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芳
摘 要: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定位日趨科學化的過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對生產力發展的所有束縛。政府治理是否有效,關鍵在于政府職能的正確界定與履行。
關鍵詞:政府;市場;資源配置;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4-0003-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科學論斷,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新和發展。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新定位,將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一、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定位問題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指在資源配置中政府與市場誰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實際上始終是圍繞著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個核心問題展開的。
從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定位看,中國三十五年的改革大體上可以分兩個階段:一是提出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的階段。十四大首先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強調“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分別從更大程度上、制度上、更大程度更廣范圍上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二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新定位,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提法。
黨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不同定位,即從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到起“決定性”作用,從政府宏觀調控到“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生動地體現了我們黨推動改革理論創新的基本脈絡。其意義在于:
首先,這個認識過程的最大特點是堅持科學發展,肯定了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市場化改革方向的正確性,表明了黨中央對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明確、堅定與不動搖。
其次,說明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就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定位日趨科學化的過程。改革理論的每一次創新,都更加接近市場經濟的本質,表明黨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不斷達到新的高度。
再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新定位”,是思想上的重大突破,是關于經濟體制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的質的提升。它將對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全社會樹立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增強人們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的自覺性,對加快政府職能,抑制消除腐敗具有重大意義。
二、關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具備的條件問題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對生產力發展的所有束縛。為此,必須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
(一)放寬市場準入制度
1.為促使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強化市場競爭,發揮企業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必須進一步改革現行市場準入制度:凡是市場主體基于自愿的投資經營行為,只要不屬于法律法規禁止進入的領域,不損害第三方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政府不得限制進入。要注重公平,杜絕歧視。
2.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清理前置審批和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取消不合理的資質資格許可事項,深入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要出臺規范行政審批行為的指導性文件,明確標準、簡化程序、降低收費、提高效率。禁止變相審批,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從根本上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二)完善市場體系
市場體系是物質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的有機統一體。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是以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前提的,現代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由于生產要素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必要條件。因此,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必須著力于生產要素市場的改革與完善,尤其突出金融市場建設,充分發揮金融領域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體系,有效約束市場主體行為,反對壟斷,制止不正當競爭。要規范各類市場運行,維護市場秩序,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三)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
靈活的價格機制是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價格機制作為市場機制的基礎和核心,其作用在于引導著人們的經濟活動,調節著社會資源的配置,影響商品和服務供求關系的變化,引起市場主體之間的市場競爭,進而影響經濟運行效率。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難以靈敏反映資源稀缺性和市場供求狀況,難以體現成本和收益關系。因此,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繼續深化價格改革,實現由政府定價向主要由市場定價的轉變。使價格信號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內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
具體而言,要理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之間的關系,清楚地界定政府和市場在價格領域發揮作用的邊界,凡是能夠形成有效競爭的領域,都要堅決放開價格由市場決定,不能放的也要完善定價方式,讓市場更多地發揮作用。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并不意味著政府可以放任不管,而應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強化市場價格監管和反壟斷執法,指導行業價格自律,防范價格總水平大幅波動,維護良好的市場價格秩序。政府定價范圍則應限定在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如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
三、關于強化“政府治理有效性”的問題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意味著市場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具有一定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弊端。市場主體為獲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可能與社會共同利益發生沖突,導致市場失靈。在此情況下,就要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以維護市場秩序,解決市場外部性問題,保護勞動者、消費者的安全、健康權益。
政府治理是否有效,關鍵在于政府職能的正確界定與履行。在這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指出“政府的職能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經濟活動中,政府職能履行不當,不僅無益于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不可持續的矛盾,而且會抑制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強化政府治理的有效性,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要解決政府“越位”問題。政府“越位”意在政府干了不該干的,管了不該管的。表現在:直接干預市場主體的決策權,剝奪市場主體的財產權,限制市場主體的權利范圍。其危害在于:無論對市場干預過多或者干預不當,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市場機制的功能,阻礙市場機制作用的正常發揮,造成社會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嚴重浪費。為此,必須突破思想觀念束縛、傳統行為慣性和利益固化的障礙,簡政放權,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另一方面,要解決政府的“缺位”問題。政府“缺位”意在本應由政府生產和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政府卻沒有充分的盡職盡責。主要表現在:市場經濟秩序不健全,競爭規則不完備,對產權的界定和保護不夠,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對公平和效率問題把握不到位等等。政府在這些領域和環節上的缺位,會造成市場與政府之間的“真空地帶”,由此產生大量的危害社會經濟的問題。因此,必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高政府治理效能,把政府、市場及社會的力量結合起來,增強針對性、協同性。
總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要堅持有限政府的理念,保持政府與具體經濟活動的之間的距離。有限政府還必須有效,要不“越位”、不“缺位”,做好該做的,管好該管的,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和經濟有序運行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