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戰軍+呂德宏
摘 要:本文總結分析了乾縣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現狀和成效;提出金融服務不健全、金融生態環境欠佳、涉農中長期融資缺口大等金融支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關鍵詞:農村金融;“三農”發展
一、乾縣金融支持“三農”現狀
(一)金融支持“三農”信貸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13年12月31日,乾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71710萬元,比年初增加133508萬元,增幅17.05%。各項貸款余額340165萬元,比年初增加39895萬元,增幅13.29%。新增貸款主要投向 “三農”, 紡織、化工建材、橡膠加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等,較好地貫徹執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
(二)縣域金融服務硬件建設成效顯著。截止2013年12月末,農行乾縣支行共在農村地區建立便民現金支付站點257個,惠農通機具22臺,POS機具23臺;乾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設有35家網點,安裝自助設備22臺,其中存取一體機4臺,自助取款機17臺,查詢機1臺。辦理電話銀行簽約11483戶,個人網銀簽約8853戶,企業網銀139戶,手機銀行簽約15806戶。布放商戶POS機具169臺,增設助農服務點193個,開通銀行卡非接觸式快速支付(閃付)商戶9家,布放設備23臺。惠農金融服務站遍布全縣各鄉鎮,涵蓋251個行政自然村的農資門市、藥店、超市等,形成了以縣域物理網點為基礎、以支付站點和電子銀行產品、個人網銀、電話銀行、短信通、POS機具為模式的“三農”服務方式,方便了農村地區的支付結算,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夠辦理現金取現和轉賬業務。
(三)農村扶貧互助資金協會有所發展。農村扶貧互助資金協會都有嚴格規范、可操作性強的章程,用于約束成員的行為。協會設立理事會,監事會(主任一人,監事兩人)、出納、會計各一人,各重要崗位人員不得相互兼職。只有本村村民,有民事行為能力、勞動能力,自愿提出書面申請,并繳納互助金(每戶每股500元),通過調查、討論,符合條件的,兩天以內就會批準加入。入會3年以上,本人提出書面申請,在協會內無借款和應還的占用費,允許退出。每一筆借款的發放,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互助聯保組長同意,提請理事會進行討論,經全體成員表決通過,并經理事長簽字確認,才予以發放,每筆借款金額不超過5000元,期限一年以內,特困戶小于總戶數的3%,金額不超過2000元,借款發放采用五戶聯保的方式,一家借款,兩家擔保,借據規范,手續齊全。每筆借款發放完成后,上報縣扶貧辦備案。
(四)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持續發展。金融支農各項措施的有效實施,使乾縣農業生產、農村各項工作、農業經濟實現較快發展。2013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465953萬元,增加值為28392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速為4.75%。果、畜、煙、菜等特色板塊不斷發展,核心區效益凸顯,農業八大園區初具雛形。蔬菜面積3.6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5000畝。新建果園3.7萬畝,果園總面積突破50萬畝,果品總產54萬噸。全縣雙矮蘋果發展到2.2萬畝,雙矮蘋果推廣栽植模式在全市統籌城鄉發展現場觀摩會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建成10萬畝果業綠色長廊和魯源蔬菜2個省級農業示范區;丈八村千畝櫻桃基地、金嶺千畝紅提葡萄基地基本建成,乾州都市觀光園列入市級農業示范園。新建規模養殖場21個。全縣大家畜存欄7.8萬頭、生豬存欄33萬頭、羊存欄3.5萬只、籠養雞70萬只。建成高標準農田1萬畝,完成造林面積2.7萬畝,建成綠色家園示范村8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2平方公里。漠西吳村、大橋村等兩個市級示范村建設扎實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步伐加快。
隨著金融支農力度的不斷加大,目前,乾縣城鄉群眾的‘米袋子鼓、‘菜籃子滿、‘油瓶子香,老百姓基本生活資料充盈、豐富而且安全。“三農”‘靠天吃飯的歷史格局明顯改善,新型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得以不斷涌現,“新三農”化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土地的產出率、資源的利用率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二、金融支持“三農”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和引導政策,在緩解“三農”金融供需缺口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農村金融仍是整個金融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影響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瓶頸依然難以突破,主要原因是:
(一)金融服務不健全。由于縣域和農村屬于典型的資金匱乏區域,導致大量國有商業銀行的縣域網點收縮、無資源資金優勢的鄉鎮網點全撤,現代化、信息化的金融網點和設施在縣域和農村很難見到。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審批權限基本上收,無權直接對較為分散的“三農”資金需求提供資金支持。2013年末,農業發展銀行乾縣支行的貸款余額僅為39469萬元,占全縣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11.6%,且均為企業經營性短期貸款。乾縣農村信用聯社的最高貸款審批權限只有300萬元,突破300萬元需要上級主管單位審批,勢必影響其支持農業產業的效率。乾縣到目前為止尚未成立一家融資性擔保公司,整個咸陽市也沒有一家專門為“三農”融資的擔保公司,擔保難依然是“三農”貸款的一個主要瓶頸。
(二)金融生態環境欠佳。在縣域,特別在農村,群眾對金融知識、金融產品和作為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并不熟悉,觀念落后、信用意識不強,隨意為他人擔保貸款,輕易上當受騙參與非法集資的現象依然存在,給金融機構投放貸款帶來障礙。在“三農”自身發展尚不發達的階段,經濟基礎的薄弱現實成為信貸資金回避的天然選擇。
貸款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普遍存在,金融機構對涉農項目不熟悉,涉農項目對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不了解,難以實現有效對接,加之涉農企業在管理上的先天不足,財務報表欠規范,也給其實現有效融資設下了障礙。
(三)中長期融資缺口大。截止2013年末,乾縣全金融機構的各項貸款余額為340165萬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186567萬元,而個人中長期貸款為143118萬元(主要是住房按揭),企業經營性中長期貸款余額為31608萬元(僅占貸款總額的9%)。中長期貸款的數量體現了縣域經濟和“三農”發展后勁不足,持續性不強。據測算,當前乾縣涉農資金缺口達50多億元,其中,中長期融資缺口達32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難以滿足。
三、完善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和能力。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主體。一是鼓勵各地積極建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農業科技創業投資基金,支持組建主要服務“三農”的金融租賃公司。支持其他融資性擔保機構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擔保服務。二是規范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在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的前提下,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積極穩妥組織試點,抓緊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在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基礎上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積極探索建立合作性的村級融資擔保基金。嘗試建立農村儲貸協會、小額信貸互助協會等農村金融組織,構建多種所有制并存,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提升對“三農”的服務效率和質量。
實現金融服務全覆蓋。進一步深入推進偏遠鄉鎮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全力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清算系統,穩步推廣農村移動便捷支付,不斷提高農村地區支付服務水平。全力開展金融服務“村村通”工程,采取定時定點服務,建設自助服務終端,推廣助農取款、匯款、轉賬服務和手機支付等多種服務形式,全方位為“三農”提供簡單便捷的金融服務。
加快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在農村建立以政策性保險為主的農村保險體系,將災害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造成的信貸資金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并解決自然災害造成農民收入下降,無法償還貸款的風險由金融機構來承擔的問題,為農村金融的信貸投入提供風險補償。對商業保險公司提供農業保險業務應給予政策優惠,以提高他們開辦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從而調動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繼續拓展農業保險的廣度和深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
(二)進一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深入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入社區、進校園活動,提高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組織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和信用縣(市)創建活動,加強征信宣傳和誠信教育;保護好農村金融消費者權益,進一步簡化金融服務手續,優化貸款審批流程,規范服務收費,嚴禁在提供金融服務時附加不合理條件和額外費用,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加強對農村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教育和風險管理培訓,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暢通農村金融消費者訴求渠道,妥善處理金融消費糾紛。加強資金供需的信息溝通和交流。通過銀企座談會、“三農”信貸專題會、信貸產品推介會等方式,使金融機構及時掌握涉農項目動態和“三農”融資需求,使廣大農民和涉農企業熟悉金融產品,實現涉農資金供需的無縫對接。
(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結合新時期農村經濟和金融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加快建立長期化、制度化的農村金融政策扶持體系,為金融機構開展“三農”服務提供穩定的政策預期。進一步完善涉農貸款財政獎勵制度;優化和完善農戶小額貸款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好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基礎金融服務薄弱地區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的定向費用補貼政策;完善農村信貸損失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地方財政出資的涉農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完善扶貧貼息貸款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全面做好支持農村貧困地區扶貧攻堅的金融服務工作;完善保費補貼政策,提高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的縣級保費補貼;加快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增強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的抵御能力;綜合運用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重點支持金融機構開展農戶小額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農業種植業養殖業貸款、大宗農產品保險,以及銀行卡助農取款、匯款、轉賬等支農惠農政策性支付業務。
參考文獻
[1]四川省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基于市場化運作的三農金融部改革研究[J].西南金融,2011,(5):58-61。
[2]譚新義.我國農村資本積累問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9。
[3]王淑蓮.貧困地區金融支持新農村支付體系建設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0,(1):48-49。
[4]朱建華,洪必綱.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經濟地理,2010,(4):634-639。
[5]朱英剛.加快改革步伐進一步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支農作用[J].中國金融,2005,(8):11-12。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upport to Rural Areas, 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ase of Qian County
MA Zhanjun LV Dehong
(Northwest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jor policies on suppor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in Qian count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like that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re not perfect, th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not good, and agricultural long-term financing gap is big and so on. Finally, the paper suggests further improving financial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increasing the long-term lending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words: rural financ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