鄉村旅游中的文化素材及其表達[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鄧瓊(1986- ),女,湖南岳陽人,助理工程師,在讀碩士,從事風景游憩研究。
2015-02-02
S 181.4
A
0517-6611(2015)09-1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