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強
摘要:三農建設要求將農民權益放在首要位置上。農民權益保障需要相關法律共同發揮作用,為其順利實施提供支撐。其對策是: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民享有的權益;確定公共利益的界限;改善土地征用的程序;構建完善的司法體系。
關鍵詞:利益;利益機制;農民權益;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F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049-01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農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總體而言,農民仍然屬于弱勢群體,所以對農民權益的法律保護工作勢在必行。要發揮相應規章制度的作用,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將“三農問題”的解決落到實處,最大限度的解決農民的切身利益問題。
一、基于利益的農民權益經濟法保護
經濟權益是農民權益與經濟法的基點。經濟權益是農民的基本權益,是農民享受其他權益的基礎。人類生活需要通過各種經濟活動來實現。生產農產品是農民的基本經濟活動,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農民是社會發展的助推劑,社會的發展需要農民的推動,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否則農業就會止步不前,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農民權益是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當下,社會利益的不協調現象日益突出,農民的利益問題難以得到解決,需要國家給予特殊保護,經濟法在協調利益范圍等方面具有天生的優勢。法律是用來調整利益關系的,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特定的經濟關系。經濟法作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物,從社會利益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各種經濟關系進行協調,最大限度的追求社會利益,從外部協調和內部整治兩個方面規范市場行為。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產生矛盾時,經濟法優先考慮集體利益,維護好社會的經濟秩序,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二、基于利益機制的農民權益經濟法保護
農民權益是農民作為社會主體存在的條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人類社會其他主體存在的前提條件。
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并且受到經濟利益的驅逐。在利益機制的驅使下,利益主體、利益客體和人的活動三者相結合,共同推動經濟的發展。在建立相關的利益機制時,有必要加強對經濟法的研究。無論是分配方式還是經濟體制,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如何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保障社會和諧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經濟法規定了人們的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用于調整農民的經濟利益,推動經濟的發展,保障社會的和諧。對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明確了農民的經濟利益。權利對人的行為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義務對人的行為起到了一定的強制作用,兩者聯系起來,共同發揮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作用。
經濟法在保護農民權益的過程中的作用受到相關法律機制所確定的利益機制的影響。利益機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決定農民權益保護程度的關鍵。要最大限度發揮經濟法在農民權益保護方面的作用,約束人們的行為,樹立起正確的利益觀念,保證良好和諧的經濟秩序。
所有的人不可能獲得完全一樣的權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社會的發展程度都直接影響著人們利益獲取的多少,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利益的獲得是有很大差距的,這也就產生了矛盾沖突,所以發展生產力勢在必行,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農民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的原因是農民利益代表的缺乏。在社會主義市場中,想要切實保障每個農民的利益是困難的,農民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如果利益機制一旦建立,其相應的利益表達機制也隨之建立,通過健全利益機制保障農民的合法利益。同時也要建立起利益協調和保障機制。要切實關注群眾的利益,要通過經濟法對利益進行合理配置,對各個層面的利益給予全面考慮,對城鄉矛盾進行調解,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三、農民權益經濟法保護對策
(一)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民享有的權益內容
正是由于農民在土地使用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權利,因此在土地使用過程中不受到應有的保護。因此,明確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工作迫在眉睫。要盡力保證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明確土地的所屬權。
(二)確定公共利益的界限
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公共利益的界限應有明確的規定。因為人們對公共利益的概念沒有明確的認知,不能對公共利益進行準確的判斷。但是法律可以用它特有的強制力明確規定公共利益的范圍,從而保證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三)調整土地征用中的補償依據,改善土地征用的程序
應當以市場的標準對農民的征地進行補償,采用合理的標準保證農民的正常生活。要切實實施惠民政策,確保農民享有一定的自主權和知情權。要改善土地征用的程序,讓農民參與其中。農民可以選派自己信任的代表與政府進行溝通交流,為實現自身的切身利益而據理力爭,最大限度的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
(四)構建完善的司法體系
要在法律上對農民的基本權益實施保護,確保農民有法可依。對當地人民政府決定不服的可以由上級人民政府進行行政復議,仍然得不到解決的,可以借助人民法院的力量,進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司法體系,對農民的權益實行保護。
四、小結
在科學發展觀理論的指導下,從經濟法的角度出發,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以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為準則,落實為民服務的宗旨。在經濟法的法律允許范圍內,農民依據相應的法律規定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也要履行自己的義務。應當完善利益保障機制,切實保證每項經濟活動都體現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保障社會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長鍵.論農民權益的經濟法保護——以利益與利益機制為視角[J].中國法學,2010,10(3):16-17.
[2] 劉 軍.經濟法基于利益與利益機散對農民利益的保護[J].黑河學刊,2012,11(2):12-13.
[3] 楊兆芳.農民權益保護在經濟法中的體現及其規制[J].南方論刊,2012,14(1):19-20.
[4] 王 偉.試析農民權益的經濟法保護[J].2010,14(1):67-68.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