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雁
摘要:政府機構在社會治理中常常會遇到這樣難題:在用于修建公共綠地、地鐵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征地拆遷中,有的百姓能夠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他們恥于言利,更恥于言個人之利。但也有的百姓認為現在中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強調個人利益,強調個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面對同一個事實,為何不同的百姓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價值判斷?究其原因是價值觀不一致。價值觀,是人們在判斷利益得失時的價值意識,在深層次表現為人生處世哲學。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042-01
價值觀通常分為兩個層次:一般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價值觀念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價值觀。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也將是我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政府機構要在行政實踐中避免諸如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征地拆遷中遇到的難題,就必須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掌握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實現有效治理。
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平等、公正的社會治理環境
平等和公正是人類社會具有永恒價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為準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進步的價值取向。沒有平等和公正的社會環境,社會中的不滿和沖突就會接踵而來;沒有平等和公正,就沒有社會的穩定,只有平等和公正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
將平等和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中央做出的英明判斷和正確選擇。不妨回憶一下,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社會建立在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意識形態之上,當時的社會是積極的、穩定的,但是這樣一個基礎在文革時期遭到了破壞。改革開放以后,社會意識形態是建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上的,和文革比,這是一次成功的轉型,它使得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雄厚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當前,黨中央將平等、公正作為社會的價值取向,使得這個社會有了一個新的和諧穩定的基礎。
要實現平等和公正,必須走出機會主義思維。目前,在社會治理的許多方面都普遍存在著機會主義工作作風。在這種機會主義價值觀中,社會治理工作中沒有任何原則是神圣不可動搖的,能否得到眼前的利益就是最高標準,為了這種眼前的利益,其突出特征就是社會治理不擇手段,哪怕是破壞了原則和程序也在所不惜。
要實現平等和公正,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這表明中央的戰略部署是以改善民生為當前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主要任務。以往有多種誤解,認為社會建設就是“加強管制”,改善民生就是為了“維穩”等等,其實改善民生才是社會建設的最終目標,創新管理最終也要落實在人民群眾的感受上。所以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的當務之急是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
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理實踐中
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均GDP進入1000-3000美元時期,是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凸顯期。因此在這種時期,各種問題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尋找一些能長久生效的手段來緩解社會矛盾。這就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法治社會的建設,不僅僅限于法律制度的建設,還在于法治的精神成為社會成員的共同信仰和自覺的行為準則,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之源。法治要求在社會治理規則的設計和政策的選擇中,對于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價值追求及利益主張,通過充分的表達、展示和平衡,使得各種不滿、懷疑甚至是對抗,都保持在一種秩序的范圍之內,并消化在法治之中。各種利益沖突與爭執都通過法治得以和平解決而不是訴諸強權與暴力。
社會的有序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必要條件,有社會便要治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理實踐中必須破除“人治”。從我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發展的歷史來看,“人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是歷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傳統方式和制度。新中國建立后,由于長期受‘左的思想和習慣勢力的影響,“人治”觀念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加之在長期革命戰爭中,主要依靠政策辦事,習慣于政策指導,在各級政府的決策和決策實施中缺乏法治觀念。也存在著“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的不良傾向,個人權力高于法律權威。以致在文革時期,發展到無法無天的地步,使憲法和法律的尊嚴破壞殆盡。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依法治理社會作為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思想必須被重視。
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治理效能與道德提升相互促進
加強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良好社會心態的培育只靠法治是不能解決的,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百姓,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人們社會心態的指導作用。
良好的社會心態要靠全國人民共同來營造。因此,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將社會成員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引導到對社會、對他人都有益的良性軌道上來,實現個人追求與社會追求的統一性和互利性。我國在文化發展領域本著多元發展的原則,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是在尊重多元價值觀的前提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更好地疏導和釋放社會弱勢群體由相對剝奪感所帶來的心理壓力,讓他們知道改革中出現的困難只是暫時的,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這些問題,始終在研究和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典型事例感染人,發揮榜樣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強化積極健康的社會心理。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實際、融入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接受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可通過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當前的關鍵問題是社會道德的滑坡,已經快到了突破底線的地步。解決道德滑坡的方法:一方面是加強如上所述的宣傳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實踐中發現,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一些規則、制度往往是不起作用的,究其原因雖然有的是制度設計本身的問題,但更多的時候,失敗的原因并不在于政府制度本身,而是社會出了一些問題,陷入了不可治理的狀態。如果一個社會的老百姓將不能說假話這樣的基本的原則丟掉了,政府即使制定出好的制度來治理,社會也都要陷入困境。因此,重建以道德規范為主要內容的基礎秩序,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基礎秩序中最重要的是誠實守信,它是社會中一個人做事的道德底線,是道德建設的基礎。政府應該大力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推動有關部門和機構建立健全社會誠信體系,如果全社會都能講誠信、重信用、守承諾,一個好的社會治理和社會秩序才能形成。
[責任編輯:紀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