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寶寧+宮廣東
摘要:近幾年,融資性貿易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它給國有企業帶來了豐厚的銷售額回報,也給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但是,由于操作程序及監管機制尚存有漏洞與不足,它又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企業如何防范風險是應該注意的問題。一方面要引入銀行的監管機制,另一方面企業要加強管理,完善相關制度。
關鍵詞:國有企業;融資性貿易;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012-03
近幾年,融資性貿易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它給國有企業帶來了豐厚的銷售額回報,也給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但是,由于操作程序及監管機制尚存有漏洞與不足,它又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風險。有關融資性貿易導致企業關閉、破產以及糾紛等事件常見于報端。融資性貿易目前已成為一塊誘人又難啃的骨頭,一方面有著豐厚的回報,另一方面又潛在著巨大的風險。企業如何更好地開展融資性貿易,如何規避該貿易所帶來的風險,已經成為人們經常議論的一個熱點話題。
一、融資性貿易的定義、產生的原因及特點
(一)融資性貿易的定義
融資性貿易是一種新型的貿易,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及融資環境的改變而出現的一種貿易方式。融資性貿易是指通過利用有資金實力的大型國有企業良好的銀行信用獲得銀行融資,并把這些大型國有企業加入本企業的供應鏈系統,由它們采購原料,由企業進行加工,企業將產品銷售后再歸還國有企業的原料款,并按照資金的使用時間以及事先商定的利率標準,讓出一定價差給相關國有企業。這種以融資為目的、以商品為載體、以貿易為手段,放大自身規模的貿易,就是融資性貿易。大中型國企開展融資性貿易業務已有時日,不少國企實際已成中小微企業(本文中簡稱需求企業)的“融資銀行”,扮演著“二銀行”的角色。
(二)融資性貿易產生的原因
融資性貿易之所以能夠產生,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對于多數貿易型或非貿易型國企而言,由于機制僵化、審批復雜、決策緩慢等固有的體制性問題,在貿易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下游市場逐漸被蠶食,企業的生產經營面臨較為艱巨的挑戰。但企業在取得銀行信貸方面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便產生了通過出借自身信用賺取手續費,然后通過加大周轉率解決利潤來源的行為,也就為融資性貿易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成為融資性貿易之所以產生的溫床。
探究融資性貿易產生的客觀原因,不難看出是需求企業由于缺乏資金支持而采取的一種“傍大款”行為。因缺乏足夠資信,多數需求企業很難從銀行通過自償性的貿易融資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便通過利用大中型國企的良好銀行信用,自己控制上下游客戶,以國企為背景與客戶簽訂貿易合同,取得銀行融資或企業資金支持,銷售貨物后返還一定手續費給國企。可以看出,雙方是各取所需,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國有大型企業和需求企業合作的本質了。
(三)融資性貿易的特點
這種融資性貿易有如下特點:一是所供原料的售價不受市場價格的變化所左右,而是按照企業占用資金時間的長短,在采購價的基礎上加上資金占用費來確定貨物價值。二是原料的供應方一般不承擔市場變化的風險,只享受固定的回報。三是提供資金支持企業的風險系數較低,所供原料一般都從需方指定的廠家采購,提供資金的企業不用擔心上游企業的資信度,只負責付款即可。四是采取動產質押的方式進行擔保,質押物可以是原料,也可以是產品,且動產需存放在指定的倉儲企業。五是多為大宗商品貿易,貿易額較大,所涵蓋的產品范圍較廣,如鋼鐵、礦石、有色金屬、造紙業等。六是參與的相關方較多而且個別角色可重疊,涉及的單據復雜且無統一的格式,操作方式靈活多樣可變性較強。
二、融資性貿易的風險
由于需求企業強烈的發展與擴張欲望,一方面需要資金支持其發展,另一方面又苦于嚴格的信貸條件,無法得到有效的資金支持。而那些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融資環境卻相對寬松得多,這就催生了需求企業想方設法傍國企大款的融資性貿易。隨著企業的發展及貿易規模的擴大,整個融資性貿易規模也越來越大,風險也就不斷加大,尤其是當宏觀經濟環境惡化、行業形勢走下坡路、銀行收緊貨幣供應、企業流動性不足的時候,以動產質押的形式進行的融資性貿易就會面臨巨大的風險,資金鏈斷裂風險也會隨之爆發。可以說融資性貿易體內埋藏著多顆定時炸彈,隨時有爆發的風險,綜合融資性貿易的性質和特點,總結出以下風險供讀者參考。
(一)企業經營風險
在融資性貿易的風險中,首當其沖的風險就是企業經營風險。從操作層面上看,國有企業既不要開拓市場,也無須承擔交易風險,由貿易商自行尋找上下游客戶,企業只要收取保證金,控制貨物所有權,就能坐收漁翁之利,但其中卻暗含巨大的經營風險。短期來看,實際上只有保證金可控,很難做到真正控制貨物,即便貨物辦了動產質押,在貨物流轉中仍是很難監控,資金結算就更不在監管能力范圍內,風險隱患不言而喻。從長期看,由于業務量大且單一,客戶數量有限,會導致國有企業對該貿易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大量的資金信用被需求企業占用,荒廢自身主營業務,在市場大潮中會逐漸喪失自我生存能力,當融資性貿易的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引發整個企業經營的系統性風險。
(二)資金回收風險
眾所周知,銀行的信貸管理、風險控制等已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但即便在銀行嚴密的管理制度和監督下,每年依然會產生大量的不良資產與貸款。現在很多國企所做的融資性貿易表面上是貿易行為,實際上成為需求企業的“銀行”,而企業在運作中卻缺乏制度的完整性和嚴密性,既無科學的事前資信評估,也無嚴密的風險防范和應變措施,在監管上更無法像銀行一樣對賬戶實時監管,只能在有限的保證金及部分抵押物的基礎上為需求企業提供融資性支持,一旦貿易或市場出現問題,資金鏈斷裂,國企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支付的貨款無法追回,產生的應收款項無法收回,企業將承受巨大的甚至是致命性的經濟損失。
(三)貿易資訊風險
鑒于融資性貿易的特殊性,國有企業在該貿易鏈中多數作為融資方或擔保方,所得到的信息資訊多從托盤方、上下游客戶或倉儲企業處獲得,難免有“被加工”成分。而企業方由于受到業務領域及行業知識的限制對信息資訊很難做出正確的理解與判斷,因此,會存在一定的資訊風險。再加上上下游客戶都由他人控制,所交易的又是非真實反映市場價格的商品,各方所提供的單據均有偽造、變造的可能,而國有企業處于一個相對較為屏蔽的環境,對單據的真假很難進行有效甄別,企業稍有操作不慎,便易被卷入涉貸款、稅收、產權等糾紛,其風險程度可想而知。
(四)業務監管風險
由于融資性貿易的金額較大,如果對企業融資性貿易占有資金的管理和監督機制相對寬松,會存在業務監管風險,且容易滋生道德風險。一方面,融資性貿易的需求方在沉重的資金需求壓力下,會不惜一切代價獲取融資支持,在爭取融資時難免會避重就輕地做出“正能量”匯報,造成國企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做出決策;另一方面,國企為需求企業提供融資性貿易支持的過程中制度約束不嚴,決定權集中在國企管理層或少數人手中,貿易需求方非常容易找到“公關對象”,對其授以恩惠或承諾,使決策人做出對需求企業有利的決策,給自己企業帶來潛在的風險。
(五)政策性風險
眾所周知,大中型國有企業在爭取國家政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對地方的財政、社會責任及GDP有著較大的貢獻,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銀行都愿意對他們伸出橄欖枝。也正是由于這些企業對地方的特殊貢獻,他們也是政府及銀行部門重點監管的對象,一旦發現企業有經營性風險及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有所變化時,他們也會及時做出調整,如提前收貸、減少信用額度,取消優惠待遇,督促企業產品鏈調整或轉型等,這樣會對企業的資金鏈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從而影響融資性貿易的有效開展。
(六)操作技術性風險
融資性貿易的操作非常復雜,形式多樣,參與方眾多,單據繁雜且格式不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因此其操作技術風險較大,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拿參與方來說,涉及到金融機構、貿易商、托盤方、物流方、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等多方參與的融資性貿易鏈條。專家分析,動產質押融資目前在國內實際操作和法律制度上存在缺失的情況,銀行、物流倉儲公司、第三方監管公司、貿易企業之間存在盤根錯節的復雜利益關系,一旦責任界定模糊、利益分配不均,就會產生難以把控的風險。實際上,貨物質押融資因涉及環節眾多、利益關系鏈條復雜等特點而被利用于套取資金的情形屢見不鮮,比如針對同一批貨物開具多張倉單、在零交易基礎上開具假倉單,或者在保稅區進行貨物空轉等等,套利模式層出不窮,其操作過程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技術風險。
三、融資性貿易的風險防范
融資性貿易業務其實已屬類銀行業務,但實施的主體在于企業及相關方,因此對于融資性貿易的風險防范較其他業務的風險防范就顯得更加復雜。企業若想有效地防范融資性貿易風險,一方面要引入銀行的監管機制;另一方面企業要加強管理、完善相關制度,規范操作流程、加大自查、自糾、自控力度,同時還要加大對上下游客戶等相關方的管控,加強資金流及物流等方面的監管。 以下是對企業防范融資性貿易風險的一些建議,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第一,企業要開展大宗商品貿易業務的風險排查,嚴格控制與主業無關、存在墊資風險、低效益甚至無效益的貿易業務,嚴禁開展以融資為目的、無真實貨權流轉的融資性貿易業務。
第二,要對開展貿易融資客戶的歷史背景、企業履約及償付能力等信息進行綜合梳理,對于那些信譽差、履約能力不強,有不良記錄的融資性貿易客戶要堅決給予清理,不留任何后患。
第三,對于有開展貿易融資權的部門要嚴格監管,建議采取貿易部和企業風控部門共同管轄的辦法,完善業務審批制度,規范操作流程,禁止“一言堂”、“腦門堂”、“業績堂”、“關系堂”等情況的出現,各部門要共同把關、共同決策,以切實降低企業的融資性貿易的風險。
第四,要完善企業的組織結構,企業要建立風控部門、法律事務部門及市場管理部門,相關部門共同管理企業的大額融資性貿易業務。各部門要群策群力,規范管理與操作融資性貿易,規避該貿易所帶來的風險。
第五,企業要完善考核體系,建立科學、健康的業績觀。企業的銷售或貿易部門非常清楚開展融資性貿易有著巨大的潛在風險,只不過是苦于年度指標的考核而做出的無奈之舉,因此也就對企業的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因此,企業在制定經營目標時不要一味地追求做大做強,要視自身產品的綜合情況制定科學、健康、合理的企業發展目標。
第六,鑒于融資性貿易有企業銀行的性質,建議企業引入銀行監管機制,相對于企業的監管機制來說,銀行的監管體系更加完善、系統、科學。請銀行或模擬銀行體系對業務進行定期跟蹤與評估,從客戶的資信狀況、抵押資產質量、業務的風險程度、資金使用占比等多個角度對客戶及業務進行全方位立體地評估,以確保企業的業務風險在可控的范圍內操作。
四、國有企業開展融資性貿易應注意的問題
國有企業與需求企業開展融資性貿易,表象上看是各取所需、優勢互補,實現“雙贏”。對于國有大中型企業來說,一方面可以彌補主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對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潛在風險也是巨大的,特別是在市場急劇變化、原材料價格變化導致成本發生較大變化,國家對融資性貿易的激勵與約束政策發生變化等情況下,融資性貿易的弊端就會顯現。一些企業如同重病纏身,既喪失了自身“造血”功能,又沒有外部的新鮮“血液”輸入。國有企業提供的貿易融資一旦進入了它們的肌體參與循環,就很難全部抽回。所以,國有企業要加強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采取多種有效的保護措施,以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近幾年出現的融資性貿易有他存在的必然性,雖然該貿易方式對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但是鑒于目前國有企業特殊的經濟背景及發展階段,短期內無法徹底禁止該貿易的開展。因此,企業要對融資性貿易進行完善與規范,揚長避短,使該貿易對企業的發展盡可能地表現出“正能量”,企業在開展該貿易時要在以下方面多加注意。
一是企業要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完善的監管及執行體系。從事融資性貿易的是一項專業性很強且具有高度風險的活動,因此,企業一定要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完善的監管體系,可以監督管理相關活動并能夠快速準確地做出預警,同時還要組建一支專業性的隊伍來從事該項活動,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人為操作不當給企業所帶來的風險。
二是交易參與方一定要有真實的貿易背景,切不可為完成各自的銷售目標而循環開票。提供資金支持的國有企業,只有真正把自身融入到融資貿易行業的供應鏈體系中,將手中的貨幣資金變成商品實物交付需方使用,為需方開具增值稅發票,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相關稅費,才不會產生涉稅、涉費、涉訴等風險。
三是要加強對貿易相關方企業資金及材料使用的監管,嚴防需方企業擅自挪作他用。這對于企業來說是最難做到的,但卻是非常必要的。一旦需方企業將資金或材料挪作他用,企業很難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管,企業的風險便會大大地增加,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事例也屢見不鮮。因此,企業要對需方企業形成嚴密的情報體系,密切關注其經營管理動態,一旦出現不良跡象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以將風險及損失降到最低。
四是采用資產抵押及信用擔保等手段,確保所出資金的安全,以規避相關風險。資金支持方可將需方的可支配土地、廠房、設備等有效資產做足值抵押,在工商管理部門辦理抵押登記手續。此外,還可要求需方提供信用良好的企業為本企業的應收貨款做擔保,以規避到期不能收回貨款的風險。
五是企業要確保對物權具有所有權與支配權。企業可要求需求企業預付少量保證金與押金,其余貨款由提供資金支持的國有企業支付,但貨物的所有權必須為國有企業全部掌控,所購貨物在第三方倉庫內存放,并委托專業公司監管。國有企業在質押了民營企業的保證金后,根據其提貨時所付的貨款兌付貨物,并按照資金占用時間的長短,獲取銷售利潤。待所剩貨物與保證金及押金價值對等時,再將全部貨權轉至該需求企業名下。
六是國有企業可采取資金托管或委托貸款的形式,為有資金需求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即在銀行為資金需求方設立一個專款賬戶,把可提供的資金劃轉到該專款賬戶,委托銀行定向放款給資金需求方。企業與銀行簽署代收利息和追還本金的協議書,這樣做雖然與融資型貿易的目的相同,但是因實際出資的國有企業不采購貨物,與融資型貿易相比,既操作簡單,規避介入性操作風險,同時還可通過減少企業稅賦,增加企業利潤。
五、結語
國有企業開展融資性貿易已早有時日,所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地拓寬。融資性貿易作為一種變通的融資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極大程度解決了需求企業貸款難問題。但由于一些參與企業的機制不完善,監管不嚴密,致使從事該貿易的企業潛在著巨大的風險,由此而使企業破產倒閉、停業整頓、嚴重虧損的實例也不在少數。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時完全禁止該貿易的開展既不現實,也不利于企業的短期和長遠發展,所以當前融資性貿易業務宜梳不宜堵,宜改不宜禁。打鐵還要自身硬,加強企業的監督管理,規范業務操作流程,加快企業自身發展才是國有企業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陳鴻燕.銀行陷動產質押漩渦鋼貿融資“魔咒”疑再現[N].中國證券報,2014-09-05.
[2] 陳 鋆.當國企遭遇融資性貿易風險[J].MBA智庫文檔, 2012(6).
[3] 張忠民.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展融資性貿易應注意的問題[J].經營與管理,2012(5).
[4] 黃淑和.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爭取盡快出臺[N].證券日報,2013-11-01.
[5] 朱宏杰.資金融通與風險防范系統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1).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