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蘭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聽、說、讀、寫訓練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認知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集中體現,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學生作文教學,由于受到社會認知、素材積累、語言表達等諸方面因素影響,因而要靈活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在小學生作文教學中,采用“接力日記”的形式,倡導寫作自己熟悉真實的生活。利用做記錄積累寫作素材等方式,創設寬松的寫作環境,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將習作變成學生快樂學習的一種需求。
關鍵詞:小學生 作文教學 接力日記 素材積累 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210-01
作文教學是語文聽、說、讀、寫訓練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認知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集中體現,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其實就是說話,說出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把這些內容流暢地寫出來。小學生作文教學,由于受到社會認知、素材積累、語言表達等諸方面因素影響,因而要靈活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為此,本人從多年作文教學實踐出發,對小學生作文教學方法作簡要探析。
1 解除學生心理畏懼,引導寫出真情實感
無話可說是許多學生寫作文時的最大苦惱,怎樣才能解除他們的苦惱?對小學生來說最主要的就是寫事實,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小學生看事物往往是走馬觀花,甚至是走馬不觀花。針對這種現狀,在指導學生寫作文時,強調要寫自己熟悉真實的生活。
有一次,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課間十分鐘的人和事。在作文課上交流時,有的同學說:“下課時光顧著玩,忘了上廁所,聽到預備鈴一響,就著急沖進廁所,結果與向廁所外面跑的同學撞了個滿懷,顧不上說聲‘對不起,還一個勁地往廁所里面擠。等方便后,一邊系褲子一邊氣喘吁吁跑到教室門口時,同學們看著這樣的狼狽樣子而哄堂大笑。”于是引導同學把自己熟悉的、親身經歷說出來,就是很好的作文。這樣以來,同學們覺得寫作就變得非常簡單了,采取這種方法,很好地消除了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感,使之對作文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很好地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讓作文內容言之有物,從而讓教學寫作變得更加有趣。
2 采取接力日記形式,培養自主寫作能力
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兒童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個學生能自主獨立的學習提供自由發展、想象的空間。為此,在作文教學中,可采用“接力日記”的寫作形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寫作的能力。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去自主選定學習伙伴,自由組合,成立一個“接力日記”小組。然后,自主選擇習作內容,自我確立表達方式,實現寫作內在動機由“要我寫”到“我要寫”的轉變。在自我練筆,評賞他人習作的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真實情感投入。當某位學生不想寫“接力日記”時,就該組成員共同出主意,伸出援助之手,為之解決問題。這樣,變個體習作為合作習作,有助于彌補教師難以面對有差異學生的缺陷。“接力日記”一天一查,實施激勵性評價,為學生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施展自我才華的舞臺,從而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3 善于借助多媒體,激活小學生寫作思維
小學生在寫作時會出現“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的現象。要克服這一難題,既要教會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又要讓學生擁有豐富的感性思維。采用多媒體教學,那些活生生的畫面和聲音,可以幫助小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思維,改變過去呆板、單一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變得輕松、愉快,有助于優化作文教學。
筆者在教學“寫一種小動物”的習作 時,要求學生抓住其特點,跟蹤動物活動過程進行觀察。利用多媒體,演示了小貓等一些小動物的外形及動作特點,一邊演示,一邊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并讓他們把觀察到的內容有條理地說出來。再接著播放了一段關于貓捉老鼠的錄像,用多媒體出示相關動詞,引導學生選用動詞,將貓捉老鼠相關細節描述出來,增強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學生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習作環境,產生習作思維,從而消除了對習作的緊張感,產生習作欲望,習作內容豐富,從而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4 打破常規思維模式,激發學生寫作靈感
以往習作,都是教師根據單元習作要求先指導,后動筆,導致學生習作大同小異,千篇一律。小學生習作教學中,應打破常 規,不斷激發習作靈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一吐為快。
比如:在一次活動課剛進行不到十分鐘,突然,同學們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校服終于來了。”領來新校服,教室頓時成了“試衣間”,他們個個迫不及待地穿上自己的新校服,你幫我看看,我幫你看看。在作文教學中,筆者立即抓住機會,讓學生盡情地談談穿上新校服的心情和感受,他們個個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看到孩子們激動興奮之情溢于言表,筆者當堂讓學生寫出了《我穿上了新校服》,學生們個個文思如泉,不到二十分鐘,一篇篇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便應運而生了。
5 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使之成為寫作源泉
大自然五彩繽紛,對于充滿好奇的孩子來說,到處都是新鮮好玩的事物,在他們眼里就像一幅幅無窮的畫卷,需要耐心地去觀察、去品味。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筆者讓學生每人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不管走到哪兒,只要發現有意義的,或者有趣的,都要及時記下來。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或者一件事、一個場景都行。這樣堅持下來,學生便積累了很多的寫作素材。比如:一個學生把爸爸媽媽吵架時所說的話,倆人的表情,以及當時的動作都作了記錄。習作課上輕松寫出《爸媽的一次爭吵》。文中寫到:爸爸狠狠地瞪著雙眼,媽媽氣得在屋里大叫。此外,還寫到媽媽想摔花瓶時的一幕: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然后快跑到沙發前抓起抱枕,朝爸爸頭上砸去……學生通過細心觀察生活,從而讓作文寫作有了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為學生創設寬松的寫作環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學 生,讓他們盡情地暢所欲言,去表達他們真實的生活和情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風采,以達到提高作文寫作水平之目的。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是一個長期而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鍥而不舍地不懈努力。為此,要力求做到實在、具體、深刻、多樣;要充分準備、充分對話,激發學生習作的熱情;要大膽創新,設計新穎、使用靈活而科學的教學方法,將習作變成學生快樂學習的一種需求,從而使他們在樂思善寫中成長。
參考文獻
[1] 上官培杰.我手寫我心—— 小學生作文個性化教學淺探[J].作文教學研究,2009(5):73-74.
[2] 高玉華.摘記積累,為寫作架橋鋪路[J].作文教學研究,2009(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