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天水 741020)
?
基于工作過程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教學改革
張彩霞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天水 741020)
根據高職課程改革的要求、課程特點及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對基于工作過程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教學內容的構建、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設計,以及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教學改革探討,旨在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特征,更加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植物組織培養;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改革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是一門技術含量高、應用價值好的現代生物技術課程。植物組織培養是指將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及原生質體在離體無菌條件下,在人工控制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培養,使其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技術[1]。植物組織培養是發展于20世紀初的一門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植物的優良品種快速繁殖、脫毒苗生產、縮短育種進程、種質資源保存等方面具有其他技術無法比擬的優勢[2]。尤其是快速繁殖技術和無病毒苗的培育技術,在農林業生產中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3]。因此,近年來各高職院校普遍將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設為種植類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
教職成[2011]9號《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 中指出,應“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4]?;谝陨衔募瘢拭C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為: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基于工作過程”為指導,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與行業緊密結合,達到與行業標準融通、與職業崗位能力融通、與實際生產任務融通、與職業資格證書融通。筆者從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教學改革的意義、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該課程今后的教學提供一定的依據。
1.1 滿足新形勢發展的要求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由過去的傳統教育方式逐漸向“工學結合”的模式轉變[5]。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夠組建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并且能夠應用組培技術進行植物良種快繁與無病毒種苗生產的能力。據統計,我國目前從事植物組織培養的人數和實驗室總面積均居世界第一,但經濟效益不高,發展不夠均衡,主要原因是缺乏技術人才,經營和管理不善,因此急需培養該方面的高級技術應用人才和管理人才[1]。并且隨著植物組織培養領域逐步走向產業化應用發展,該行業領域對于組培技術人員的需求量和技術要求都將會有很大的提高。為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在高職院校對植物組織培養教學進行調整和改革是新形勢發展的迫切要求。
1.2 克服傳統教學中的弊端,提高教學質量傳統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教學存在著一定問題,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原有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學科課程模式,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理論性,從而導致內容龐雜、實用性差、學習目標混亂等問題的出現;傳統的教學手段信息量少,缺乏實習實訓,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傳統教學中教學評價方法不科學:過去高職院校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教學評價一般以課堂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筆試方式來確定學生成績,導致了學生知識掌握不牢、技術應用能力差等問題的出現。針對以上問題,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和培養目標,必須對該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以期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2.1 教學內容的選取課程教學圍繞植物組織培養工作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及實際工作任務需要,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本位,結合職業資格標準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競賽項目,重新組織和設計了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選取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具體的方法路線為:①通過調查研究組培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及工作崗位要求,確定林業技術專業的人才培育目標,根據培養目標明確課程任務;②通過對組培苗生產工作過程進行剖析,篩選出對于完成生產任務和課程任務有代表性、典型性、綜合性、系統性的技術,作為課程學習領域;③遵循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學習情境;④按照“以能力為主線,以典型的工作為載體,以真實的工作環境為依托,以完整的工作過程為行動體系,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設計要求,整合教學內容,開發教學項目;⑤實行全面考核,形成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圖1)。
2.2 教學內容的組織傳統高職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教學內容存在系統性不強、重點內容不突出、未突出技能的培養等問題[6]。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以組培苗生產工作過程為依據,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簡單到復雜,以項目為載體進行了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實施(表1)。共設計了5個項目,20個工作任務,內容涉及了組織培養生產整個工作流程,涵蓋了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其中對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操作技術進行了細化,在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中進行重點講解、重點練習,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植物組織培養的各項基本技能,畢業后能夠直接勝任工作崗位。各個工作任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先講述相關的重要知識點,再進行任務的實施,體現了“教”與“學”的互動以及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表1 教學內容的具體組織
3.1 教學方法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行動為導向,采用項目教學、現場教學、社會實踐教學、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操作訓練、自主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來訓練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及社會能力。
該課程的教學關鍵是教師如何以“項目為載體、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實施各項工作任務。在實施過程中,融理論講授與技能實訓為一體,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注重“教”與“學”的互動,注重教、學、做一體化,課堂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如在講授植物組織培養室的設計、主要的設備時,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直接在植物組織培養室中進行,把植物組織培養各室的任務、設計要求、主要的設備對照實物逐一講解,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設計一個合理的組培實驗室,最后由學生總結發言并畫出設計圖。對于組培苗生長分化狀況、污染、褐變、玻璃化等培養現象的觀察亦可在實驗室進行現場觀察分析。課下以組培協會組織、實行企業化管理和上崗實訓的方式達到產學結合?,F場教學使學生獲得直觀切身感受,利于理解和記憶,教、學、做合一,手、口、腦并用,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通過產學結合,增強了崗位意識,成本意識、質量意識,加強了經營管理等能力培養,鍛煉了吃苦耐勞、細致周到的專業素質,同時強化了理論應用和技能培養。
3.2 教學手段設計
3.2.1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協調運用。課程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利用實物(如組培瓶苗、污染瓶苗、植物材料等)、圖表、圖片等多種教具開展直觀教學,并與多媒體教學手段協調應用、有機結合,使學生在獲得感性、直觀認識的基礎上,能夠加深對相關知識、理論和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對于培養基的配制、高壓滅菌鍋、接種等過程,特別是植物培養成苗的流程,采用常規教學模式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打破時空局限,用電子課件、視頻等將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對于植物營養器官的培養,可以采用電子課件形式,將培養的過程如:外植選擇與表面滅菌、接種、植物莖段,葉片在培養基中形成愈傷組織或產生芽到最終長成完整的植株、生根、煉苗苗移栽、開花等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教學手段更加直觀,使得苗木的培養過程具體化、直觀化,簡單易懂。同時學生可以參照課件通過自我訓練來規范自己的操作方法,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3.2.2組織參觀和考察組培工廠。工廠化生產組培苗是按一定工藝流程規范化程序化生產的,具有繁殖速度快、整齊、一致、無蟲少病、生長周期短、遺傳性穩定的特點,可以加速產品的發展,盡快獲得繁殖無性系[7]。近年來,組培苗工廠化生產已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和生產手段,在植物的生產領域蓬勃發展,目前全國也已建立起多個植物組織培養工廠。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和考察組織培養工廠,能夠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組培產業發展的大好趨勢,開闊眼界,有效激發其學習興趣。
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手段和方法,采用階段評價、目標評價、過程評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模式;關注評價的多元性,結合課堂提問、學生作業、平時測驗、實驗實訓、技能競賽及考試情況,綜合評價學生成績;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對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的學生應予鼓勵,全面綜合評價學生能力(表2)。
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以上的教學改革,以崗位需求為基準,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重新構建課程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并結合常規教學手段,利用任務驅動的模塊化、項目式的方式組織教學,同時以實踐教學為重心,關注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不斷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完善教學評價方法,強化植物組織培養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素質,增強了學生技術應用能力,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表2 改革后的教學評價體系
[1] 白美發.高等職業院?!吨参锝M織培養》教學改革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1):10312-10313.
[2] 王清連.植物組織培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3] 韓春梅.高職院校《植物組織培養》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園藝文摘,2013(4):189-190.
[4] 梁紅艷. 基于工作過程的 《園林植物組織培養》課程設計[J]. 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21(3):75-77.
[5] 鄭慧俊. 高職《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的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14(26):25-26.
[6] 李榮珍.“植物組織培養”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04(2):53-54.
[7] 賈曉梅,張妍,趙田夫.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保定學院學報,2011,24(3):131-133.
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ZHANG Cai-xia
(Gansu Fore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ianshui, Gansu 741020)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y need to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so as to fully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ore conduc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comprehensive ability.
Plant tissue culture;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Teaching reform
張彩霞(1980- ),女,甘肅天水人,講師,碩士,從事植物遺傳育種及組織培養的教學和研究。
2015-02-06
S-01
A
0517-6611(2015)09-3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