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超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浙江溫州 325003)
?
旅游小城鎮的內涵、特征及發展的戰略導向研究
夏正超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浙江溫州 325003)
文章分析旅游小城鎮的內涵,指出旅游小城鎮在資源、文化、主導產業和空間分布方面的特征;從景觀、人口、產業及公共服務方面分析了旅游小城鎮應重點建設的內容,最后從規劃引導、協同發展、社區參與、特色發展、品牌營銷等方面提出旅游小城鎮發展的戰略導向。
旅游小城鎮;內涵;特征;發展戰略
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開始關注旅游與小城鎮之間的關系,90年代江南水鄉古鎮旅游的迅速發展引起人們對旅游型小城鎮的進一步關注。進入21世紀,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掀起了旅游小城鎮的建設熱潮。2004年云南省提出建設“旅游小鎮”戰略構想,2006年5月全國旅游小城鎮發展工作會在云南召開,總結和推廣云南旅游小城鎮建設的經驗。2010 年海南開啟旅游風情小鎮的建設,在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秶倚滦统擎偦巹?2014—2020年)》綱要強調要把文化旅游、商貿物流業等作為重點小城鎮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2015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扶持建設一批具有特色的景觀村鎮。旅游小城鎮建設對于促進城鄉統籌、城鄉一體,促進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區域良性互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 小城鎮的內涵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就開始對中國鄉村經濟進行大量實地考察與研究,探索城市化的道路與方向,在其80年代的論著《論小城鎮及其他》中提出“小城鎮”的解釋。費孝通認為,集鎮社區是一種“比農村社區高一層次的社會實體的存在,這種社會實體是以一批并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口為主體組成的社區。從地域、人口、經濟、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看,它們都既具有與農村社區相異的特點,又都與周圍的農村保持著不可缺少的聯系”。他總結了“自上而下”城市化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這使他成為當代中國把積極發展小城鎮作為重大戰略構想的理論創始人[1]。小城鎮在促進城鎮化、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和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區位條件、市場條件和經濟基礎的不同,小城鎮在區域范圍、產業集聚、輻射范圍、帶動效應、城鎮化水平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差異,目前對于小城鎮的概念和覆蓋的范圍并沒有統一的定論。
根據現有成果可以得出:①狹義小城鎮包括縣城以下建制鎮和鄉集鎮,廣義的小城鎮包括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建制鎮、鄉集鎮和純屬集市貿易的集鎮[2];②小城鎮具有以下內涵:在城鎮體系上,小城鎮是城鎮體系的基本單元;在區域范圍上,小城鎮區別于大、中城市和鄉村,是城市到鄉村的過渡性單元;從功能上看,其是一定區域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產業上,具有一定產業支撐和產業集聚功能。
1.2 旅游小城鎮的概念旅游小城鎮是新形勢下旅游業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的產物。對于旅游小城鎮概念的界定,學者們主要從“旅游”和“小城鎮”2個維度來考察。如喬忠認為旅游小城鎮是指以自然和人文景觀吸引游客前來旅游,或者是承擔一定量的旅游接待與服務,旅游收入占主導地位的小城鎮[3]。趙小蕓認為旅游小城鎮是指具有豐富旅游資源,并且旅游產業在當地產業結構中居于主導產業地位的小城鎮[4]。石艷認為旅游小鎮是指以旅游業為主導,集聚諸多旅游休閑要素,整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具有一種或多種主題活動的小城鎮[5]??梢园l現,旅游小城鎮的概念與小城鎮的概念是一脈相承的。小城鎮的內涵是旅游小城鎮概念的邏輯基礎;旅游小城鎮是小城鎮的一種類型,旅游業是其發展的主導動力;旅游小城鎮具有小城鎮的行政、經濟、文化、社會職能與旅游的接待、服務2類功能,城鎮化的內涵、目標、內容、方式與其他類型的小城鎮有所區別。
因此,可以將旅游小城鎮定義為:以綠色環保、民生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以旅游業為支柱或主導產業,整合相關產業發展,實現旅游與區域一體化、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生態文明和集約高效的小城鎮。其外延包含建制鎮、集鎮,也包括旅游風情小鎮綜合體。
1.3 旅游小城鎮的類型從旅游小城鎮所處的區位、功能、資源特征、發展基礎、發展動力方面可以把旅游小城鎮劃分為不同的類型(表1)。如從區位上,根據區域的地理特性可以分為平原旅游小城鎮、山區旅游小城鎮、濱海旅游小城鎮等[6];根據其與城市的關系可以分為城市周邊近郊旅游小城鎮、邊遠地區旅游小城鎮;從功能上劃分為觀光游覽型、休閑度假型、文化體驗型和通道商貿型旅游小城鎮[7];從產業發展的動力上可以分為資源導向型、區位驅動型、產業帶動型、創意再造型旅游小城鎮[8]。
旅游小城鎮的分類意義在于:①有助于進一步明確旅游小城鎮的內涵和外延;②有助于區別不同類型旅游小城鎮的資源特性、產業關系和發展動力,采取不同的發展定位、發展導向;③有助于根據不同旅游小城鎮的發展現狀,采取不同的發展和管理戰略,如云南省從發展戰略導向上將旅游小城鎮分為保護提升型、開發建設型和規劃儲備型3種類型,分別采取滾動式的發展與管理策略。

表1 旅游小城鎮的類型及標準
2.1 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基本特征旅游資源是旅游小鎮形成的首要因素,資源吸引客源,形成直接的消費動力。旅游消費是一種就地消費,旅游消費形成旅游產業的聚集效應,帶動對賓館飯店、度假村、旅游區、旅游交通等的投資建設,進而帶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旅游小城鎮的資源優勢應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一切能夠吸引旅游者前往的因素和有利于旅游業開發建設的自然、社會、經濟、區位因素等都構成其資源優勢。
2.2 旅游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特征從旅游小城鎮發展的動力來看,旅游業是其支柱產業、主導產業或優勢產業。李柏文研究指出,旅游小鎮旅游產值和旅游就業人數都應占到相應指標的8%以上[8]。由于經濟的非均衡發展,各地旅游小城鎮旅游經濟總量和比重存在較大差異。將旅游業定為主導產業要辨證地看待、從多度考量。旅游業發展除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應、就業效應外,還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①旅游引導下的小城鎮是一種生態友好、社會和諧、城鄉一體的城鎮化,有利于小城鎮的產業整合、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②有助于在文化的傳承和碰撞中促進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鎮化。
2.3 特色文化內涵的文化特征隨著旅游消費市場的成熟,傳統的觀光旅游日漸式微,文化性、休閑性、度假性和生態旅游成為消費的新趨勢。旅游小城鎮集文化體驗、休閑度假與城鎮功能于一體,是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消費新趨勢,江蘇、浙江、安徽、海南的旅游古鎮、風情小鎮的發展實際已經表明了這一點。文化是旅游小城鎮吸引力的本質內涵,文化主題的挖掘、定位、展現是旅游小城鎮開發的關鍵所在。小城鎮在歷史發展中積淀的深厚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形成了五彩繽紛的現代文明,如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異域風情、農耕文化、生態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商貿文化都構成了其獨特的優勢。
2.4 近客源、近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一般來說,旅游目的市場吸引力與目的地知名度、資源品位、產品特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復合的相關性。但是,游客出游的空間遞減規律表明旅游目的地空間分布對于客源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坐落于大城市的旅游衛星城、城市近郊、旅游景區、重要旅游交通線路是旅游小城鎮分布的重要規律。曾博偉研究表明:區域性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迅速提升了一批交通原本不便的小城鎮的區位優勢,促進了一批旅游小城鎮快速崛起[6],《云南省旅游小鎮調整準入標準》規定旅游小城鎮距離國道50 km的經驗性數據[9]。
“十八大”提出的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就是要避免過去城鎮化中的城鄉差距、生態環境問題和社會公平公正問題,在經濟、社會、體制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強調民生、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0]。旅游小城鎮是旅游產業集聚區和居民生活區的統一體,建設目標就是形成以旅游為引導的產業集聚和合理的產業結構,使自然、社會和人文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保護和利用,小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促進城鎮景觀、人口、生活方式、社會保障和產業支撐方面的提高。旅游小城鎮的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3.1 景觀及文化氛圍的營造從旅游消費的角度,旅游小城鎮是一個產品概念,整體性是這種產品的典型特征。這種整體性產品的內涵及產品構成間的協調、物質文化展現、文化氛圍都影響旅游體驗的效果和旅游體驗的評價,全域景觀化是旅游小城鎮建設的必然選擇。大到小城鎮的建筑、道路、水系、景觀、產業的空間布局及結構特征,小到建筑物的色彩、裝飾、氛圍的營造,以及人們生活與工作方式的塑造上都要有利于旅游體驗的需求。
3.2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城鄉統籌的城鎮化,旅游小城鎮建設肩負農村城鎮化的使命,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表現在要加快市政設施和市場等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社會醫療救助水平和教育水平,加大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力度,為鎮區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
3.3 產業城鎮化產業是小城鎮發展的必須支持條件[11],通過旅游與小城鎮建設的結合,合理配置旅游服務與接待所需要的食、住、行、游、購、娛等產業要素。通過市場化手段,調控產業要素的數量、規模、類型與結構,協調好旅游產業與一、二、三產業的關系,形成小城鎮產業的集聚,為小城鎮的發展提供產業支撐。
3.4 人口城鎮化人口的城市化就是使農民能夠同城市人一樣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生存與發展機會均等。人口城鎮化表現在非農人口的增加、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鎮化。通過產業發展、旅游消費帶動,促進農業人口轉移。其次要解決市民化的問題,使農民和城市人在住房、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就業和發展都是以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為支撐的)。同時還通過示范帶動、宣傳教育、文化擴散等促進農村社會觀念、思想意識、生活方式的城鎮化轉變。
4.1 規劃引導,保障到位我國城鎮化動力機制具有較強的內生性特點,市場力、行政力以及內源力作用較強。而市場力與內源力具有一定的歷史依賴性,優愈優、差愈差,城鎮化不平衡發展的趨勢將加劇。行政力的宏觀調控是緩解這一不平衡的重要策略[12]。此外,旅游小城鎮發展不是單一產品的概念,在發展過程中涉及更多的公共產品。浙江、云南、海南的旅游小城鎮的發展經驗都表明政府的規劃引導、宏觀調控、扶持與幫助不可或缺,因此要在: ①在思想上重視旅游小城鎮發展的意義,將旅游小城鎮的工作納入到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②將旅游小城鎮發展融入到區域旅游發展規劃當中,條件適合的地區可以制定旅游小城鎮發展的專項規劃。③在政策、資金、用地上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
4.2 旅游與城鎮一體化,協調發展旅游與小城鎮的發展存在共生關系,旅游“乘數效應”可以促進小城鎮的發展,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小城鎮的建設可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城鎮化程度提高后可以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中外旅游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表明,旅游與城市一體化是旅游城鎮化的重要戰略。
對于旅游小城鎮,一體化戰略主要體現3個方面:①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將旅游小城鎮納入到區域城鎮體系當中。發揮特色小城鎮在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推進農村城鎮化方面的重要作用[13]。②實現合理的人員流動,發揮旅游小城鎮紐帶作用,吸引城鎮居民到農村居住和就業,使城鎮要素有機融合到農村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之中。這也是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4]。③旅游景觀、旅游服務設施、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小城鎮的建設一體化,在功能和審美上能同時滿足游客的需要和城鎮社區生活的需要。
4.3 社區參與,利益共享旅游小城鎮發展相較于景區的發展其涉及面更廣、利益主體更加多元。旅游開發、規劃、經營管理、利益分配中能否協調好各方的利益訴求,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是旅游小城鎮綜合開發的關鍵。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就是要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研究表明,社區參與會促進社區居民對旅游業發展的支持、對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保護,減少旅游業的負面影響。①建立合理的社區參機制,協調好政府、企業、居民間的關系,協調好城鎮與農村的關系;相關主體要明確職責,不能越位與錯位。②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避免旅游發展中“漏損”效應。③要實施良好的社區教育,提高社區的參與能力。
4.4 創意發展,產業培育旅游業發展與城鎮建設要在功能上融合,在空間上整合,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協同發展模式[15]。旅游產業驅動的小城鎮發展具有產業集聚的優勢,完整的旅游產業鏈本身就集聚了相當數量的小微企業。另一方面,旅游產業的季節性、波動性決定了單一旅游產業驅動的風險,這又需要整合相關產業,形成產業集群。①要完善旅游接待服務業,在旅游業內部能夠實現旅游消費的一站式服務。②要以廣義旅游產業為框架,構建特色產業、旅游產業互動發展的產業群。③加大創意發展的力度,發展會展旅游、文化旅游、休閑旅游,延伸產業鏈,提高相關產業的附加值。
4.5 項目帶動,持續發展旅游小城鎮的發展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上,通過項目投資帶動產品開發、基礎設施完善和旅游服務水平的提高,再通過游客的消費效應促進項目的投資與開發,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徑。①要根據資源特點、市場規模做好項目儲備,走滾動開發的模式。②要研究旅游消費的時尚周期,不斷推陳出新。③要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保護好賴以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歷史遺存和旅游發展的活態環境。
4.6 特色發展,品牌營銷同質化是旅游小城鎮開發中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主題雷同會制約其可持續發展,因此準確定位、突出特色、塑造品牌是旅游小城鎮發展中首要考慮的問題,有序競爭、錯位發展是小城鎮旅游開發的有效途徑。①挖掘資源、產品、產業方面的特色,從比較優勢的角度進行差異化定位。②確定主題形象,進行創意設計,從建筑、裝飾、業態、行為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③進行創意整合營銷,不斷強化主題形象,塑造差異化品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特色定位、主題確立還是行銷傳播都要以當地的文脈為主線,因為文化才是旅游小城鎮的靈魂。
[1] 傅崇蘭.小城鎮論[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3.
[2] 葉堂林.小城鎮建設的規劃與管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 喬忠,瞿振元,金逸民.中國小城鎮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4] 趙小蕓.旅游小城鎮空間衍生研究——基于Logistic模型的解釋[J].經濟問題探索,2012(7):114-119.
[5] 石艷.基于價值鏈理論的山東省旅游小鎮發展模式研究[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3(4):33-37.
[6] 曾博偉.中國旅游小城鎮發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7] 肖洪磊.我國旅游小城鎮開發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07.
[8] 李柏文,張志勇,盧燁陶.旅游城鎮:統一性與矛盾性的統一體[J].旅游研究,2010(9):39-43.
[9] 趙小蕓.旅游小城鎮產業集群動態演化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0.
[10] 單卓然,黃亞平.“新型城鎮化”概念的內涵、目標內容、規劃策略及認識誤區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3(2):16-22.
[11] 石憶邵.中國新型城鎮化與小城鎮發展[J].經濟地理,2013,33(7):47-52.
[12] 魏冶,修春亮,孫平軍.21世紀以來中國城鎮化動力機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9):1679-1687.
[13] 王素齋.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的內涵、目標與路徑[J].理論月刊,2013(4):165-168.
[14] 劉立峰.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13(5):3-6,36.
[15] 張道剛.“產城融合”的新理念[J].決策,2011(1):1.
The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 Strategic Direction of Tourism Small Towns
XIA Zheng-chao
(Management College,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325003)
The connotation of tourism small towns was analyzed,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in resources, culture, leading industri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ere pointed out; the key construction content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ngles of sceneries, population, industries and public services, an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c directions of tourism small towns were put forward in planning guidanc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mmunity involvement,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brand marketing, etc.
Tourism small town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strategy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Y201432517);溫州市科技局項目(R20140031;R20140080)。
夏正超(1980- ),男,河南固始人,講師,碩士,從事旅游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
2015-02-12
F 590;F 299;S 181.4
A
0517-6611(2015)09-2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