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要:在中國遲遲未能破冰的存款保險制度已醞釀二十年之久,而如今,存款保險再提速,其制度在我國呼之欲出。本文從存款保險制度的發展狀況、現實意義、不利影響等多個方面對其在我國的可行性進行全面分析,對存款保險制度的設計提出了結論性建議。
關鍵詞:存款保險制度;銀行;可行性
一、存款保險制度的基本概念及發展狀況
存款保險,顧名思義,是為儲戶的存款提供的一種支付保障,銀行繳納一定額度的保費,為特定范圍存款賬戶購買保險。一旦銀行面臨破產倒閉,將由存款保險機構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這樣能迅速、有效地處置問題銀行,降低處置成本。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業審慎監管以及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制度共同構成一國的金融安全網。
真正意義上的存款保險制度始于20 世紀30 年代的美國,1933 年美國的金融體系在經濟大蕭條中遭受重創,9755 家銀行倒閉,存款人損失約14 億美元,為了控制危機的蔓延,維護金融穩定,保護存款人的利益,政府出臺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根據該法案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由此開創了現代存款保險制度的新紀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全國性存款保險制度。該制度使美國銀行體系的存款安全得到了極大保障,銀行因擠兌破產的概率明顯下降。美國存款保險制度的成功,促使更多的國家建立這一制度。國際存款保險機構協會的統計顯示,目前已有111個國家(地區)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而金融穩定理事會的24個成員國(地區)中,絕大多數都已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缺席者是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中國。
目前中國已建立保險、證券投資保證基金,而商業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尚屬空白。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而是以政府為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近年來,我國全國性或地區性股份制中小商業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大量興起。其中一些商業銀行盲目擴張,由于風險防控措施缺失,資金運用不善,導致資金無法回籠,最終瀕臨倒閉。為科學應對此類風險,維護金融秩序穩定及信用狀況良好,建立專門存款保險機構與其他監管機構(銀監會、保監會)信息共享,整合提升監管職能,通過立法建立相對獨立的存款保險制度及行使其職能的機構已勢在必行。統計數據表明,我國中小商行的資產總額占全部商行資產總額比例呈逐年穩步增長態勢。2010年中小商業銀行的資產總額共計1869萬億元,占比2319%;截至2013年6月末,中資中小商行總資產余額已達3225萬億元,占商業銀行總資本的2911%。
在今年2月份中國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中國的銀行業有體制優勢,無論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都不能倒閉“未來我們要讓市場說話、讓資本說話。如果商業銀行最后資不抵債,就會要你退出”此語一出,更是引發軒然大波,業內人士普遍預期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很有可能在2014年內推出,甚至今年上半年就有望面世。而在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前曾明確:將“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制”納入2014年的重點工作。業內人士稱,存款保險條例起草已經完畢,將擇機出臺。同時,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3月10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也提到,存款保險制度有望在今年推出。種種跡象均表明,存款保險制度在我國呼之欲出。
二、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儲戶的儲蓄,銀行再將資金進行向外借貸,個人或公司,從而收取其中的息差。而銀行的最大問題就在于儲戶的存款期限往往短于外貸的期限,這樣會導致各種風險,如利率風險,信用風險,違約風險等。比如說,利率上升,會導致相應的當前資產與負債的價值縮水,由于資產的期限(借貸)大于負債(存款),那么資產的縮水就會大于負債。再比如,銀行向外進行不同組合的借貸以達到分攤風險,但是遇到經濟大蕭條,許多外債不能全額還清或全部變成壞賬時,那么銀行最大面臨的問題就是可流動資產也就是現金的減少,那么這將會導致,當儲戶行使權力的時候沒錢可取。在銀行不能兌現的情況下,只有先取錢的人才能保障自己的權益,后來者會面臨無錢可取的處境。所以及對也就產生了。連鎖反應會導致其他的銀行也受牽連。那么建立存款儲備金將大大降低了儲戶的擔憂,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銀行的風險。
在我國,幾乎任何一個銀行一經批準成立,就被國家信用所擔保,只是這種存款保險是隱性的國家信用,隱性擔保下的中國銀行業被動接受利率管制,銀行手腳被束縛住,也就沒辦法進行業務創新、風險自負。事實上在國家隱性擔保銀行業、銀行業利率管制的情況下,全社會利率趨于市場化的同時,大家越來越樂意傍上銀行這個大款,透支國家的信用。最終損害的卻是全社會的利益。并且,隨著支付寶的余額寶、微信的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推出,存款流出銀行的速度越來越快,但銀行所承擔的風險不僅沒減少,而且越來越大、越來越脫離銀行的控制。這時,任何一丁點的小風險,都可能引發市場的崩潰。
因此,通過顯性的存款保險制度,將存款的風險顯性化,剝離附在銀行身上的國家信用可以一舉消除國家保障存款人安全的負擔??梢哉f,有了存款保險,銀行才能算是真正的獨立、在存款保險之下,銀行也可以自由決定存貸款利率,優勝劣汰,單個銀行的破產倒閉不會影響其它銀行的經營。
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在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具有以下幾點現實意義:
(1)維護我國銀行業的公信力,保障公眾的存款權益。設立存款儲備金,按存款的一定比例,設立儲備金,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我國銀行借貸的風險,減少儲戶的損失。
(2)利率市場化進程將推動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作為我國金融業深化改革的一個方向,是提升金融市場效率的必然舉措。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必然要求商業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為其護航。
(3)變革公眾對銀行存款的傳統意識,發揮市場配置資金基礎性作用。
(4)維護金融體系和社會穩定。在金融高度一體化的情況下,金融機構風險極易傳播和蔓延。目前我國房市、股市的低迷,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等都可能引發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反彈。經濟高速增長期間金融機構被掩蓋的問題有可能集體暴露。這就需要建立制度對相關風險加以約束。
三、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不利影響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也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它也有可能對我國的銀行業產生負面影響。
首先,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可能會增強銀行的風險偏好。我國一直實行的是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因此將這種隱性擔保顯性化可能誘使銀行經營管理人員更傾向于從事和擴張風險較高、利潤較大的業務。如以較高利率吸收存款,從事風險較大的貸款,從而不適當地增大銀行承受的風險。因此,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可能會降低銀行自身的風險意識和審慎經營意愿。
其次,存款保險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由于存款保險制度對儲戶利益提供保護,因此可能誘使儲戶更多地關心利率高低,而更少考慮銀行的經營業績和健全性等安全因素,更少關注銀行的業務和經營活動是否穩健和合規。這種儲戶對利息收入的過度重視會導致貨幣資金過度流入風險銀行,增加整個銀行體系的風險。
再次,存款保險制度還可能會引起監管松弛。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有可能導致存款保險機構、銀監會、人民銀行共同參與的多頭監管,而這三者很難形成監管合力。因此,雖然增加了存款保險機構的日常監管,但對銀行的監管力度也存在不變緊反變松的可能。
最后,存款保險制度對于金融市場上的其他投資渠道和機構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競爭。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渠道和投資產品的選擇時,可能會因為存款保險制度增加了存款的安全性而更多地選擇儲蓄。特別是在保本型理財產品、貨幣市場基金、返還本金的保險等保守型投資產品與儲蓄的選擇時會表現得尤為明顯,從而扭曲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與銀行業之間的公平競爭。
四、結論
根據前文針對存款保險制度在我國可行性的相關分析,可以得出:推出存款保險制度,能夠推進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為經濟增長轉型構建完善的金融安全網。但是在設計存款保險制度時,應借鑒國際成功的經驗,謹慎對待該制度對我國將產生的不利影響,考慮我國的具體國情,力求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制度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聶日明 存款保險制度呼之欲出[J]商周刊,2014(4):59
[2] 王海巍 商業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重慶與世界(世界版),2014(2):4-5
[3] 郭永平 美國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時代金融,2014(3):24-25
[4] 喬依德 存款保險制度熱的冷思考[C]南方周末,201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