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春 馬子龍 林松 李朝緒 閻偉 覃偉權 劉麗
摘 要 在油棕傳粉象甲人工飼養過程中,原有的成蟲飼養裝置存在2點突出問題。改進成蟲飼養裝置并比較改進后的飼養效果,發現改進后的油棕傳粉象甲成蟲飼養裝置的人工飼養效率顯明提高,為油棕傳粉象甲規模飼養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 油棕傳粉象甲 ;飼養裝置 ;改進
分類號 S763.3
油棕傳粉象甲(Elaeidobius kamerunicus)原產地為西非大陸,是一種高效、安全的油棕授粉昆蟲,世界油棕種植國都會利用該蟲對油棕進行授粉,以提高油棕產量[1-3]。由于油棕傳粉象甲提高了授粉成功率,從而也提高了油棕座果率(平均從51%提高到71%)、果實發育成果串比率(平均從57.7%提高到64.7%)、果串重量(從14.6 kg/串提高到18.7 kg/串)、果串含油率(23.3%提高到25.4%)、果粒占果串的比重(4.6%提高到6.6%)等。此外通過油棕傳粉象甲授粉代替人工授粉,每年也節約不少人工成本[4-7]。野外調查發現,油棕傳粉象甲在海南、云南已有零星分布,且能在海南北部、云南西雙版納越冬及繁衍后代,沒有危害周邊的作物。目前對油棕傳粉象甲的認識和研究甚少,其授粉潛能還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因此需要對油棕傳粉象甲生物學習性、種群繁衍規律等進行深入了解,研究其人工繁殖技術,解決其人工飼料配方和種群規模飼養方法兩個關鍵問題,確保蟲源產量能滿足科研試驗和田間授粉應用的需要。
原有的油棕傳粉象甲成蟲飼養裝置(專利號: ZL201320655968.9),采用飼喂器直接投喂飼料,在不影響成蟲生長的情況下,既能減少飼養過程中的人工成本,又能延長其壽命和提高其產卵量,但在長期飼養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報道出突問題、改進方案、改進效果,為油棕傳粉象甲規模飼養提供技術支撐。
1 原有的成蟲飼養裝置
1.1 原有的成蟲飼養裝置結構
在圖1所示結構中,原有的成蟲飼養裝置包括飼養瓶本體(1)、瓶蓋(2),飼養瓶本體設計為圓柱形帶底瓶體,瓶蓋上設有圓形紗網通風透氣口(3),紗網目數在60~80目,即可通風透氣,又可防成蟲外逃,在瓶蓋上還設有圓形固定孔,飼喂器穿插固定在固定孔上;所述飼喂器由圓管狀飼喂管(5)、設置在飼喂管上端面的管蓋(4)和插裝于飼喂管下端面開口的紗布團(6)組成,其中飼喂管(5)固定在固定孔上,飼喂管(5)的外直徑與固定孔的直徑相等,飼喂管(5)及其管蓋(4)為塑料制成,紗布團(6)由紗布折疊而成,并用書訂固定后插裝于飼喂管下端面開口。
1.2 原有的成蟲飼養裝置使用方法
使用時先將瓶蓋(2)打開,將飼喂器的飼喂管(5)穿插于固定孔上,再把紗布團(6)往飼喂管(5)的底部向上插裝固定。每個飼養瓶放1~4根油棕雄花小花序,再接上100~300頭成蟲,蓋上瓶蓋2,再往飼喂管(5)中注入2 mL 10%蜂蜜水,蓋上管蓋(4)。2天換1次油棕雄花小花序讓其充分產卵,每天按時增加2 mL 10%蜂蜜水,4 d后更換1次紗布團(6)。
1.3 飼養過程出現的問題
在長期飼養過程中,發現了2點問題:一是油棕傳粉象甲成蟲補充營養液(10%蜂蜜水、10%蔗糖水等)能有效延長其壽命和提高其產卵量,但給成蟲補充營養液時,容易造成液體外流,污染飼養環境,同時成蟲喜鉆入吸附營養液的紗布中,常被營養液溺死,影響飼養效率;二是飼養瓶底部光滑,脫落在瓶底的背部朝下的成蟲不易翻身,最終消耗體力或饑餓而死,影響飼養效率。
2 改進方案
2.1 更換飼喂器
將原有的成蟲飼喂器改為管式飼喂器(專利號: ZL201420098664.1),該管式飼喂器的結構如下。
在圖2所示的結構中,該管式飼喂器包括管殼(7),所述管殼為管狀,管口下端的前后面開設有多對對稱的棱形口(9),分別在每對稱棱形口側面上方開設大小一致對稱的棱形口(9)。在制作過程中可以選取吸管(管徑約10 mm,管長約130 mm)為材質,用剪刀剪制而成。
在圖2所示的結構中,管式飼喂器包括布芯(8),所述布芯(8)是用紗布材質折疊成圓柱形,在布芯表層包裹一層濾網(10),并將表層包裹濾網的布芯放入管殼內,用紗布材質折疊成布芯的口徑大小由管殼口徑來確定,讓包裹濾網的布芯能穩合地放入管殼內,不易搖動、不易脫落。布芯頂部在管殼口的下端,即形成凹槽,便于營養液滴注。
在圖2所示的結構中,所述濾網(10)是以紗網為材料剪制而成,為了防止油棕傳粉象甲成蟲鉆入布芯,又能讓成蟲透過濾網能吸吮到布芯上的營養液,所選紗網材料的目數范圍在40~60目。
2.2 瓶底添加海棉層
在飼養瓶本體(1)底部加一層海棉,厚度5~10 mm為宜,海棉層為圓形,直徑與飼養瓶體(1)底部的直徑相等。底部加海棉層不僅避免成蟲脫落摔傷,而且脫落在瓶底部的背部朝下的成蟲易翻身。
3 改進后的成蟲飼養裝置及使用效果
改進后的成蟲飼養裝置(圖3)包括飼養瓶本體、瓶蓋,所述瓶蓋上設有紗網通風透氣口,即可通風透氣,又可防成蟲外逃,在瓶蓋上還設有固定孔,管式飼喂器穿插固定孔,底部與海棉層接觸,管式飼喂器頂部在瓶蓋上方。
使用時將管式飼喂器串過孔洞放入飼養瓶內,再往飼喂器上端口注入營養液,一次注入2 mL營養液,每2 d注入營養液,5 d更換1次飼喂器,管式飼喂器的管殼和濾網可回收再利用(圖4)。
改進后的成蟲飼養裝置飼養效果明顯提高,主要表現成蟲飼養壽命明顯延長(圖5)。左瓶為原有的成蟲飼養裝置,飼養7 d后成蟲的存活率僅為5%,飼養10 d后成蟲的存活率為0%;右瓶為改進后的成蟲飼養裝置,飼養7 d后成蟲的存活率為87%,飼養10 d后成蟲的存活率為79%。
參考文獻
[1] 曹建華,林立夫,張以山,等. 油棕授粉昆蟲——象鼻蟲[J]. 中國熱帶農業, 2010(3): 47-50.
[2] 航 風. 馬來西亞的熱帶經濟作物·油棕. 農業現代化研究[J]. 1984(5): 55-59.
[3] Syed R A, Law I H, Corley R H V. Insect pollination of oil palm: introduction, establishment and pollinating efficiency of Elaeidobius kamerunicus in Malaysia. Planter. 1982,58(681): 547-561.
[4] Hussein M Y, Lajis N H, Kinson A, et al. Laboratory and field evaluation on the attractancy of Elaeidobius kamerunicus Faust to 4-allylanisole. Porim Bulletin, 1989,18: 20-26.
[5] Taniputra B, Muluk C. The influence of Elaeidobius kamerunicus on the yield pattern of Elaeis guineensis at Bukit Sentang Estate, North Sumatra, Indonesia. Planter 1989, 653(764): 493-499.
[6] Caudwell R W.Insect pollination of oil palm-time to evaluate the long-tern viability and sustainlbility of Elaeidobius kamerunicus, The Planter, Kuala Lumpur,2001,77(901): 181-190.
[7] Ponnamma K N. Diurmal variation in the population of Elaeidobius kamernicus on the anthesesing male inflorescences of oil palm. The Planter, Kuala Lumpur, 1999, 75(881): 40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