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輝+郝星培+羅淑華
摘 ? 要:臺灣交通大學位于臺灣新竹市,是臺灣一所頂尖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該校創建于1958年,前身為1896年創立于上海的南洋公學。臺灣交通大學因其在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領域的出色科研及教學成果而極負盛名,2013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251至275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第32名,兩項排名均位列臺灣各大學前3名。在海峽兩岸,臺灣交通大學與西南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共稱“五校一家”。 為深入了解臺灣交通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合作交流、校長遴選等方面的情況,本刊對臺灣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進行了專訪。吳校長于1976年獲得美國田納西大學生化學系博士學位,回到臺灣后,曾任臺灣陽明大學生化研究所教授、生化研究所所長、教務長、副校長、校長職務,2011年2月出任臺灣交通大學校長,是該校的首位女校長。在訪談中,吳校長指出臺灣交通大學的未來致力于跨領域的創新;建立協同創新站,運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高的價值;公正與保密是大學校長遴選的基本保證。
關鍵詞:臺灣交通大學;跨領域創新;院校治理;人才培養
采訪整理:熊建輝,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世界教育信息雜志執行主編(電子郵件:xiongjianhui@moe.edu.cn);郝星培,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世界教育信息雜志編輯、記者(電子郵件:haoxingpei@moe.edu.cn);羅淑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世界教育信息雜志實習生、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學生(電子郵件:alva_2011@163.com)
一、集天時地利人和為一體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吳校長,很高興您接受我們的采訪。臺灣交通大學是臺灣一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首先,請您介紹一下貴校的概況,談談學校重點學科及取得的成績。
吳妍華:臺灣交通大學是臺灣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是為臺灣、甚至是世界培育高科技人才的搖籃。臺灣交通大學前身為1896年創立于上海的南洋公學。為順應時代的演變,學校陸續開辦了有關交通、電機、商船等領域的學科,倡導應用科學學術研究及專業人才培育,是臺灣專業教育的先驅。創校以來,學校素以規模宏遠、學風淳樸、師資卓越、課程嚴格著稱,因而人才輩出,成為國家工業、交通建設發展的主要動力。后因戰爭,學校校務被迫中斷。1958年,“臺灣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在臺灣新竹市正式成立,首設電子研究所,培育高級電子科學人才,開發電子科技。隨著校務蒸蒸日上,學校于1979年啟用光復校區并改制恢復校名為臺灣交通大學。
學校現有電機、信息、理學、工學、生物科技、管理、人文社會、客家文化、光電(臺南分部)9個學院,18個學系,28個獨立研究所,3個學士學位學程,5個碩士學位學程,9個博士學位學程,8個碩士在職專班。在校教師有711人(教授367人、副教授184人),學生約1.5萬人。
本校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占地88公頃,校舍建筑面積達4.76萬平方公尺(約4.7萬平方米),校區緊臨新竹科學園區。園區中遍布著名廠商,如宏碁、華碩、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簡稱臺積電)、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電)、臺灣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發科技)等,其負責人或高階主管多為臺灣交通大學校友。臺灣納米組件實驗室、芯片系統設計中心坐落于我校校園,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臺灣太空計畫室和高速計算機中心等實驗室也都緊臨我校,并和我校建立了多方面的共同合作關系。根據2012年基本科學指針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學術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的專業排名,本校計算機科學專業為臺灣第一。根據2012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的專業排名,本校與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和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IT)相較,電機學(第29名)超越CMU(第45名)及TIT(第96名),信息學(第43名)領先TIT(第156名),材料科學(第73名)超越CMU(第107名)。
臺灣交通大學于2007年加入全球開放式課程聯盟,為臺灣首例。本校于2012年擊敗全球各大專校院,并獲得全球開放式課程聯盟(Open Course Ware Consortium,OCWC)授予的標竿網站獎( Landmark Site Award)。2013年,本校開放教育推動中心白啟光主任榮獲全球開放式課程聯盟個人貢獻獎(Leadership Awards for Open Course Ware Excellence),本校推動的開放式課程已獲得全球認可。從2013年起,本校除持續推動開放式課程及開放教育資源外,亦建置多門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大量公開免費在線教學課程,啟動“高中生科普開放式課程計劃”,展現本校各院系特色與發展,以及在當代科技研究中的重要性,讓高中與大學的課程能更緊密銜接,并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就讀本校。
此外,瑞典查爾默科技大學與本校于2002年6月締結為姐妹校,并在浩然圖書館成立臺灣辦公室(Chalmers International Taiwan Office,CITO)。
二、未來致力于跨領域的創新
《世界教育信息》:臺灣交通大學在英國大學排名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2013年公布的排名中獲得了較大的提升。請您介紹一下貴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方法及創新之處。
吳妍華: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注重培養三種類型的人才。
第一,創新人才的培育。臺灣交通大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學校設有基金會,充分運用由校友組成的智庫,成立育成中心為學生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學生開創事業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們實施創業啟蒙計劃(Venture Initiation Program,VIP)。因為臺灣交通大學是一所頂尖的大學,培育出了許多成功人士,如施振榮①,胡定華②等,其中也不乏在大陸創業的企業家。我校充分利用此類資源,開設領袖人才培育講座,以成功人士的真實經驗培育創新型人才。
第二,研發精英的培養。我校的產業與研究博士班,不只是在做論文。我校主要通過與臺積電等企業進行產業合作培養研發精英。因為企業界對涉及學科的未來發展趨向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企業與學校協同合作,一方面可以使企業尋求適應發展的研發途徑,另一方面讓學校的博士班學生在學習期間就可以設計相應的發展計劃,培育結束后直接被企業界聘用,達到企業界與學校的雙贏。
第三,跨領域人才的培養。我校有很多專業性較強的院系,如半導體學院、科技法律學院等,但同時我們也有很多跨領域學位學程,我們鼓勵跨領域的學習,注重培養跨領域的人才。我校有許多重點學科,均實現了跨領域教育,跨領域人才培養的目標。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其一,我校的半導體產業學院與臺積電共同合作,做到產業與學業相結合,學業引領產業,產業支持學業,將學校的專業提升到了國際領先地位;其二,我校的科技法律學院是臺灣首個科技法律所,現在,該學院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還注重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教授在研究理論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職業技巧的訓練,將不同的科技類別與相應領域的法律進行整合,做到實務教學。為培養跨領域人才,該學院注重學生事務職業能力與專業課程齊頭并進。例如,學院首創學生前往法院實習舉措,讓學生有具體的實務鍛煉以及訴狀撰寫練習的機會,甚至組織學生到企業去實習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生物醫學工程(簡稱生醫工程)是臺灣的一項重點學科,也是我校目前學科發展的重中之重。我校籌集了較多的款項來發展這一工程。我之前有介紹,我們的創新點是將生醫工程與半導體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相結合,運用電子通訊與產業的基礎來推動醫療的跨領域教學研究。這種研究有廣闊的運用空間,如生醫信息可以用來研究醫學影像、收集藥物,此外,生醫材料又可以用來進行生醫感測、生醫光電、電子組件、生醫材料、藥物開發等。生醫工程方面的學生將成為具有博士學位的跨領域人才,我校有5個學院來支持此項工程。此外,我校還歡迎醫生就讀醫藥學士(Medical Bachelor,MB)。這些人才通過我校的教育和培育后,可以到科學院為醫療事業與人類健康作貢獻。
此外,我校還注重課程的分流,并配合臺灣教育部門的相關政策承辦中學。我校跨領域的學生很多,每個院系開設不同的課程,推動課程結構學程化。例如,我們有納米分子科學,有半導體ICT與生物醫學相結合的生醫工程,創辦了產業與研究相結合的產學博士班與電器信息學生班,甚至將工學跟聲樂結合在一起。在各個院系的課程體系中,諸如此類的課程多種多樣。
在數字學習方面,我校已經累積開放了164門開放式課程,這些課程全程語音,在這個領域是臺灣各大學中的帶領者。我們的開放式課程網站是國際開放式的,開放的課程種類繁多,類型不一,訪問量可觀,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甚至終身學習的機會。
三、建立協同創新站,
運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高的價值
《世界教育信息》:臺灣交通大學與大陸的許多大學具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您對兩岸的大學合作以及高等教育間的進一步交流有什么看法或建議?
吳妍華:我覺得應該加強兩岸的交流,人才的培養可以帶動海峽兩岸教育的共同發展。當前,臺灣的很多企業已經擴展到大陸,我們也會鼓勵學生畢業后去大陸的企業就業,同樣,大陸的學生也可以到臺灣來工作。在教育方面,臺灣需要加強合作以及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我認為兩岸的合作是必要且不可少的,也希望合作的內容以及方式能夠再開放一些。
我們學校很多校友開辦的企業就在大陸,這些企業為赴臺就學的大陸生提供獎學金,鼓勵學生進行兩岸的相互交流,企業也更傾向于聘用這樣的畢業生。這體現了兩岸之間的協同創新。這種協同創新不管對于學科發展還是開放式的學習,都是強勁競爭力的展現。同時,協同創新的內容包括優質課程領域與產業界的合作,以及在學科上面的跨領域人才培養等。總之,我認為兩岸的交流合作就如同建立一個“協同創新站”,其中重要的就是制度理念、法則法規的統一。以醫藥政策為例,如果兩岸學歷互相認證以及相關規定做到充分的互相了解,就可以縮短醫藥的檢定時間,互信互惠,加快兩岸的合作交流。所以,兩岸互相了解,互相幫忙,就更能夠運用更少的資源取得更好的成果。
四、公正與保密是大學校長遴選的基本保證
《世界教育信息》:臺灣的大學校長選取采取遴選制度,請您結合臺灣交通大學的校長遴選制,談談臺灣的大學校長產生機制。
吳妍華:以前,臺灣大學校長的選舉辦法是學校選出2~3位候選人,提交教育部門,教育部門組織一個專門的委員會對候選人進行挑選。現在,臺灣的大學校長選舉更加尊重學校意見。首先,學校會成立一個遴選委員會,遴選委員會代表由公正人士、校內成員、校友代表以及教育部門委員組成。這個遴選委員會里面的校內成員需具備一定資質,并經過內部篩選,再經校務會議投票進行最終決定。在遴選委員會人員確定下來之后,委員會召開會議并制定校長遴選的辦法,向外征求符合要求的2~3位候選人進行投票選舉。大多數學校的教師認為校長候選人要具備一定資質,如需獲得教授職稱,其次需得到學校教師的認同,這也就意味著需要進行全校性的投票,達到一定比例才可以成為校長候選人。
總體而言,臺灣大學校長的遴選關鍵在學校的內部。目前,臺灣只有陽明大學的遴選委員會是不受學校內部教師影響的真正的遴選委員會,這個是在我以前在陽明大學的時候建立的制度。但同時引發了一些問題,如在校教師會因不熟悉校長而易對其產生質疑。此外,對候選人員的保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只有高度的保密才能保護候選人的隱私,提高選舉的公平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士參加校長遴選,引領學校走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注釋:
①施振榮,男,1944年出生于臺灣彰化縣,1971年畢業于臺灣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宏碁集團創始人,挑戰世界的華人企業家,現任亞洲管理學院董事、臺灣企業經理協進會常務理事、臺灣管理科學學會監事、臺灣自創品牌協會理事長。1995年,獲《世界經理人文摘》全球15位最創時勢的企業家稱號。1996年,被《商業周刊》選為全球25位最佳企業總裁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綠色臺商。
②胡定華,男,1967年畢業于臺灣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現任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該公司2001年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科技產業100大企業”之一。
編輯 吳婷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