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東+楊廣輝
[摘 ? ?要] ? ?通過文獻資料法、訪問調查法、邏輯分析法、系統研究法,總結我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研究成果,以體育教育改革為契機,從地方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實踐出發,以人為本,在思想觀念文化層建設、組織制度文化層建設、物質實踐文化層建設三個文化層面,用素質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深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探索創建新型的富有個性的學校體育文化,拓展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路和方法,發揮高校體育文化的功能,切實加強高校體育工作。
[關鍵詞] ? ?高校體育;體育文化;體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 ? ?G642.0 ? ? ? ?[文獻標志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005-4634(2014)06-0086-04
受儒家文化思想支配,中央集權的政治管理體制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至今,在高等教育管理上還能看到這一特性。我國高等教育制度與管理方式都是受這一特定文化影響所產生的[1],高校體育文化也必然受到很深的影響。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體育文化在繼承和發揚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又融合了西方現代體育文化的精華以及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文化樣式,促使一種新型的、復合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文化舉國體制形成,即中國當代體育文化包括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前蘇聯和西方體育文化,其形成和發展受我國特殊的歷史社會影響,這種體育文化模式至今還發揮著作用。
中國文化中重視國家和集體價值,忽視個體價值,使得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中體育的個體價值被忽略,突出“競技教育”、“技術教育”等體育的工具價值;體育目的也出現偏失,忽視了人文關懷,把為國爭光、集體榮譽、提高分數作為體育活動的基本取向。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中這種缺失與失落,沒有以人為本,沒有從人的身心和諧、個性特征與個性需求出發,導致在精神、制度、物質文化建設上的低層次,對體育文化建設的理解和操作簡單化[2]。
我國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現在存在著對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不夠,單純模仿照搬西方國家高校體育文化等問題。高校體育文化發展也沒有做到融匯中西,從而缺乏創新,呈現文化自覺不足、文化軟實力弱,表現為高校體育標識文化匱乏,體育社團文化和體育競技文化層次不高。由于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國家政策和財政支持不足,導致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人力、財力、物力缺乏,也拖累了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3]。
學校體育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高校體育工作應努力為大學生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體育健康服務。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統一部署,強化和完善學校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使“體育生活化”為主要特征的體育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教育之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高校教育質量。
1 ?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1.1 ? ?體育文化與高等體育教育
從文化的角度審視高等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深入探討的課題之一。當代教育界的很多學者都強調了文化層面的重要性。有專家指出:文化既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內部,又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外部,同時它還起著溝通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的橋梁作用。這是對文化與高等教育關系的高度概括。沒有文化維度的研究,就不可能全面的解釋教育。
“體育”兩個字本身就富有深刻的文化含義。“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和諧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睂W校體育是體育文化的反映,傳遞體育文化是其存在的依據。體育既是身體文化的下位概念,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化含義的高校體育,僅能從某個側面反映體育本質、特征和功能,但卻達不到反映整體體育文化功效的層次。單一的健身文化、休閑文化和競技文化都遠遠不能說明體育文化的全部內涵。廣義的高校體育是建立在學校文化基礎之上的,應該是體育文化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1.2 ? ?高校體育文化實施基本路徑
我國體育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已發生根本變化,高校體育應該擺脫傳統體育的功利性價值、方向和目標選擇的依賴,尤其是擺脫對傳統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依賴。學校體育教育要賦予它們以合乎人本、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各方面和局部的改革應該都來自于它。這些都要求把學校體育教育置入屬人的培養、整體人的價值體現,體育要深入到人們生活中,以人為本去培養和評價。
2014年1月6日至10日,《人民日報》體育版連發五篇《關于體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思考》系列報道,將焦點對準“公共體育服務”、“三大球改革”、“民間體育”和“體育發展大局觀”等方面,提出了公共體育服務缺失等問題,并提出“重構而非修補體育改革發展模式”等建議。學校體育是體育的重要組成,應納入到政府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之中。高校體育工作應努力為大學生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體育健康服務。重構高校體育教育發展模式,校園文化生態建設是基礎,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統一部署,進一步強化和完善以“體育生活化”為主要特征的學校體育文化促進工程,使高校體育教育改革逐步向縱深發展。
2 ? ?普通高校體育文化視角分析
2.1 ? ?高校體育文化思想觀念層分析
當前,人們對高校體育文化及其建設的認識存在局限性。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一直以來重視制度、物質等體育文化的形式建設和表層建設,而對體育價值觀、體育意識、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行為風尚等隱性的、深層的體育精神文化的建構重視不足,致使學校體育教育難以觸及人的心理、精神層面,不能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育心”等功能,導致高校體育文化建設難以縱深、高層次發展。
高校體育教育不僅是傳授體育知識、養成體育技能、增強體質的途徑與手段,而且要充分發揮體育意識、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美感、體育價值、體育理念等在內的精神文化作用,挖掘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與感染力,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應把人的發展看作一個整體,凸顯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這個最基本的價值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使學生的體育生活世界與其它科學知識世界統一起來,倡導學生主體對體育知識的構建,創建富有個性的學校體育文化。
2.2 ? ?普通高校體育的文化制度層分析
高校體育組織制度管理的條塊劃分,僅立足于管理的便利,缺乏部門間溝通協調,條條框框束縛很多,缺乏應有彈性和以人為本。高校體育精神文化及其發展的不完善,導致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建設中也出現深層文化挖掘的問題。例如,制度文化建設中,重視高校體育制度文本建設,忽視了這些規章制度所蘊涵的“規范性文化”,從而難以發揮制度文化應有的引導與規范作用。
高校體育教育決不是一個學科的教學活動所能代替的,也不是一個專業職能部門所能實施的,它是多功能的目標教育,是系統的教育工程。體育教育是學校德智體教育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它與一個學科和一個專業不同。所以在對學生的體育教育過程中,必須正確、全面的認識高校體育的特有地位,把服務學生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才能整合各要素,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育人作用。要認清高校體育管理的特殊地位和多元、多層、多序的管理形式,形成高校體育健康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科學管理,多途徑、多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
2.3 ? ?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物質層分析
我國體育的傳統體制對高校體育資源的配置、流動和利用帶來的影響是深刻、全面的。在高校傳統體育管理體制條件下,體育資源的流向與西方國家有著根本的差異。在西方國家高校體育資源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是市場和社會,一是政府公共財政,對高校體育投資是多元化的。
加強高校體育文化設施的建設,政府就要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提供可靠的保障,確保各類體育設施建設,為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學生身體鍛煉、開展體育競賽活動和體育文化的傳播打下堅實的基礎。高校應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努力把社會力量和市場運作經驗引進校園。唯有硬件符合體育教育的需求,才能創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的物質環境。
3 ? ?構建有特色的高校體育文化
3.1 ? ?理清素質教育指導思想,豐富校園體育精神 ? ? ? ? ? 文化
體育精神文化是在長期的學校體育文化發展中積累、培育出來的,包括體育價值、體育意識和情感、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行為等,是高校體育文化的核心和靈魂。高校分管體育的校領導、教務處、體育部、高教所、團委、學生處等部門人員應組成專門班子,對本校體育文化傳統、實際狀況、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討論,制定出符合本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
學校應加大對體育精神文化的宣傳。通過校廣播、校報、網絡、宣傳材料、論壇、講座等各種宣傳手段與方式,宣傳本校的體育精神文化內涵,促進師生對它的認識和了解、支持與關注,激發他們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使學生的體育生活世界與其它科學知識世界統一起來,倡導學生主體對體育知識的構建,創建富有個性的校園體育文化。
3.2 ? ?建設管理文化,完善高校公共體育服務平臺
首先,要健全和完善高校公共體育服務的法律政策體系。缺乏對以校園學生為服務對象的公共體育服務的目標、要求、程序等方面的規定,對于校園體育文化的保護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我國學校體育的政策體系基本已建立,但政策的實施和落實仍然缺乏相應的政策規定,學生開展實質性體育活動內容時,制度性的體系缺失與運行機制不完善,成為高校公共體育服務法律政策實施的瓶頸[4]。
其次,公共體育事務的復雜性和學校體育需求的多樣性,都需要學校公共體育服務有各種相對應的運行和保障機制。除政府支持外,高校在構建網絡式健身、體育休閑、運動競賽平臺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如各種體育協會、體育社團、非贏利性體育俱樂部、校外體育拓展聯盟等體育非贏利性組織,也可適當通過市場行為,形成一定的網絡式結構,以提供公共體育服務,滿足學生娛樂健身需要,推進學校體育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3.3 ? ?尋求學生主體對知識的構建,借用課程改革 ? ? ? ? ? 平臺
體育教學是高校體育教育的基本形式,用體育課的方式,宣傳體育文化,學習體育知識,介紹體育運動的方法,開展體育文化活動。我國高?;具€是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體育活動方式,沒有擺脫統一化和標準化的模式,使學生陷入被知識奴役的境地。高校課外體育競賽和活動大同小異,使得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缺少應有的個性和特色。
確立新型的知識觀和倡導個性化的知識生產方式,應在現代體育教育思想體系指導下,逐步健全和完善健康體育課程體系基本框架,增強育人功能[5]。用現代科學教育教學理論和理念,改革高校體育健康課程現有體系,使之具有彈性化、個性化、多元化的體育健康活動體系,形成體系完備、結構合理、功能優化的學校體育健康課程服務平臺。從健康第一、終身體育、個性化發展的三維角度和體育生活化理念出發,挖掘課程資源,形成優化的課程資源配置,搭建高校合理的體育服務平臺。建成符合國情、較為完善、受益面廣、服務均等、社會和學校相結合,以健身活動、競賽交流、技能培訓、健身咨詢、體質監測評價等為主要服務內容的大學生體育健康課程生活服務平臺。
3.4 ? ?擴大體育宣傳,凸顯高校競賽體育文化影響
高校競技體育是高校樹立品牌的有力措施,也是發展和促進高等學校體育健身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大學生代表國家參加區域性或世界比賽,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表現形式、國家文化力的突出標志。高校開展競技體育活動有助于提升國家體育水平。目前,中國高等學校競技體育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沿襲著我國競技體育在“舉國體制”下的模式,高校競技體育的很多方面還不完善。
美國高校的競技體育發展完善,是美國競技體育的主導力量,“體教結合”非常成功[6]。應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借鑒美國高校體育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健全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管理機構的結構和職能。高校還應加強與所在區域的互動與聯系,開發品牌運動項目,打造特色體育文化。推進綜合型體育俱樂部建設是日本政府為實現“體育振興基本計劃”發展目標的重點實施項目,并贏得了社會及國民的廣泛認可。以大學為基點設置綜合型體育俱樂部可充分發揮大學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服務與造福于社會,其組織運營的成功經驗給我國大學體育改革及大學與社會合作以有益啟示[7]。
政府職能部門應從宏觀上進行監督和指導,以足球項目為龍頭,三大球帶動,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水平運動員培養輸送和競賽體系,使高校競技體育成為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基地和體育宣傳陣地,凸顯體育競技文化的影響,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競技體育發展模式。
4 ? ?結論
高校體育應納入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的領域,要完善高校公共體育服務的法律政策體系。健全功能優化的學校體育課程健康服務平臺,擴大體育宣傳,凸顯高校競賽體育文化影響。高校體育文化從屬于體育文化和高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有多重文化功能,完善高校體育文化平臺建設有助于大學生身體素質和人文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大學生健康生活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袁旦.論時代呼喚人文體育價值觀和工具理性體育價值觀批判(2)——從一本西方體育學著作說起[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2,(1):1-10.
[2]戴健,鄭家鯤.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研究述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1):1-8.
[3]程遠義,楊愛華,張英.文化強國戰略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新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12):47-49.
[4]平杰,郭修金.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平臺的構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1):83-85.
[5]白海波,姚唯眾,汪波.日本國家公共體育服務體系解析及其重要啟示——以大學為基點設置綜合型體育俱樂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8):22-23+31.
[6]馬衛平,嚴秋.學校體育的文化視野——課程設計的人學理念[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8):1108-1109+1112.
[7]馮瑞.中國與美國高等學校競技體育管理機制比較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5):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