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晨,張延軍,劉婉嬌,趙文佳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國土資源系,吉林長春 130061)
?
基于層次分析法與熵權法的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研究
殷曉晨,張延軍*,劉婉嬌,趙文佳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國土資源系,吉林長春 130061)
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深入開展區域內待整理農村居民點時序研究,對指導農村居民點用地的有序整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以伊通滿族自治縣為例,選取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經濟因素、整理迫切度、整理可行度等10個指標來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與熵權法綜合確定指標權重,采用綜合評價法計算各鄉鎮綜合分值,再根據綜合分值的大小,將整理時序劃分為三個時期。結果表明: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面積較大,整理潛力較大且各鄉鎮整理潛力存在差異。將綜合分值區間為[60,100]的鄉鎮劃分為近期,其整理潛力較大;[50,60]的劃分為中期,其整理潛力一般;[0,50]的劃分為遠期,其整理潛力較差。
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時序;層次分析法;熵權法
農村居民點整理是通過村莊改造、歸并,使農村建設逐步集中、集約,從而提高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強度,促進土地利用有序、合理、科學化,將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以達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農村居民點整理對于提高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率、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緩解城鄉用地矛盾、改善農民居住環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2]。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建設用地需求量急劇增長,耕地數量急劇減少,土地供需矛盾問題日益突出。再加上我國耕地后備資源數量少、質量差等問題,大力推進農村居民點整理、充分挖掘農村現有存量建設用地潛力,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途徑。
目前,國內關于農村居民點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理模式[3]、潛力測算[4]、適宜性評價及效果分析[5]、整理分區與優化布局[6]等方面。一些學者也開始嘗試對居民點整理時序進行研究:林常春[3]等以河北省盧龍縣為例,從整理經濟可行程度等方面選取指標,構建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時序研究的指標評價體系,將農村居民點整理在時間上分為三期。孫宇杰[7]等以江蘇省為例,從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迫切度、可行度方面選取指標因子,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并進行兩維圖論聚類的空間分析,建立了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序列。樊芳[8]等人以廣西北海市合浦縣為例,進行了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評價。劉靈偉[9]等以天津市寶坻區為例,進行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過程中的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研究。但是,農村居民點整理作為一項投資較大的基礎工程,資金是影響其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因素,能否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直接決定了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能否實現[10]。而這些學者對于影響農村居民點整理的重要經濟因素通常只采用某一年的靜態數據進行分析,未考慮到指標數據的動態變化,結果欠缺準確性。因此,筆者嘗試對影響農村居民點整理的重要經濟因素采用動態分析法,從而有效提高土地整理時序的準確性與可行性,以期為農村居民點整理相關研究的統籌安排、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安排的綜合分析提供重要支撐和決策依據。
1.1 研究區概況伊通滿族自治縣位于吉林省中部,介于124°49′~125°46′ E,43°3′~43°38′ N之間。東與長春市接壤,南接東豐、東遼二縣,西與公主嶺市接界,北與長春市郊區毗連。全縣面積2 523 km2,下轄12個鎮、3個鄉,共189個行政村。伊通地處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東南部和西北部分多為連綿起伏的低山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60.8%。 中部、西部為沖積平原和侵蝕臺地,地勢大致由南向北傾斜。
伊通滿族自治縣經濟發展較為迅速,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127.4億元,比上年增長25.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3 263萬元,比上年增長45.9%。全縣自然條件較好,但存在空心村,農村居民點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
1.2 數據來源主要數據來源:各類社會經濟數據來自2005~2010年《伊通縣國民經濟統計年鑒》、《四平統計年鑒》,農村居民點面積、耕地面積和居住面積來自全縣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人口數據來自當地公安部門提供的2001~2010年伊通滿族自治縣人口民族情況統計數據。需要說明的是,筆者通過分析2005~2010年的人口及經濟數據,發現其相關性符合線性回歸預測模型,因此利用回歸預測法預測出2010~2015年的人口及經濟數據。筆者測算各鄉鎮理論潛力所用的人口數據是預測出的2015年各鄉鎮人口數;相關經濟指標所用數據是預測出的2015年各鄉鎮的經濟數據;耕地面積、居住面積等數據因隨時間變化不大,因此作者以已有數據中的最新數據,即2010年的數據為基準進行計算。
2.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農村居民點整理受自然、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影響,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實用的評價指標體系來評價農村居民點整理的時序性[10]。筆者遵循指標選擇的科學性、綜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則,結合伊通滿族自治縣的實際情況及相關研究資料,從整理經濟因素、整理可行度和整理迫切度三個方面選取10個指標來構建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評價指標體系(表1)。
(1)農村居民點整理經濟因素:是指地方政府和農戶進行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的能力。農村居民點整理是一項投資較大的基礎工程,資金是影響其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因素,因此能否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直接決定了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能否實現[10]。
(2)農村居民點整理可行度:是指地方政府和農戶進行農村居民點整理的難易程度。
(3)農村居民點整理迫切度:反映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的依賴程度。
表1 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評價指標體系

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正/負農村居民點整理經濟因素地方財政收入+整理時序人均財政收入+整理可行度農村居民點整理理論潛力+地形地貌+耕居比-人均居民點用地面積+農民文化程度+勞動力結構+整理迫切度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積-
2.2 指標數據處理
2.2.1指標數據預測。以往的時序研究對于影響農村居民點整理的重要經濟因素通常只采用某一年的靜態數據進行分析,未考慮到相關指標數據的變化和經濟的動態變化,結果欠缺準確性。筆者嘗試根據已有的數據,對影響農村居民點整理的重要經濟因素采用動態分析法,從而能有效提高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的準確性與可行性。因此筆者根據分析已有的2005~2010年各鄉鎮的經濟數據,發現其相關性較高且符合一元線性回歸預測模型,于是利用回歸預測法預測出2011~2015年各鄉鎮的經濟數據。從而將預測的2015年經濟數據作為農村居民點整理經濟指標的具體數據。
為獲得較為準確的農村居民點理論潛力,筆者根據已有的2005~2010年各鄉鎮的人口數據,分析其相關性符合一元線性回歸預測模型,因此利用回歸預測法預測出2011~2015年各鄉鎮的人口數據,將得到的2015年人口數據作為計算農村居民點理論潛力的具體人口數據。
一元線性回歸預測模型的公式如下:

2.2.2指標數據標準化。為避免指標在量綱上的差別對評估結果造成影響,需對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研究采用極差標準化的方法,按照指標的正負之分,分別采用以下公式:
對于正指標(越大越好的指標),則:Ii=(Xi-Xmin)/(Xmax-Xmin)
對于負指標(越小越好的指標),則:Ii=(Xmax-Xi)/(Xmax-Xmin)
式中:Ii為某指標的標準化值;Xi為某指標的原始值;Xmax為某指標標準化前的最大值;Xmin為某指標標準化前的最小值。
2.3 指標權重的確定權重確定的方法可以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兩種方法[10]。主觀賦權法具有簡潔實用、所需定量數據信息較少的特點,但存在因定量數據較少而定性成分較多,不易令人信服的問題;客觀賦權法的決策或評價結果雖具有較強的數學理論依據,但未考慮決策者的意向。因此研究綜合采用主觀賦權法中的層次分析法和客觀賦權法中的熵值法綜合確定指標權重,并在此基礎上征詢專家意見進行校正,從而得到各指標的綜合權重(表2)。
層次分析法的步驟:先對各指標兩兩進行重要程度的比較,進而逐層進行判斷打分,構造判斷矩陣;然后用方根法求得最大特征根對應的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標的權重;最后進行一致性的檢驗。
熵值法的步驟:先對指標數據用標準化法進行轉換;然后計算各指標的熵值,進一步確定各指標的差異系數;最后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各指標的權重。
2.4 綜合分值的計算
(1)首先計算各鄉鎮每個指標的分值,采用公式如下:
對于正指標:Yij=(Xij/Xmax)×100
對于負指標:Yij=(Xmin/Xij)×100
式中:Yij為第i個指標第j個鄉鎮分數;Xij為第i個指標第j個鄉鎮數值;Xmax為第i個指標最大值;Xmin為第i個指標最小值。
(2)計算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評價的綜合分值。
式中:Fi為第i個評價單元居民點整理時序評價的綜合分值;Yij為第i個評價單元在第j項指標上的分值;ωj為第j項指標的權重;i為評價單元序數(i=1,2,3,…,m);j為指標序數(j=1,2,3,…,n)。

表2 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評價指標權重
根據以上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計算方法,計算出伊通滿族自治縣各鄉鎮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綜合分值(表3)。由表3可知,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差異較明顯,整理潛力分值介于43.16~81.46,相對而言,伊通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的整理潛力較大,新興鄉、黃嶺子鎮、西葦鎮的整理潛力較小,其他鄉鎮的整理潛力居中。
表3 伊通滿族自治縣各鄉鎮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得分和排序

鎮名綜合分值伊通鎮81.46大孤山鎮67.17小孤山鎮64.51三道鄉58.64景臺鎮57.85莫里青鄉57.73馬鞍山鎮56.05伊丹鎮55.52靠山鎮54.30二道鎮52.83營城子鎮52.08河源鎮50.95新興鄉49.95黃嶺子鎮45.56西葦鎮43.16
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研究的評價結果是整理經濟因素、整理可行度和整理迫切度三個方面的綜合結果。根據15個鄉鎮居民點整理時序綜合分值的相對大小,結合各鄉鎮情況,并參考以前學者對于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研究的相關成果,將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劃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
(1)近期整理區綜合評價分值為100~60,居民點整理面積為6 123.781 hm2,占全縣居民點整理面積的26.21%,涉及到伊通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3個鄉鎮。整理區基礎條件較好,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這些區域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應通過農村居民點統一規劃,大力推進農村居民點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中的政策[3]。
(2)中期整理區綜合評價指數為60~50,居民點整理面積為15 797.79 hm2,占全縣整理居民點面積的67.61%,涉及二道鎮、伊丹鎮、馬鞍山鎮、景臺鎮、靠山鎮、營城子鎮、河源鎮、莫里青鄉和三道鄉9個鄉鎮。這些鄉鎮經濟平較近期整理區略低,可以劃為中期整理區。該區農村居民點整理空間較大,整理方式應以遷村并點及空置居民點復墾為主,且應著重拓寬整理資金的籌集渠道[3]。
(3)遠期整理區綜合評價指數為50~0,居民點整理面積為1 443.5 hm2,占全縣居民點面積的6.18%,包括黃嶺子鎮、新興鄉、西葦鎮3個鄉鎮,整理自然條件較差,大部分屬于低丘地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該區的農村居民點整理應以中心村建設為主,整理過程中注意田塊歸并[3]。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空間分布如圖1。
4.1 結論筆者通過對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的研究,得出以下4點結論。
(1)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研究是制定農村土地整理規劃以及確定、實施土地整理項目的前提和基礎。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研究對統籌城鄉建設用地發展,科學有序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緩解用地矛盾以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問題都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從整理經濟因素、整理可行度和整理迫切度三個方面選取了10個評價指標,構建了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研究的指標評價體系,從自然、社會、經濟三方面較全面地考慮了農村居民點整理的影響因素。
(2)筆者采用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結合的綜合賦權法來確定指標權重,從而能夠較好地避免了單一賦權法的不足,使確定的指標權重更加客觀、合理、科學,更加符合研究區域的實際狀況。
(3)筆者對影響農村居民點整理的重要經濟因素不是采用某一年的靜態數據進行分析,而是對已有的數據進行科學預測,并進行動態分析,從而有效提高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的準確性與可行性。
(4)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得分區域差異較為明顯,綜合分值介于43.16~81.46之間。依據綜合分值并結合各鄉鎮情況,將伊通滿族自治縣15個鄉鎮劃分為三個整理時序區:近期整理區:包括伊通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3個鄉鎮;中期整理區:包括二道鎮、伊丹鎮、馬鞍山鎮、景臺鎮、靠山鎮、營城子鎮、河源鎮、莫里青鄉和三道鄉9個鄉鎮;遠期整理區:包括黃嶺子鎮、新興鄉、西葦鎮3個鄉鎮。
4.2 建議
(1)我國目前農村居民點整理仍處于發展階段,在管理體系、制度設計、資金籌措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應提出科學合理編制土地整治規劃、制定差別化土地整治、鼓勵土地利用機制創新的政策,并努力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居民點整理工程。
(2)在我國目前現行的《TD/T1035—2013 縣級土地整治規劃編制規程》中,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的三種測算方法得到的均為理論潛力。對于縣域來說,農村居民點理論潛力與實際潛力存在很大誤差,因而不能很好的指導農村建設用地整理項目,建議對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測算方法體系進行完善;同時,對于規程中的行政村調查問卷,建議增加“自然災害”、“村莊類型”、“土地閑置情況”、“農戶整治意愿”等項目,并對問卷中的“區位情況”、及“經濟狀況”、“人口情況”和“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完善。
[1] 潘洪義,蔣貴國,何偉.基于農用地產能核算成果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研究——以溫江區為例[J].西南農業學報,2011(3):1017-1022.
[2] 周飛,陳士銀,吳明發,等.廣東省農村居民點整理優先性評價與分區[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2(1):75-78,93.
[3] 林常春,張俊梅,許皞,等.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時序研究——以河北省盧龍縣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0(3):115-119,125.
[4] 張正峰,趙偉.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內涵與評價指標體系[J].經濟地理,2007,27(1):137-140.
[5] 谷曉坤,盧新,陳百明.大城市郊區農村居民點整理效果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10):1649-1657.
[6] 朱雪欣,王紅梅.袁秀杰,等.基于GIS的農村居民點區位評價與空間格局優化[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6):326-333.
[7] 孫宇杰,張宇辰,李鵬,等.江蘇省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8):958-963.
[8] 樊芳,劉艷芳,梁俊紅.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評價——以廣西北海市合浦縣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2(1):13-18.
[9] 劉靈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過程中的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研究——以天津市寶坻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29):18197-18198,18223.
[10] 文雯,周寶同,黃勇,等.重慶市農村居民點整理優先性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6):289-295.
Study on Consolidation Schedul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AHP and Entropy Method
YIN Xiao-chen, ZHANG Yan-jun*, LIU Wan-jiao et al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1)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o buil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orderly,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a deep regionalization research to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Takeing Yitong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for example, it takes a total of 10 indicators including economic factors the urgency prority as well as its feasibility of selecting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ing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ntropy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employed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scores.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scores, the consolidation schedu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rea 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are large in Yitong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and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shows differences of each township. The township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he short term (the scores between 60 and 100), have the largest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the township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he middleterm (the scores between 50 and 60), have general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the township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he long term (the scores between 0 and 50), have poor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Schedule; AHP; Entropy method
吉林大學大學生創新項目(2013A61187)。
殷曉晨(1993- ),女,遼寧沈陽人,本科,專業:土地資源管理。*通訊作者,講師,從事土地整治與土地利用規劃研究。
2015-02-06
S-9
A
0517-6611(2015)09-3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