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哨紅
地方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它“面向本土、來自本土、服務本土”,充分反映地方特色。我們要從豐富的地方資源中挖掘具有教育價值的東西,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這一平臺,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親近自然、了解社會的需求,充分利用具體、可感的鄉土資源,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地方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材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鑒的“生活范例”。在研究活動中,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對鄉土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引導學生從“教材”走向“生活”,實現教材與生活的相互融合。
一、開發:把目光投入到鄉土資源中
地方課程資源是寶貴、豐富的資源,是因為它真實、易取,有價值、可信度高、生命力強。就我們我們廣袤的農村而言,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優勢,有著地方特色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去開發,為學生構建開放、輕松、活躍的學習環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獲取知識技能的渠道,為學生搭建將教材結合運用于社會實踐活動的平臺。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走向社會、了解社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潛移默化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關注社會經濟,在地方發展中開發課程資源。我們洲泉鎮是桐鄉市經濟發展較快的鄉鎮之一。我鎮建設發展迅速,面貌日新月異。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我們開設“日新月異話洲泉”的調查實踐活動主題,要求教師和學生圍繞具有地方主要特色的農業、工業等,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過程,提升學生關注家鄉,熱愛家鄉的樸素感情。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桐昆化纖有限公司。學生們走進車間,看到規模盛大的廠況和高科技的全機械化操作的勞動場面,領略了“全國化纖名鎮——洲泉”的魅力。我們洲泉又是蠶桑絲綿被服的重要生產基地。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洲泉銀桑被服有限公司,孩子們摸一摸白花花的繭子,聞一聞有“纖維皇后”美譽的絲綿,看一看拉被絮的場面,聽一聽企業負責人的介紹,體會到“誠信與品質”是企業的生命,感受我們洲泉經濟的飛速發展。
2.關注學生發展,在社會實踐中開發地方課程資源。學生是發展的個體,學習的動力需要一定的激情。我們大膽地拓寬教學渠道,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設計豐富多彩、別開生面的“我能行”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家鄉,以調查報告、演講賽等形式,獲取對家鄉全方位、立體的、多角度的認識,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下,感受研究性學習的魅力,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淀豐厚的人文素養。
3.課前實踐體驗鄉土資源。為了在課堂上運用鄉土資源幫助學生理解了教材內容,我們課前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實踐探索,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直接經驗。我們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親自訪問、觀察,了解當地風物人情、物產、一些地名的由來與傳說。
壩橋養鴨合作社是我們洲泉的特色產業。在教學《名特食品美名揚》時,課前我帶領學生去洲泉壩橋養鴨合作社采訪社長,了解壩橋鴨子的特色。孩子們參觀了洲泉壩橋養鴨合作社,社長曹阿二熱心地給他們介紹了合作社的特色、歷史、各種鴨子的特點。他們一邊聽,一邊認真地記錄著,還向曹社長提了一些問題,“曹伯伯,你們的鴨子分幾類?”“你們的種鴨是從哪里引進的?”……曹社長深入淺出的解說,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合作社的技術員還帶他們參觀了種鴨場。他們趕鴨上岸,試養起了1000多羽“旱鴨子”。“為何要趕鴨上岸?”孩子們心中充滿了疑惑。技術人員告訴他們:“旱鴨養殖由于鴨子活動范圍小,產蛋率和受精率要高出很多,估計每羽鴨子的飼養成本會降低10元左右。”他們看到那么多可愛的鴨子,都興奮地圍著技術人員問這問那。參觀完了種鴨場,孩子們又來到哺坊。正巧趕上一群小鴨子剛從蛋殼里鉆出來,他們興奮得不得了。看著黃絨絨的小鴨子,他們小心翼翼地地捧著小鴨來個親密合影。這次活動,學生了解了洲泉壩橋鴨子的特色,也懂得了“科學養殖,勤勞致富”的道理。這樣,既讓學生真切地了解了我們洲泉的特色食品,又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同時還進一步豐富了教材資源。
二、利用:把地方資源落實到教研過程中
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自身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強化地方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地方課程資源,以全新的姿態走進新課程,實施新課程,把地方課程資源有效落實到教學教研始終。
1.擬定專題,明確研究任務,推出系列地方教材。圍繞開發地方課程資源這一專題,確定了“面上推進,點上深化,立足本土,開發資源,形成特色,服務教學”的目標,設置了三個研究主題,即《洲泉的傳說》、《騰飛的洲泉》、《洲泉如此多嬌》。《洲泉的傳說》主要以地方民間傳說的歷史、地理故事為主要內容;《騰飛的洲泉》主要以洲泉鎮在近些年來社會、經濟、人文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洲泉如此多嬌》主要以圖片、錄象形式再現洲泉的美麗富饒,欣欣向榮。
2.開展活動,加大教研力度,建立協作機制。有句話說得好:“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枯”。為使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研究、利用得扎實有效,我們因校、因人制宜,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以“示范、引領、提高”為前提,在教學活動中,鼓勵功底扎實,創新能力較強的教師先行一步,再把他們的經驗推廣開來,帶動其他教師。同時強調資料積累,階段小結,由感性積累到理性認識,先個人后小組再學校,形成階梯式推進。在建立協作機制上,一方面,組織人員,分組到人,定向開發研究。
3.強化校本培訓,大力開掘有形無形資源,豐富課程資源內容。不斷完善校本培訓制度,強化培訓方式,優化培訓內容,積極開展各種教研、競賽活動,加強三個校區間的交流,搭建交流平臺,整合優化資源,增強開發與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的意識,切實提升素質,最終達成資源的為我所有,為我所用。用好教師資源、校友資源、學生家長資源,實現資源協作開發,資源共同利用。
三、優化:把地方資源活用在校外“課堂”中
立足課堂,轉變觀念,優化課堂教學,尋找突破口,構建地方課程。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師生共同開發教材資源的過程。如何處理運用教材成了很重要的環節,只有用新的教材觀,才能較好開發、利用教材資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重運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把教材資源盤活,培養學生運用能力個性解讀教材,達到資源運用的多重性、實效性。
校內校外都是課堂,課堂內外資源互為延伸,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互為補充,相為印證,提煉升華。校內課程資源包括硬件軟件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包括一切有形、無形的資源,只要意識在,隨處拈來皆資源,精心為用成文章。
在教學五年級《喜看家鄉新變化》時,我課前讓學生去調查一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過年”時的菜譜、穿著、娛樂活動,還發動學生找一找發生在身邊的變化。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走得腿酸,吃點筍干”、“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民間俗話的含義。學生通過采訪調查、上網查詢,觀察等方法,感受到了身邊的交通工具、住房、通訊設備、電腦、電視機等的變化,深刻感知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家鄉變美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又鼓勵學生去我們學校附近的“浙江省魅力新農村”——東田村,參觀活動中心,逛逛農民公園——東興公園,走進青石足佳鞋料市場,通過實地參觀、調查、走訪,看到了身邊新農村可喜的變化,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鄉經濟的騰飛。學生找到這些身邊的鄉土資源,就能更真切更實在地體會帶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總之,農村小學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在我們教師肩上。只要我們處處做有心人,只要我們善于開發與積累,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在大自然中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我們開發的課程資源必將在農村小學這片沃土上開花結果。我們相信,只要有《通用地方課程標準》的指引,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以人為本,充分開發、利用一切資源,一定能打造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校本地方課程,進一步豐富我校教育課程的內容,推動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真正促成教師、學生的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桐鄉市洲泉鎮中心小學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