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劍朝+黎毅+房啟明
摘 要:陜西省農村金融產品供給與需求非均衡總體表現為供給小于需求。通過農村金融相關率及農村金融融量缺口分析,本文認為:陜西省農村正規金融產品供不應求,但農村金融融量缺口比呈下降趨勢,供不應求的局面在逐漸改善。農村民間金融也呈現供不應求局面,在供求總量、機構分布、服務對象、農戶借貸用途及民間借貸利率等方面非均衡表現較為明顯。農村金融產品供給與需求非均衡的主要影響包括:農村金融機構區域布局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村難以獲得與其產出貢獻相匹配的融資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農村金融機構金融供給難以支撐服務“三農”的任務、農村資金短缺與資金流失并存、農村金融難以滿足建設“五位一體”小康社會的需要等。
關鍵詞: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陜西省
農村正規金融是衡量一個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持續關注,農村正規金融也呈現出良好發展勢態。但是,長期以來農村金融供給無法滿足農村的有效需求,造成了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差距不斷擴大,本文試圖從金融的視角來審視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分別通過對陜西農村金融融量、農村金融相關率以及金融融量缺口測算,系統分析陜西省農村金融產品供給與需求非均衡的表現及其影響。民間金融內生于農村經濟,迎合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農村正規金融的補充,是對農村金融市場供給與非均衡的必要補充,但民間金融自身發展也具有一定的非均衡性。陜西省農村民間金融供給與需求的非均衡可以從供求總量、服務對象、借貸用途、組織化程度、利率非均衡性等方面予以體現。
一、正規金融農村金融產品供給與需求非均衡分析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金融融量指的是金融的融通量、容納量,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一定經濟條件下金融的最大或最適容納規模量。它主要是由現金流通量、各類貸款、股票及債券、金融部門凈拆入和其它金融資產組成。
物物交換時代,金融融量與經濟總量的比率是零,此時實體經濟的變動不需要貨幣金融的媒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銀行的誕生,就產生了實物與貨幣的交換關系,這時有多大的實物規模,就決定了需要有多大與之相適應的貨幣金融融量,即這時金融融量與經濟總量的比率為1,這是金融融量的理論極限值。根據戈德史密斯的理論,我們對金融融量與經濟總量的相關關系建立如下金融融量模型(田力、胡改導等,2003):
其中M表示金融融量;K、K1、K2、…Kn表示經濟金融化程度加深過程中的不同層次的經濟金融融量系數;G表示經濟總量,即國內生產總值(GDP)
戈德史密斯(1969)和麥金農(1973)各自提出了相關指標來衡量金融發展水平,前者指出了金融相關率(戈氏指標)和金融深化率(麥氏指標),金融相關比率是指“某一時點上現存金融資產總額與國民財富之比”,一般地它被簡化為金融融量與GDP之比,以衡量一國的經濟金融化程度(戈德史密斯,1990),金融深化比率是指經濟貨幣化程度的廣義貨幣與GDP的比值。麥金農認為“貨幣負債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是衡量貨幣體系的重要性和實際規模的最簡單標尺”(羅納德.I.麥金農,1998)。由于戈氏指標相較于麥氏指標更加注重金融負債與金融資產并重,更能反映一國的經濟增長水平尤其是市場化水平(張杰,1995),因此本文采用金融相關率來衡量陜西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水平。雖然金融相關率越高表示當地的金融發展狀況越好,但是同時也意味著金融市場機構單一,金融產品種類較少,信用較集中于大型銀行(姚耀軍,2006)。
金融融量缺口是指金融融量的理論值和實際值之間的差值,差值越大表明當地金融市場供求非均衡的程度越大。當金融融量的理論值大于金融融量的實際值時,表明當地的金融供給小于金融需求,而當金融融量的理論值小于金融融量的實際值時,表明當地金融供給大于金融需求。參考田力(2003)的金融融量理論值公式:
2、數據來源:本文數據由課題小組成員對漢中、渭南、楊凌、榆林、商洛人行調研數據整理所得,其余數據則通過歷年《中國金融年鑒》、《陜西統計年鑒》、《陜西省金融運行報告》、《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鄉鎮企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年鑒》等相關年鑒和陜西經濟信息網數據整理所得,同時因為部分相關數據缺失和相關統計年鑒的統計口徑發生改變,為了便于統一整理,對正規金融農村金融產品的供求分析時期統一為2001—2012年。
(二)陜西省農村金融融量
由前面研究方法所知,農村金融融量包括現金、農村貸款余額、股票、債券的市值和保險儲備金等。因為相關統計資料很難獲得關于陜西居民的全部金融資產的數據,特別是有關股票及債券的市值資料,因此本文利用存貸款的數據作為金融融量的一個窄的衡量指標來替代整體金融融量(劉敏樓、宗穎,2008),這是由于在農村地區金融融量主要表現為金融中介的資產,其他金融工具并不多,所以利用存貸款的數據,基本可以揭示出陜西農村金融融量水平。
從農村金融融量的總量和結構分析,自2001年以來陜西農村金融融量有了大幅增長,由2001的674.17億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4532.30億元,增長了572.28%,年均增長57.23%。從內部各項資產統計指標我們發現,除了鄉鎮企業貸款在2006、2007這兩年有所下降外,整體上都呈穩定上升的趨勢。相比較貸款而言,農村存款余額一直占據農村金融資產總量的主力軍,盡管農村存貸款都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差異很大,并且隨著時間的變化這種趨勢也隨之不斷擴大。其中,陜西農村存款余額從2001年的397.91億元增加到了3420.41億元,增加了7.60倍,而農村貸款余額從2001年276.26億元增加到了1111.89億元,僅僅增加了3.02倍。這也從某些方面反映出相關金融機構的“離農、退農”現象明顯,并在農村金融市場中起著“抽血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經濟的增長。
陜西農村金融融量從縱向來看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但這只是縱向比較,由于陜西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農村的經濟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要客觀、全面地認識陜西農村金融發展水平,還必須通過陜北、關中和陜南三個地區進行橫向比較,可以較為全面地認識問題。
由于受相關數據的限制,本文分別選取了榆林代表陜北地區、渭南和楊凌代表關中地區、商洛和漢中代表陜南地區。從三大地區的農村金融融量總量來看,2001年以來各地的農村金融融量總量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截止到2012年,榆林、渭南、楊凌、商洛和漢中的農村金融融量分別為264.62億元、298.26億元、24.98億元、117.68億元和303.61億元,漢中市農村金融融量最多,楊凌農村金融融量最小,這與楊凌面積大小有關。較2001年分別增加了249.28億元、240.28億元、21.19億元、97.54億元和262.51億元,其中由于榆林地區的基數較小,年均增長率最快,達到了147.73%,遠遠高于陜西省的57.23%,而渭南地區的年均增長率最慢,只有37.67%。根據調研數據,我們仍然可以得出其金融融量內部資產結構與陜西省呈現大致相同趨勢,農村存款余額仍然是農村金融資產總量的主力軍,增加的幅度差異較大。以漢中市為例,2001年農村存貸款數額相差不大,到了2012年農村存款增加了164.73億元,而農村貸款卻只增加了46.67億元。
(三)陜西省農村金融相關率(RFIR)
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直接用農村金融融量與農村GDP的比值代表農村金融相關率(RFIR),金融相關率越高表示當地的金融發展狀況越好,但是同時也意味著金融市場機構單一,信用較集中于大型銀行。
從陜西農村金融相關率變化能夠分析農村經濟金融化程度。由表3可知,陜西農村金融融量快速擴張,并且整體快于陜西農村GDP的增長速度,從而形成了農村金融相關率的上升。在具體數值上,由2001年的0.79增長到2012年的1.58,其中2006、2007年略有波動,這主要是農村金融融量指標中的鄉鎮企業貸款指標出現下滑趨勢,兩年鄉鎮企業貸款分別為94.7億元和98.65億元,而2005年和2008年的鄉鎮企業貸款則分別為124.19億元和112.05億元。2003年以后的農村金融相關比率(RFIR)都是接近1或大于1的,其中2003年的RFIR為1.02,2012年的RFIR為1.58,這說明陜西農村金融已經進入了高級階段。Goldsmith(1969)以金融相關比率為標準,把金融結構分為三類,其中RFIR接近于1的屬于高級階段。從總體上講,陜西RFIR指標所體現的時間序列變化,反映了農村經濟金融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通過陜西農村RFIR和陜西FIR的對比得知,陜西農村RFIR指標比同期的陜西FIR要低得多,這表明陜西農村經濟金融發展水平明顯滯后于陜西經濟金融化程度,雖然這種差距從2001年以來呈現縮小趨勢,但是在2012年陜西FIR仍然是農村RFIR的1.61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2012年陜西金融資產總量為36709億元,陜西農村金融資產總量為4532.30億元,兩者相差32176.7億元,前者是后者的8.10倍,根據《陜西統計年鑒》數據,2012年陜西省農村人口為1920萬人,城鎮人口為1810萬人,兩者僅相差110萬人,而農村人口所持有的金融資產僅為城鎮人口的12.35%,兩者巨大的差距說明陜西農村地區的金融化水平非常低,雖然農村地區金融化水平有所提高,但與城鎮的經濟金融化水平相比較,還相距甚遠,陜西農村存在著明顯的金融抑制現象。
從金融相關率增長趨勢可以看出,2001年榆林、渭南、楊凌、商洛和漢中的農村金融相關率分別是1.18、1.38、4.25、1.12和1.30,都明顯高于陜西省的0.79,除了楊凌以外,各個地區的差距不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地區與陜西省的總體差距不斷縮小,2012年陜西省農村金融相關率為1.58,各個地區分別是1.90、1.62、2.99、1.45和1.83。除了楊凌地區縮小以外,各個地方的差距卻呈現擴大化趨勢,說明陜西各地的農村金融化水平發展不均衡,具體而言榆林地區增長幅度最大,從2001年的1.18增加到2012年的1.90,雖然在2009年達到最高值2.10后呈現下降趨勢,但年均增長率仍然為5.55%;渭南地區增長幅度最小,從2001年的1.38增加到了2012年的1.62,年均增長率為1.58%;商洛地區和漢中地區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68%和3.70%。
從總體上來看,陜西省金融相關率從2001年的3.11下降到了2012年的2.54,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是仍然可以認為陜西省的金融水平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同時也意味著陜西省的整體金融市場機構不均衡呈現緩解狀態,信用較廣泛分散于各大金融機構。2001年陜西省農村金融相關率為0.79,到了2012年為1.58,榆林、渭南、商洛和漢中地方的農村金融相關率都超過1,并且一直呈增長趨勢,楊凌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仍然遠遠超過1,這說明了大部分地區農村金融市場存在機構單一、金融產品種類較少的現象較為嚴重。這也驗證了前面關于農村金融融量分析的結論,近些年來由于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不斷撤并網點,造成了“離農、退農”現象,同時農村存款余額一直高于農村貸款余額,農村金融機構同時還扮演著農村“抽血機”的作用,現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廣泛存在的基本上是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機構較為單一,農業又是弱質產業,生產周期長、收益率低,抵抗風險弱,農民又缺乏可以有效抵押并且易于變現的抵押品,因此農村的金融產品較少。
(四)陜西省農村金融融量缺口
由于省金融融量、省GDP和農村GDP都呈現上升趨勢,因此各個地區推算出來的農村金融理論值也都隨之增加,從2001-2012年榆林、渭南、楊凌、商洛和漢中五個代表地區農村金融理論值分別增加了255.46億元、205.23億元、9.46億元、96.13億元和237.03億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5.34%、19.14%、31.05%、22.15%和14.27%,榆林地區增長速度最快,而商洛地區增長最慢,這仍然是由于榆林地區基數小所導致的。
由農村金融理論值和農村金融實際值所測算出的各個地區的缺口值,我們可以看出陜西省整體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之外,從2001年的1998.92億元增加到了2744.76億元,而五個代表地區的缺口值除了榆林和楊凌外,其余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渭南、商洛和漢中分別從2001年的39.50億元、19.32億元、35.97億元下降到了2012年的4.45億元、17.91億元和10.43億元。榆林地區的農村金融融量缺口雖然上升,但較之于全省的增長幅度上并不大,從2001年的11.86億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8.05億元,年均增長率只增加了4.74%,楊凌地區由于基數較小,年均增長率較快。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從缺口值的具體數值來看,陜西省的缺口值要遠遠大于其他五個地區,主要原因由以下兩點:第一是統計的口徑不一樣,陜西省的農村金融融量由農村存款余額和農村貸款余額之和,農村存款余額由農戶儲蓄和農業存款之和表示、農村貸款余額則由鄉鎮企業貸款和農業貸款表示,陜西省農村GDP則是由當年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加上鄉鎮企業增加值得來(韓正清,2007),均來自于相關統計年鑒,數據口徑統一且連續。五個代表地區的大部分農村存貸款余額除了來自于對各地方人行的相關數據調研外,所缺失數據均按照相關比例進行核算,地區的農村GDP由于鄉鎮企業增加值未加以統計,均以當年的第一產業增加值進行替代,統計的口徑不統一也不連續;第二是由于條件的限制并未完全將所有市全部納入核算體系中來,因此五個地區的缺口值并不能完全真實地代表陜西省整體的縮影,僅僅是作為參考,同時由于陜西省區域差異較大,各個市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參次不齊,陜西省農村金融融量缺口總體增大不排除來自于西安、寶雞、咸陽和延安這類較大市的農村金融融量的影響。
由于金融融量缺口值是根據當年價格計算得出,單純看2001-2012年數值的變化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具體的變化趨勢,因此我們用農村金融融量缺口比率更能客觀地評價出陜西省和四個代表地區的真實金融缺口變化情況,金融融量缺口比率的具體計算公式為:,從總體情況來看缺口變化趨勢除了楊凌地區外是不斷縮小的,楊凌缺口比絕對值從2001年0.37增長到了1.04,供求非均衡的現象呈現擴大趨勢,這反映出了近些年來由于國家的政策大力扶持,楊凌地區農民的金融需求大幅度增加。整體上陜西省及各個地方的供求不均衡現象呈現緩解趨勢,其中陜西省的金融融量缺口比從2001年的0.75下降到了0.38,下降了0.37,四個代表地區2001年的缺口比相差不大,榆林、渭南、商洛和漢中分別是是0.44、0.41、0.49和0.47,到2012年的缺口比分別為0.06、0.01、0.13和0.03,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渭南,下降了0.4,表示渭南地區較其它三個地區在緩解農村金融供求非均衡上的效果做得最好。
由前面分析得知,陜西省和絕大部分樣本地區的金融融量缺口比雖然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是仍然表明當地的農村金融市場供求不均衡,具體表現形式總體為供給小于需求,缺口比的存在就會迫使農村各類經濟實體的不同資金需要,此時大量的民間借貸等民間信用形式的出現就成為一種必然。陜西省和五個樣本地區的缺口是由于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共同引起的,由于受相關數據的限制,在此只從陜西省一定的層面來分析其農村經濟非均衡的主要原因。
陜西農村經濟出現供求不均衡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所引起的:一是投入規模。由于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從陜西省對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的開始,農業就一直處于不利的地位,使各種生產要素資源在工農兩個產業部門之間出現了不平衡的關系。通過對《陜西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得出2012年陜西省對農林水事務支出費用為333.79億元,而陜西省地方財政支出達到了2930.81億元,只占其11.39%,從2001-2011年農林水事務支出費用遞增了309.05億元,而地方財政支出卻遞增了2580.76億元,這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適應。二是產出規模。投入規模的不足,首先受到影響的是農業產出規模,2001-2012年農業產出規模從337.42億元增加到了1360.6億元,年均環比遞增率為15.38%,而同期工業產出規模從2001年的606.12億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5857.92億元,年均環比遞增率達到了26.07%,正是由于這種工農業產出規模差距的擴大,直接導致了城鄉金融融量規模差距的擴大。三是收入—消費規模。據統計2001-2012年陜西省農村人均純收入從1520元增加到了5027.8元,年均環比遞增率為12.86%,但從歷年的環比增長率來看起伏變化較大,2001-2004從5.02%增加到了11.39%,低于平均增長水平,在2005年增長率略有下降到了9.96%,隨后又一直持續增長到了2008年的18.56%,隨后在2009年又出現了回落的趨勢,2010-2011增長率大幅度提升,最終達到了22.47%,遠遠高于平均增長水平。陜西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起伏波動較大,是制約陜西省消費需求回升的重要因素。城鎮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5352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4867元,增加了9515元,年均增加了792.91元。從消費上來看,陜西省農村人均消費從2001年的1331.03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5114.68元,增加了3164.59億元,年均增加287.69億元。城鎮人均消費從2001年的4638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3782.75元,增加了9144.75元,年均增加了831.34元。四是流通規模,由于農村特殊條件的限制,農村市場先天的不發達,其第三產業產值與城市無法相比。相反城市具有先天的優越性,還吸引了大量農村居民在城市消費,從而進一步削弱了農村市場物質流通規模。五是農村存貸款規模差距的擴大,陜西省農村存款大于貸款形成的資金凈流出從2001年的121.65億元,猛增到了2012年的2308.52億元。因此農業投入規模、產出規模、消費—收入規模、流通規模和存貸差距規模都是造成農村金融供求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二、民間金融農村金融產品供給與需求非均衡分析
民間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間金融的存在,一方面是因農村正規金融發展不充分為其發展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民間金融這種內生于農村經濟的金融服務能夠以其特殊的服務方式迎合農村中的金融需求,自身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作為農村正規金融補充的民間金融,是農村金融市場供求非均衡的產物,同時,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非均衡性,具體表現在:供求總量非均衡、機構分布非均衡、服務對象兩極化、農戶借貸非生產性以及民間利率非均衡性等。
(一)供求總量非均衡
民間金融總量供給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省域范圍內供求非均衡,二是各地市之間的供給總量非均衡。省域范圍內的非均衡主要是指民間金融供給總量與需求總量的非均衡,總體表現為供不應求,民間金融是正規金融的補充,換而言之,正規金融也可以看作是民間金融的補充。李富有、劉奕(2005)通過對西安、榆林、咸陽、寶雞四地民營企業所做的調查發現:80%的被調查企業認為資金緊張是民營企業發展所面臨的首要難題,而其中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間資本的企業占到85.6%,民營企業對民間資本有著較為強烈的需求,但民間金融并不能完全滿足民營企業的資金需求,民間金融供給總量低于需求總量,表現出非均衡特征。同時,陜西省各地市民間金融供給總量也表現出明顯的非均衡特征,民間金融總量與各地市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正向相關關系。李富有、劉奕(2005)認為民間金融應包括居民儲蓄存款中的投資獲利部分、居民流動性金融資產的股票證券部分以及民營企業稅后利潤的一部分,并測算了2003年陜西省民間金融的總量。基于數據的可得性,采用城鄉居民儲蓄這一指標,借鑒李富有采用的測算方法對陜西省及各地市的民間金融總量進行粗略測算。由表6可以看出,民間金融在各地市之間分布并不均衡,經濟越發達的地市其民間金融規模越大,并且民間金融總量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增大。
(二)組織分布非均衡
農村民間借貸的主要形式有自由借貸、銀背信用和私人錢莊、合會、民間集資、典當業信用、民間商業信用等。自由借貸較為常見,規模小,方式靈活,散見于農村,數量眾多,難以統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私人錢莊、合會、典當、小額貸款公司等組織形式較為高級的民間金融,依附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其分布依據地域經濟水平的高低表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陜西省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既有神木、榆林等較發達的資源型城市也有千陽等貧困縣,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民間金融組織分布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差異性。截至2013年6月,神木縣22家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26.26億元,其中不良貸款7918萬元;融資性擔保公司2家,融資擔保業務總額1.23億元;典當行5家,典當余額2322萬元;另有各類投資公司43家1,而同期,寶雞千陽縣等貧困縣組織化程度較高的民間金融組織卻很少,民間金融也以最為常見的私人借貸為主。陜西省民間金融組織分布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現為:經濟發達地區民間金融的組織化程度較高且實力較強,而經濟欠發達地區民間金融組織化程度較低,規模也較小。發達的經濟基礎以及較為完善的正規金融體系并未消除民間金融滋生的土壤,相反其快速發展的經濟需要、廣泛的投資機會反而促使民間金融快速生長,出現了民間金融發展的“麥金農悖論”,即經濟越發達地區其民間金融發展的規模及組織化程度也越高,反之亦反。
(三)服務對象兩極化
民間金融同樣存在著信貸排斥,供給方對需求方同樣會進行甄別和選擇。民間金融根據社會圈層關系的親疏遠近、民間金融自身供給實力、民間金融的組織化程度高低對民間金融需求者進行有意識地識別和排除,呈現服務對象的兩極化特征,即私人借貸多出現在親朋好友之間,組織化程度較高的民間金融組織更傾向于為組織化程度較高且金融需求較大的農村中小企業等提供資金支持。民間私人借貸隨血緣、親緣、地緣和親情、友情、鄉情的遠近逐漸排斥借貸需求者,無息借貸多出現在親朋好友之間,越是接近圈層核心的信貸需求者其獲得信貸的可能性越高并且其利息越為低廉。同時,民間私人借貸尤其是農村私人借貸多發生在同村及相鄰鄉鎮之間,很少會超出縣域范圍,這種基于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及交易成本做出的選擇對民間金融需求者造成了明顯地信貸排斥?;陲L險、利潤及組織間的“對等性”的考慮,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組織化程度較高的民間金融組織更傾向于為農村中小企業等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經濟組織提供農村金融服務。
(四)農戶資金借貸的非生產性
民間借貸資金的用途,無非是生產或者是生活兩大類。總體看,農村民間借貸資金主要用于生活消費。姜雅莉(2006)通過對陜北農戶的調研發現,民間借貸資金主要用于生活用途,生產性資金所占比例相對較低。農戶通過民間借貸獲得的資金主要用于蓋房子和子女結婚、上學等,發展生產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牛榮(2013)通過對關中的武功縣、周至縣、千陽縣、銅川市耀州區,陜北吳堡縣、靖邊縣、綏德縣,陜南商南縣和南鄭縣的調研發現,72.95%的農戶借貸用于日常生活開支,21.92%的農戶用于農業生產,僅有5.14%的農戶用于非農業生產。通過表7可以看出,農村民間借貸,尤其是農戶的民間借貸行為并非以生產資金投入為主要目的,相反是以生活消費為主,該類資金投入基本不會帶來經濟效益回報,農戶對該類資金的投入并非遵循“經濟人”假說,而是遵循了“效用人”假說,即以是否能夠滿足效用需要尤其是當期效用最大化需要為出發點,而不是以是否能夠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為出發點。農戶自身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農業生產風險大且收益低,農村生活消費支出自身并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回報,并且農村中缺乏金融機構認可的合法抵押物,致使農村的生活消費資金往往得不到正規金融機構的支持,此時,農戶的生活消費資金需求就會自然而然地轉向民間金融。民間金融資金用途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現在資金用途的非生產性。
(五)民間金融利率非均衡性
均衡價格是指一種商品需求量與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換言之,均衡價格是由供求數量相等時決定的。利率是資金的交易價格,是供求雙方交易的基礎。民間利率是微觀借貸主體在考慮由機會成本、交易成本、風險成本等構成的供給因素、由需求方信用和需求偏好等需求因素以及正規金融的信貸資金供給、尋租成本、利率政策、信貸結構等影響因素下討價還價的結果,民間利率反映民間資金供求狀況,但民間金融利率并非完全的供求數量均衡時決定的資金價格水平。洪丹丹(2007) 認為民間借貸具有“地下”隱蔽性質, 其利率水平不具有正式性和公開性, 因此民間金融利率不完全具有市場利率的特性,是市場外的“市場利率”。同時,由于民間資金分布及供求的非均衡性,民間金融市場實則是一個局部壟斷市場(葉茜茜,2011),借款人關鍵信息的私人性、關聯交易存在及市場分割都會加強放貸人對借款人的控制力,借款人不能找到其他更多的放貸人,導致放貸人處于壟斷地位且有能力實行信貸配給和索要高價,市場分割強化了壟斷的程度,使資金、信息難以自由流動,供求數量并非價格的完全決定因素,從而導致民間金融利率決定的非均衡特性。部分民間金融往往帶有地下金融色彩,與黑勢力勾結進行非法吸儲、集資詐騙、高利貸等非法金融活動,其利率更加不是正常市場供求均衡決定的結果。民間金融機構的“地下性”,決定了其處于白色和黑色之間的灰色地帶。其所處的特殊地帶,決定了民間金融機構很容易與“黑色”產生某種聯系。有一些人利用民間金融機構的不透明性,從事詐騙活動;還有一些民間金融機構與地下經濟關系密切,甚至被犯罪分子用于洗錢,刺激了地下經濟和犯罪活動;更有一些民間金融機構與黑社會勾結,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秩序。
三、陜西省農村金融產品供給與需求非均衡的影響
以農村金融產品供求總量失衡、結構錯位、供求對接不緊密為特征的農村金融產品供給與需求非均衡,降低了農村金融市場配置效率和儲蓄投資轉化率,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金融產品供給與需求非均衡的影響可以具體概括為:農村金融機構區域布局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村難以獲得與其產出貢獻相匹配的融資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農村金融機構金融供給難以支撐服務“三農”的任務、農村資金短缺與資金流失并存、農村金融難以滿足建設“五位一體”小康社會的需要等。
(一)農村金融機構區域布局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
地域經濟、城鄉經濟的發展差異,必然帶來區域金融的發展差異,必然帶來農村金融與城鎮金融的發展差異。經濟較發達的農村地區,農村金融服務主體較多、金融產品供給相對充分,并且商業金融較為發達;相反,農村經濟越是不發達的地區,農村金融服務主體不足,農村金融產品供給數量有限。農村金融機構區域布局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為: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脫離農村金融市場,農村政策性金融拒絕個體信貸業務,農村信用社寡頭獨占供給,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勢單力薄,農村金融供給配套擔保、保險機構缺乏。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農業銀行大量撤并其設置在鄉鎮及鄉鎮以下的分支機構,機構設置上表現出城市化傾向,雖然近年來農業銀行逐步重視其“三農“業務的發展,提出重返農村的戰略,但其脫離農村金融市場已成不爭的事實;農業發展銀行以糧棉油收購貸款為主營業務,不開展個體農戶信貸業務;郵政儲蓄銀行2007年成立以來,在農村雖網點眾多,但業務開展較慢,農戶小額信貸業務占比很??;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少、規模小,自身發展尚存問題更難彌補農村金融市場的服務空白;對陜西省大多數農村居民和農村企業而言,可以獲得的農村金融產品基本來自農村信用社的壟斷性供給,但農村信用社的網點布局也呈現出向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集中的趨勢。與此同時,陜西省農村金融服務配套擔保、保險機構發展滯后,農業、農村信貸風險較大,不健全的風險分散機制在嚴重制約農村金融發展的同時也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村金融機構區域布局與經濟發展不對稱,除機構主體布局不均衡外,機構網點分布也極為不均衡。2012年陜西省農村每萬人金融機構網點數不足1.2個。分區域看,每萬人擁有機構網點數,陜南優于陜北,關中最次且低于陜西總體水平。區域內部看,陜南商洛優于漢中,安康最次且低于區域平均水平;陜北地區延安明顯高于榆林;關中地區,有銅川、寶雞、西安、楊凌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市,也有渭南、咸陽等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市,咸陽每萬人擁有機構網點尚不足1個,如此稀少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很難保證其能夠為農村居民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務。對于目前尚處于金融服務空白的地區,金融服務“三農”更無從談起。
(二)農村難以獲得與其產出貢獻相匹配的融資服務
陜西省農村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低于陜西省農村GDP占GDP的比重,也低于農村存款占存款總額的比重,農業和農村所獲得的金融資源尤其是貸款服務與其對經濟所做出的貢獻并不對稱。通過表9可以看出,2001-2012年間,農村為陜西省貢獻了20%-47%的GDP,但其得到的貸款卻始終沒有超過總貸款的11%,農村的經濟貢獻與農村獲得的貸款不對稱。農村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在2001-2011年間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相反,農村存款占總存款的比重則保持了較為穩定的增長態勢,農村存款資金并沒有轉化為農村投資,相反卻通過各種渠道被銀行業抽到城市金融體系,農村所獲得的貸款與其存款貢獻不成比例。
(三)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陜西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7年)中提出要建立現代農業支持機制,破解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面對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農村金融供給能力明顯不足,農業貸款總量余額雖有提高,但是占總貸款的比重卻在逐年下降。同時,鄉鎮企業(以及中小企業)貸款總額增長緩慢并呈現出占農村貸款比重逐年下降的趨勢,對鄉鎮企業、農村中小企業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農業貸款總量增長緩慢,影響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及新農業產業增長點的培育。鄉鎮企業貸款、農業貸款、農村貸款增長乏力,折射出農村金融服務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四)農村金融機構金融供給不足以支撐服務“三農”的任務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但農村信用社涉農金融投入規模都難以承擔起服務“三農”的任務。由表11可知:楊凌農村信用社(楊凌農商行)農業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基本維持在20%左右,渭南農業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基本維持在25%左右,榆林地區農業貸款占全市總貸款的比重基本在25%以下,商洛地區農業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基本維持在4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農業貸款的投入相對較少,與農業發展的需要不相匹配。近年來,農信社改制,在利潤的驅使下其業務也開始逐漸開始上收,底層農戶信貸業務逐步萎縮,嚴重制約了農信社支農功能的發揮。
農信社信貸供給規模不足的同時供給質量也有待提高。農村信用社系統較低的資本充足率、較高的不良貸款率也嚴重制約著其服務“三農”功能的發揮。四地不良貸款率雖然都有所下降但比率依然很高,較高的不良貸款率蘊藏著較大的經營風險。同時,各信用社的資本充足率較低,對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差,意味著一旦出現貸款大面積違約,信用社的經營更難以為繼。
無論從供給規模還是供給質量,農信社都很難獨力承擔服務“三農”的重任。2006年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以來,陜西省共設立17家村鎮銀行及營業網點,并有部分銀行處于籌備開業階段,網點少、規模小、社會認可度低是制約村鎮銀行發揮服務“三農”功能的重要因素;小額貸款公司雖有設立但地區分布不均衡,資本規模小且主要服務轄區中小企業,基本不開展農戶借貸業務,服務“三農”的功能極為有限??傮w來看,深入農村一線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金融機構從貸款數量、經營質量上很難滿足“三農”發展的需要,農村金融機構金融供給不足以支撐服務“三農”的任務。
人員配備也是體現農村金融機構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農村金融服務人員是關鍵,沒有足夠的人員支撐,金融服務很難滲透到農村基層,金融產品也很難達到農民手中。根據調研數據(表13),陜西省農村居民每萬人金融服務人員不足2人,農村金融服務人員“萬里挑一”,農村金融機構實力亟需加強。
(五)農村資金短缺與資金流失并存
農村資金短缺與農村資金外流并存一直是農村經濟、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從表14直觀看出,陜西省2001年-2011年間農村存貸差持續增大,且存貸差增長速度甚至一度達到76%,農村存貸比基本表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大量的農村存款并沒有轉化為農村貸款,這其中不乏農村存款沒有在內部轉化為資本反而沉淀下來的原因,但更多地是農村資金被金融機構抽取到城市金融領域,轉化為支持城市發展的資本。農村金融產品供求非均衡是造成農村資金短缺與農村資金外流并存、農村資金剩余與農村資金短缺并存的重要原因。
(六)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制約“五位一體”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農村金融服務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不應局限在經濟領域,農村金融服務應在服務經濟的基礎上,拓展至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領域。農村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領域的資金需求不斷增加,農村金融自身供給不足,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匱乏,普惠金融發展滯后,加之社會對農村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金融需求重視不足,農村金融難以滿足建設“五位一體”小康社會的需要。建設“五位一體”小康社會需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推動涉及農村金融服務的形式、環境、手段、載體等內容的農村金融服務創新,重點包括:農村文化融資機制創新、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融資機制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金融服務創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金融服務創新、農村NGO金融服務創新等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
四、主要結論
陜西農村金融融量自2001年以來有了大幅增長,由2001的674.17億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4532.30億元,增長了572.28%,年均增長57.23%。從金融融量的內部組成來看卻呈現不均衡態勢,農村存款余額遠遠高于農村貸款余額,這表明相關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中起著“抽血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經濟的增長;農村金融相關率(RFIR)從2001年的0.79增長到2012年的1.58,表示陜西農村金融發展狀況良好,根據Goldsmith(1969)的相關結論,陜西農村金融已經進入了高級階段,但是農村金融相關率(RFIR)并不是越高就越好,越高表明金融市場機構較少,金融產品單一,這是由于陜西省農村地區不斷撤并網點,同時農業本身的產業性質所決定的。通過對農村金融缺口比的測算,我們得出了陜西農村目前廣泛存在金融供給小于金融需求的現象,這是由于投入規模、產出規模、收入-消費規模、流通規模和農村存貸款差距規模等多種原因造成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缺口比呈現不斷縮小趨勢。
參考文獻
[1]Goldsmith R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韓正清.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基于農村與全國的對比[J].農村經濟,2007,(1):70-73。
[3]洪丹丹.我國民間利率的市場缺陷及因應之策[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7,(3):23-26。
[4]姜雅莉.農村民間借貸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5]李富有,劉奕.民間資本供求與民營企業融資:對陜西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5,(1):52-57。
[6]劉敏樓,宗穎.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及地區差距—基于機構信貸的視角[J].經濟經緯,2008,(3):95-98。
[7]羅納德.I.麥金農.經濟發展中的貨幣和資本[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8]牛榮.陜西省農戶借貸行為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The Research on the Non-Equilibrium Performance and Its Influences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and Demand in Shaanxi Province
LUO Jianchao LI Yi FANG Qi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Rural Finance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The non-equilibrium performance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and demand in Shaanxi province is that the supply is less than the dem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rural financial correlation rate and rural financial capacity gap, the paper proves that rural form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is less than demand, but rural financial capacity gap is decl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gradually improving. Rural informal finance is also in short supply, and the non-equilibrium performance in the amount of supply and demand, institution distributions, service objects, the farmers borrowing purposes and the informal finance interest rate is obvious. The impacts of the non-equilibrium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and demand include tha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t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can hardly match the contribution of outputs of the rural areas, fund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nt be satisfied,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services cant support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the shortage of rural funds and the capital loss coexist, and rural finance has difficultly in meeting the demand for the all-round realization of well-off society.
Keywords: rural finance; supply and demand; Shaanxi province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
[8]牛榮.陜西省農戶借貸行為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The Research on the Non-Equilibrium Performance and Its Influences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and Demand in Shaanxi Province
LUO Jianchao LI Yi FANG Qi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Rural Finance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The non-equilibrium performance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and demand in Shaanxi province is that the supply is less than the dem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rural financial correlation rate and rural financial capacity gap, the paper proves that rural form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is less than demand, but rural financial capacity gap is decl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gradually improving. Rural informal finance is also in short supply, and the non-equilibrium performance in the amount of supply and demand, institution distributions, service objects, the farmers borrowing purposes and the informal finance interest rate is obvious. The impacts of the non-equilibrium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and demand include tha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t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can hardly match the contribution of outputs of the rural areas, fund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nt be satisfied,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services cant support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the shortage of rural funds and the capital loss coexist, and rural finance has difficultly in meeting the demand for the all-round realization of well-off society.
Keywords: rural finance; supply and demand; Shaanxi province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
[8]牛榮.陜西省農戶借貸行為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The Research on the Non-Equilibrium Performance and Its Influences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and Demand in Shaanxi Province
LUO Jianchao LI Yi FANG Qi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Rural Finance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The non-equilibrium performance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and demand in Shaanxi province is that the supply is less than the dem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rural financial correlation rate and rural financial capacity gap, the paper proves that rural form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is less than demand, but rural financial capacity gap is decl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gradually improving. Rural informal finance is also in short supply, and the non-equilibrium performance in the amount of supply and demand, institution distributions, service objects, the farmers borrowing purposes and the informal finance interest rate is obvious. The impacts of the non-equilibrium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and demand include tha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t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can hardly match the contribution of outputs of the rural areas, fund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nt be satisfied,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services cant support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the shortage of rural funds and the capital loss coexist, and rural finance has difficultly in meeting the demand for the all-round realization of well-off society.
Keywords: rural finance; supply and demand; Shaanxi province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