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李慧貞+郭文強

[摘 要] 針對職教師資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引入發明創造理論TRIZ,尋求職教師資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創新性突破。在分析職教師資人才培養背景與目標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教學實踐環節存在的顯著的沖突問題,利用TRIZ沖突矩陣獲取問題的創新求解方法。分析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策略,為解決目前職教師資人才培養面臨的具體問題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
[關鍵詞] 職教師資;教學方法;TRIZ;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4-0012-04
0 引言
推進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國家戰略能力是“十二五”時期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思路和舉措。大量優秀職業技術人才是提升產業競爭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本要素。職教師資是優秀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培養高質量、專業化的職教師資隊伍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急需突破的瓶頸[1]。
職教師資專業擔負高質量、專業化的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在培養職教師資方面發揮著骨干和示范作用,同時也在職教師資人才培養方面開展積極的研究和探索[2],一批創新人才培養的教改項目不斷立項,調整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努力使其最大限度的適應職業教育學校對職教師資的需求。在職教師資人才培養宏觀層面研究的基礎上,微觀層面如何施教才能達到職教師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方面的深度改革也逐步受到重視。但是當前不少研究成果呈現出人云亦云、創新度不夠,或理念有余、可操作性不足的尷尬局面。鑒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極端重要的地位,探索具有較高創新性及現實可操作性的、適用于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的新型教學方法就成為目前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1 職教師資專業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職教師資專業培養“既具有扎實系統的理論知識,又有一定的專業實踐經驗和較強動手能力;既能講授專業理論課,又能指導專業技能訓練”的專門性人才,也就是常說的“學術性、師范性和職業性”。學術性強調學科知識的學習,是人才培養專業化的基礎,集中體現了職教師資專業的高等教育基本屬性;師范性則是培養教師必不可缺的環節,重視教育類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是師資專業的根本任務;職業性則突出反映人才培養的特殊屬性,需要緊密聯系生產企業,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
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職教師資專業人才培養賦予的內涵更多、人才培養難度更大。目前的職教師資專業人才培養常常在學術性、師范性、職業性之間搖擺不定,導致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其中典型問題包括以下方面。
學術性與職業性之間的矛盾。職教師資專業最初的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相同學科的做法,這樣培養出來的專業學科人才理論基礎扎實,但動手能力差,無法滿足職業學校師資的職業性要求。因此,一些職教師資專業轉而強調職業技術、技能教育,增加實踐教學比例,要求學生考取職業技術資格證,這又使理論教學被壓縮,導致學生的專業基礎薄弱,影響學生的發展后勁。
學術性與師范性之間的矛盾。職教師資專業具有典型的技術專業與師范專業的雙重學科基礎。由于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必須具備任教學科和教育學科的雙重基礎,所以在教師教育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實際執行過程中,學術性教學內容往往和師范性教學內容界限分割鮮明,兩個看似互不相關的教學內容分別都占用了較多的教學時間,而受制于總學時的約束,不得不在這兩個方面都進行內容的裁剪,往往使其出現體系不夠完整或者掌握深度不夠的局面,而對于日后專業領域的靈活教育教學方法運用,缺乏必要的認識。
這些顯而易見的矛盾是制約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的瓶頸因素,而目前不少改革措施都采用了折中、妥協的方式來解決矛盾。其后果往往是學術性、師范性和職業性三者難以實現均衡發展、協調發展、融合發展,造成培養的人才不能勝任職業教師的尷尬局面。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在實踐中引入國際著名發明創造理論TRIZ,探索矛盾的徹底解決辦法,以期為實現職教師資專業的特色發展提供借鑒。
2 TRIZ理論及其沖突解決模式
TRIZ理論是前蘇聯阿奇舒勒通過對世界近250萬件高水平發明專利的分析研究,歸納總結出來的揭示工程技術系統進化內在規律、提供科學的創新方法和工具的理論。TRIZ理論從技術哲學的角度指出,類似的問題與解在不同的工業及科學領域交替出現,創新所依據的科學原理往往屬于其他領域。和傳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相比,TRIZ理論能夠更加快速、準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創新之道,因此它也被稱為解決問題方法論[3,4]。
TRIZ解決問題方式為:先將實際問題轉化為TRIZ問題,并用TRIZ的原理和工具去尋求問題的TRIZ通解,再利用TRIZ通解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如圖1所示。
TRIZ否定了一項發明創造或創新的完成要經歷漫長的探索和千百次失敗的成見,他們發現技術系統的開發創新是有規律可循的:在以往不同領域的發明中所用到的規則(原理)并不多,不同時代的發明、不同領域的發明是這些規則(原理)被反復采用的結果。每條規則(原理)并不限定于某一領域,并由此建立了一套體系化的、實用的、人人都可以掌握并使用的解決發明問題的方法。
3 基于TRIZ的職教師資教學方法創新
如前所述,職教師資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兩個顯著的矛盾——學術性和職業性之間的矛盾;學術性和師范性之間的矛盾。剖析這兩個矛盾產生的根源,可以發現,是由于職教師資專業較高的培養目標與目前生源、學制、培養模式等之間的內在矛盾造成的“三性”無法均衡發展、協調發展、融合發展的表象矛盾。學術性期望掌握的專業知識能夠滿足體系化目標要求,師范性要求掌握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職業性則需要掌握足夠的實踐技能,這些目標針對以三校生為主的職教師資專業學生,在現有4年制的本科學制下,按照常規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獲取有效的解決方案的。辦學單位只好有選擇的側重其中一個或者兩個方面,實踐中以側重職業技能訓練為多。而從學術性要求來看,這一點完全改變了職教師資專業的高等學科教育的基本屬性,由此也產生了學術性、師范性、職業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有關職教師資定位之爭。
現在,借助于TRIZ沖突矩陣,嘗試這些矛盾的破解之策。首先將實際矛盾轉化為TRIZ工程參數之間的矛盾。職教師資人才培養中,期望學生掌握的知識、能力實際上是比較多的,超出了一般本科生掌握的信息量,但如果增加時間,這些知識和能力是可以全部掌握的,但是又受制于本科4年學制的約束,因此,可以將現在職教師資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矛盾轉化為TRIZ參數“信息的數量”與“時間的浪費”之間的矛盾。
期望改善“信息的數量”,使學生掌握更多更深刻的知識和能力,避免惡化的是“時間的浪費”,即不能因為改善參數“信息的數量”而引發“時間的浪費”。TRIZ是徹底解決問題,而不是折中和妥協,即掌握最大限度的“信息的數量”,同時沒有因此造成“時間的浪費”。這恰恰是職教師資人才培養最為期望的知識能力與時間的雙贏結果。
查詢TRIZ沖突矩陣,對于這一對矛盾各個學科廣泛應用的發明原理有2(抽出原理)、7(嵌套原理)、3(局部特性原理)、19(周期性動作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28(替換機械系統原理)、17(多維化原理)。這些原理經常被用來解決“信息的數量”與“時間的浪費”之間的矛盾,而且已經在不同領域得到有效性的證明[5]。限于篇幅,本文僅對其中部分發明原理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說明,拋磚引玉。
發明原理2——抽取原理是指從整體中分離出有用的(或有害的)部分(或屬性)。由于每個物體都是一個矛盾體,同時存在著正面和負面、必要和不必要的因素,可以通過抽取的方法使系統增值。抽取原理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物體的負面的部分或特征抽取出來;二是從物體中抽取必要的部分或特性。據此可以產生職教師資教學創新的想法,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通過抽取傳統專業教學中的知識點,分隔成基本知識點,構建知識點數據庫,提取出職教師資專業必備的核心知識點,去除重復的知識點,節約寶貴的教學時間資源。
發明原理7——嵌套原理通過考慮不同方向(水平、垂直、旋轉或包容)的嵌套,來增加系統的功能和價值。將不同功能的多個對象嵌套在同一個對象內,可以使得該對象產生獨特的功能。由此可以產生職教師資專業人才培養所期望的三性融合的人才培養思路:將理論、實踐與專業教學方法一體化;開發、建立不同于傳統學科教育、不同于純粹的職業教育的具有職教師資專業顯著特色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課程;構建一體化教室,打通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壁壘,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開展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論知識;培養雙師型教師,采用多種專業課程教學方法進行理論實踐的一體化教學,學生邊實踐邊掌握理論邊體會專業教學方法,一次時間付出,三重收獲回報,理論、實踐與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實現相互嵌套、有機融合,有望從根本上解決職教師資目前三性融合上存在的矛盾。
發明原理3——局部特性原理是將物體的均一構成或外部環境及作用改為不均一;讓物體的不同部分各具不同功能(使組成物體的不同部分完成不同的有益的功能);讓物體的各部分處于各自動作的最佳狀態。應用該原理時,一種特征對每一個特定的位置或者時刻而言,被構造為不均勻的或者最優的,所以稱為最優資源管理更為合適。通過改變不同特征在不同地方、不同時刻的相互作用,可以獲得最優的功能。由此而產生的職教師資專業教學創新思路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教學過程劃分為若干不同階段,一個階段側重理論知識,以建立牢固學科基礎為主要目標;一個階段側重一體化教學,理論、實踐和專業教學能力相互參透;一個階段側重實踐訓練,綜合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專業領域實際問題,熟練掌握專業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踐。局部特性原理還可以用于專業知識教學體系的重構。由于職教師資專業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多、時間有限、生源素質不高,全面系統掌握學科知識難度極大。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則可以根據專業所在區域、服務對象的經濟、技術、產業特點,采用搭建框架、重點掌握的方式重構課程乃至專業內容,這個也是職教師資專業特色發展的依據。
發明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是強調逆向思維。假如某事物以某特定方式構成或作用,嘗試通過相反的方式構成或執行操作,以避免伴隨的問題。具體體現為3個方面,一是用相反的動作替代要求指定的動作;二是讓物體可動部分不動,不動部分可動;三是將物體上下或內外顛倒(或過程)。據此可以產生想法,提出相應的教學解決方案如下:根據學科知識體系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問題若干(題型可豐富些,包括填空、選擇、簡答、繪圖等等),變相對固定死板的知識點為鮮活的問題呈現出來,并讓學生先來思考并試圖解決這些問題,帶著問題學習,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標。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轉換傳統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主改為一定程度上學生主導、教師點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發明原理28——替換機械系統原理使用時首先考慮用物理場代替某機械相互作用、裝置、機構或者系統。某一個系統已被替代,當不能提供有用功能時,則此原理可以提供多種可能性來進行附加改變。若替代的機械系統不存在,考慮是否可以通過某種生物(人、昆蟲、動植物)的感覺來實現替代:視覺-光學,聽覺-聲音,嗅覺-氣味;在替代時運用某一或者某些物質相互作用的熱場、化學場、電場、磁場、電磁場或者它們的任意組合;另外需要考慮從恒定場轉變為可變場或者可動場,從非結構化場轉換為結構化場。并且考慮使用場來合并具有活性的物質——氣體、液體、固體。由此產生的思路包括:現有書本教學資源不能實現教學目標時,考慮利用多媒體手段豐富教學元素,將教學知識點轉換為精美的圖片、直觀的動畫、詳盡的視頻等展現形式,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提供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實現遠程網絡化學習,保證課堂教學之外學生還可以根據需要繼續學習;提供電子郵件、QQ、微博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輔導,答疑解惑,改變原有的教學答疑的模式,提供全面、周到、貼近的教學服務,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當然還可以將常規的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改為問題引導的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學習模式,為職教師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教學保證。
上述發明原理除了單獨使用,還可以組合運用,產生更多的教學方式創意。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4 結束語
職教師資專業相比于普通高校對應的學科專業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人才培養中面臨的問題比較多,尤其是怎樣才能實現學科性、師范性、職業性的有機融合,培養優秀職教師資方面,目前尚無普遍認可的人才培養標準和規范的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將發明創造理論TRIZ引入職教師資專業的辦學過程中固有矛盾的解決中,提出了利用TRIZ發明原理消除矛盾,實現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創新的一點思路。期望拋磚引玉,出現更多研究成果,使得職教師資專業的人才培養能夠快速、健康發展,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賈俊剛.重點大學職教師資培養特色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2]謝莉花.綜合型大學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3):77-82.
[3]顏惠庚,曹叔亮.TRIZ理論: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J].職教探索與研究,2009,3(4):40- 42.
[4]檀潤華.創新設計——TRIZ:發明問題解決理論[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5]Dana G M,Faith H,Tabor D M.40 inventive principles with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EB/OL].(2004-04-01)[2014-03-30]http://www.triz-journal.com/archives/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