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隋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至今已十多年了,有喜有憂,苦樂相伴。令人高興的是,伴隨著課改的進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語文教師,出現了許多有影響的教學風格,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在眾多的教學風格中,盛新鳳老師的“和美”語文,雖然出道較晚,但卻引起了小學語文界的格外關注。
扎根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雨露,“和美”語文應運而生,絕非偶然。浙江湖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湖光山色給這原本秀麗的江南城市平添了恬靜、閑適、淡定的雅趣。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中的盛新鳳,鑄就了她溫婉而又執著的性格。在近二十年的教學、教研實踐中,盛新鳳老師細心揣摩,反復琢磨,博采眾長,厚積薄發。“和美”語文終于破繭而出,并以其清新、恬淡、優雅的教學風格,獲得了小語界的認同和肯定。
如前所述,一種教學風格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現象。風格既是時代的一面鏡子,也是教師心靈的映照,是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人格素養、專業素養、心理素養、審美素養的綜合體現。風格即人,文如其人,課亦如人。
作為我國語文教學改革的歷史見證人之一,我從上世紀60年代初就接觸中、小學語文教學。大學畢業后到中、小學教過語文,參與過多種教改試驗,也參與過多次“教學大綱”的審查修訂,包括參加對“課程標準”的審議,參與過十多年全國小學語文教材的審查,也主編過經審查通過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目睹了我國語文教學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多少年來,在中、小學各個學科中,語文教學爭議最多,非議也最多,加之我們在思想上沒有樹立科學發展觀,缺乏辯證法,看問題,非此即彼,各執一端。文道之爭,爭了幾十年,還是眾說紛紜,難以形成共識。在上世紀60年代,哲學上“一分為二”的觀點風靡一時,這是斗爭和對抗的需要。原中共中央黨校校長楊獻珍提出了“合二而一”的觀點,認為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統一,也可以融合,立即遭到了大批判。周谷城先生別出心裁地提出了“無差別境界論”,認為各科矛盾處理得當,在某種條件下,可能呈現出“無差別境界”。這就是和諧社會的藍圖,大同世界的理想。由于不合時宜,自然也遭到了批判。其實,語文界的許多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語文教學中的兩極矛盾。例如文與道、主體與主導、講與練、理解與運用、讀與寫、語文與生活、課內與課外等等,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是可以融通的。不是強調“文”就一定得犧牲“道”,或強調“道”就一定得犧牲“文”;強調“學生主體”,就一定要削弱“教師主導”;強調學生“多練”,就一定會忽視教師“精講”等等。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問題,有的解決得比較好,有的至今仍困擾著我們。此次新頒《語文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學生的“整體把握”和“綜合運用”,強調“綜合”“聯系”“整合”“統籌”,試圖引導老師們解決好語文教學中的諸多矛盾,處理好語文教學中的各種關系和聯系。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盛新鳳老師不可能親歷語文教學改革的艱難歷程,但以她特有的悟性和靈性,她在教學實踐中似乎感悟到了什么,又在傳統文化中似乎發現了什么,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她首創的“和美”語文和我國半個多世紀的語文教育息息相通,和許多語文界的有識之士不謀而合。一個善于思考、勇于進取的教師,只要他具有教師的良知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必然會成為一位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盛新鳳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對“和美”語文,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讀。什么叫“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和”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和”即“適中”“適度”“適宜”,是對立雙方的聯結、平衡、協調、均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所謂“適合”也是對“和”的一種表達,是“和”的一種形態。語文教學中的“和”,是各種矛盾的對立統一,是各種關系和聯系的聯結和交融。“和”是一種生命狀態,自然得體、優雅適中的“和美”教學是一重教學新境界。當然,“和”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始終處于變化和發展之中。可以說,“和”是變化中的統一,“不和”是統一中的變化。正是這種“和”與“不和”的交替沖突,促進了學生認知、情感、人格的發展,推動了教學過程。“和美”語文中的“美”,是因“和”而“美”,有“圓美之美”“圓融之美”“圓轉之美”,有“平和之美”“親和之美”“中和之美”“融和之美”,還有“文雅之美”“淡雅之美”“閑雅之美”“典雅之美”。語文教學在語文基本技能訓練落實的基礎上,當然要講究美,力求做到語言美、意境美、意蘊美、情致美。但是“美”從何而來?“和美”語文主張在“融通”上下功夫。無論是“兩極融通”或“多極融通”,都要給“融通”創造相宜的氛圍,提供“融通”的契機,使師生雙方都能充分發揮主動積極的作用。
進一步說,盛新鳳老師主張的“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使原本對立的事物達到統一與和諧。“和”是一個過程,是不斷交融通達的過程,“和”也是一種狀態,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運動狀態,始終處于互動與互構之中。《相似論》學者張光鑒先生說:“萬事萬物沒有同就不能繼承,沒有變異就不能發展,這是宇宙萬物鐵定的自然規律。”互動即兩極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吸引,使教學中主體的自動變為群體的互動;互構即兩個對立事物之間的相互呼應,相互補充,相互建構,它揭示事物之間內在的關系和聯系。
如何將“和美”語文變成語文教學的常態,實現盛新鳳老師所企求的“主客相生”“顯隱結合”“言意相諧”“點線圖合”“雅俗共賞”,把語文課堂變成和諧、融通、審美的課堂呢?這需要在“轉化”上下功夫。按照辯證法的觀點,矛盾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每次轉化都會促成語文的“和美”。語文界著名學者周一貫先生在2011年《語文教學通訊》七、八期上發表的《過度講析:語文教學應治之本》一文中,對盛新鳳老師的語文教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給我以很大的啟發。周先生提出的“化教為學”“化講為練”“化析為讀”“化解為議”,這里的“化”就是轉化,就是融通。其目的是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把融通、轉化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學習語文的樂趣還給學生。這不僅是一個教學策略,也是教育思想的變革。周先生以盛新鳳老師執教《半截蠟燭》一課為例,認為該課以學生的“練”為主,輔之以教師的“導”,體現了“化講為練”這樣一種課堂模式的轉型。教師在學生讀通課文(劇本)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個讓學生“自求得之”的練習設計。即按劇本的體裁特點,讓學生先來“導演說戲”,學生當“導演”解讀課文。再讓學生“演員演戲”,討論人物的行為和思想感情,并上講臺演讀。接著再由學生“編劇續戲”,讓大家思考:德國鬼子走了以后,心有余悸的一家人會說些什么?激起了學生還想過一把劇作家的癮,請學生任選一個角色續寫臺詞,在括號內寫上“舞臺說明”(人物的神態動作等)。最后,又在交流中展開了“觀眾評戲”。周先生認為“這樣的化講為練,始終置學生于主動投入、積極參與的狀態,既避免了教師的單向過度講析,又調動了學生的練習實踐活動,使閱讀訓練落到了實處”。
如前所述,“和美”是一種教學現象,一種教學狀態。然而這種狀態——融通、和諧、圓融、優雅等都是在一定時空中表現出來的,是相對意義上的。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教學過程在發展變化,教學情境在發展變化,學生的心理、教師的心態也在發展變化,產生了已知和未知、認知和情感、具象和抽象、預設和生成等矛盾。此時,舊的平衡被打破,融通、和諧的狀態被消解,事物又處于不融通、不和諧的狀態,從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化解、轉化,使之逐漸融和的過程,這就是“和美”語文的辯證法。
如盛老師所言:“教學中還應努力追求沖突之美,不平衡之美。”當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發生認知、情感的沖突時,學生認知上的起起伏伏,情感上的跌跌宕宕,使教學產生奇崛突兀之美,這往往是教學中的“亮點”,也可能是最寶貴的生成性課程資源。
由于“和美”語文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始終是流動的、變化的,甚至是飛舞的、曼妙的,這就給老師們留下了創新變通的空間,在共性中顯示出自己的教學個性。“赤橙黃綠青藍紫,各持彩練當空舞。”每位教師要像盛新鳳老師一樣,在教學中要敢于突破,敢于創新,敢于另辟蹊徑。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取長補短,博采眾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劉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