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祥
摘 要:本文通過對甘肅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地理區位、歷史文化積淀、多元的資源和產業承載的比較優勢分析,提出了甘肅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目標定位,并從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空間發展新平臺、縱橫發展新軸線、區域發展新格局、基礎發展新體系、金融發展新中心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發表演講時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并意圖通過加強互聯互通,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當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不斷加深,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將使中國與中亞各國在投資、經貿、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更加深化,作為絲綢之路咽喉要道的甘肅,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大戰略行動中應該自覺肩負起黃金區域、示范地帶、核心動力和率先崛起的神圣使命。
一、甘肅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比較優勢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拱衛中原、護翼寧青、保疆援藏的戰略重地,是絲綢之路所經的黃金路段和樞紐地帶,也是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結出最絢麗的經濟文化果實的地方,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燦爛的歷史文化積淀、多元的資源和產業承載條件,具備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省市“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現實基礎。
(一)甘肅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具備有力支撐“絲綢之路經濟帶”多邊開放交流的基礎。甘肅位于祖國地理中心,東臨陜西,南接四川,西連青海,北與內蒙相接連,部分與蒙古國交界(沿邊),東北連寧夏,西北接新疆,具有“座中七聯”、“涉藏臨疆”區位特點,是西部地區唯一具有承東啟西、南拓北展區位優勢的省份,也是我國東中部腹地通往西北地區乃至西方各國的天然走廊和必經通道。省會蘭州處于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幾何中心,4大鐵路干線、7條國道、4條省道、5條高速及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是西部與中部的交通樞紐,輻射新疆、青海、西藏、寧夏等地。甘肅有44個民族,是多民族交匯融合聚集區,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促進民族團結繁榮發展和邊疆穩固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
(二)甘肅具有燦爛的歷史文化積淀優勢,具備充分展示絲綢之路文明記憶的基礎。甘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初祖伏羲的發祥地就在今甘肅天水一帶。周人在隴東創造了我國的早期農業,以農耕興,創造了中國原始的農牧業文明。秦人從渭河上游和西漢水上游一帶興起,而后東進中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國家。21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的“鑿空”之舉使得甘肅成為我國歷史上率先對外開放的地區,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融匯聚,西傳東漸。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被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莫高窟、麥積山、榆林窟、馬蹄寺、天梯山、炳靈寺等50多處石窟群,使得甘肅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規模壯觀的石窟走廊和藝術長廊。甘肅是最能代表“長城文化”的地區,敦煌玉門關及其附近的長城塞垣為我國漢長城中保存最完好、氣勢最雄偉的段落,明長城西端點嘉峪關為萬里長城全線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關城。甘肅保存了一批造型精美、藝術和歷史價值極高的寺院廟宇,拉卜楞寺是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區藏族宗教文化中心,西夏皇家寺院張掖大佛寺保存有中國最大的臥佛殿,武威白塔寺遺址是祖國統一西藏的歷史見證。
(三)甘肅具有多元的資源和產業承載優勢,具備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省市經濟合作的基礎。甘肅地域遼闊,省境跨度大,草原、荒地面積遼闊,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有適于農、林、牧、漁各業綜合發展的土地資源、氣候資源。甘肅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石油、煤、鐵、鉻、銅、鎢、磷、石膏、池鹽、芒硝等礦藏資源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擁有蘭州石化、蘭州鋁業、白銀公司、金川公司、酒鋼集團等一批重點企業,已形成以蘭州為中心的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建材、制藥、有色金屬工業基地;以白銀為中心的銅、鉛、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稀土材料工業基地;以金昌為中心的鎳、鈷、鉑族金屬工業基地;以嘉峪關為中心的鋼鐵、冶金工業基地;以天水為中心的機械、電子工業基地;以鉛、鋅開采為主的西成有色金屬工業基地。此外,甘肅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工業強省的重要力量,重點扶持具有區域優勢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農產品加工業的區域布局特征日漸顯現。現已形成以蘭州為中心的乳品加工業區,以定西為中心的馬鈴薯加工業區,以河西地區為中心的糧食加工業區,以隴東地區為中心的果品、蔬菜加工業區,以甘南、臨夏為中心的牛羊肉加工業區,以隴南地區為主的中藥材加工業區,初步形成了多元的產業發展優勢。
二、甘肅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目標定位
(一)戰略定位。根據歷史和現實實際以及今后的統籌發展預期,建議將甘肅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目標定位為:連接歐亞大陸橋的戰略通道和溝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中國內陸向西開發開放的第一平臺;與俄羅斯、白俄羅斯、中亞、西亞進行經濟技術和貿易交流的主通道;“美麗中國”建設中西北乃至全國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中東部產業轉移和承接產業轉移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中的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的開發與產業化基地;以甘肅蘭州為核心,輻射西北五省區,集資金樞紐中心、個人理財產品交易中心、金融創新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和金融后臺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多層次、相互共生的綜合性區域金融中心。
(二)戰略取向。深度融入帶中鏈條,全面整合政策優勢,著力推進“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甘肅段發展,優化“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環境;按照“節點城市—軸線開發”模式,以連接省會城市鐵路線上的天水、蘭州、定西、白銀、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等城市市區為節點城市,大力促進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鼓勵能源、農業等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吸收外資,促進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現代農業、資源開發,擴大金融、物流、商貿、會展旅游、信息服務、醫療科教衛生、高新技術產業等服務業領域開放合作;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金融活動集中地,形成各類金融市場自由生存和發展、金融活動與交易高效流暢,并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增長極”,促進甘肅在資金的籌集、分配、流動方面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起樞紐作用的黃金區域。
(三)戰略重點。加快建設“蘭州新區”和環蘭州城市群,構建延伸輻射全省各市州及主要經濟區、對外呈放射狀的集束型交通輻射網絡,形成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的重要支點、西北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推進以平(涼)慶(陽)經濟區為中心的傳統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建設,承接全國經濟的梯度轉移,建設傳統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推進以酒(泉)嘉(峪關)經濟區為中心,輻射張掖、金(昌)武(威)經濟區的“西翼”新能源開發利用示范區建設,發展河西走廊城市群。做大做強絲綢之路、華夏文明黃河旅游線、大香格里拉三條國家精品旅游線路,建設以新能源開發利用為重點的綠色經濟帶。以增強金融資源聚集和輻射能力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為基礎,做大金融市場,豐富金融產品,改善金融環境,建設金融機構密集、金融市場完善、金融創新活躍、金融服務高效、信息靈敏、融資功能和輻射力較強的金融資源區域聚集區,促進金融及相關產業發展,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三、甘肅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創新機制,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空間發展新平臺。結合國家宏觀戰略調整和區域發展格局的形成,成立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省區及本省各市州間聯席互動機制,統籌推進全省規劃編制、重大事項協調等工作,盡快出臺甘肅省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實施方案,明確定位目標、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政策保障。積極開拓中亞、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出口市場,著力實施好“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以加強薄弱環節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戰略,以節水和治沙為重點的生態安全戰略,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發展戰略,以優勢資源開發轉化為重點的產業發展戰略,策劃組織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和實際效果的經貿交流活動,鼓勵省內重點企業和項目“走出去”,吸引東部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城市的各類資本向甘肅轉移,推動對外經貿往來。制定甘肅省金融產業化發展規劃,鼓勵、引導轄內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上來,加強與西安、新疆等其它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理順與其它金融區域的關系,壯大金融產業加快發展的聲勢,吸引更多機構進入。
(二)深化協作,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縱橫發展新軸線。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特別是中國、俄羅斯加中亞五國的“5+2”狹義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整個隴海線、蘭新線是經濟帶中國段的主軸,蘭州則是溝通東西南北的核心樞紐。結合這一實際,以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為主橫軸,以銀川—蘭州—西寧經濟帶和慶陽—平涼—天水—成縣徽縣—武都經濟帶為主縱軸,沿新的交通軸線推進多線型、城鄉一體化的開放帶動城鎮化發展新格局;增強轉型跨越發展戰略的實施力度,把“西隴海—蘭新經濟帶”、“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關中-天水經濟區、蘭州新區、“蘭—西(寧)—格(爾木)經濟區”建設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形成生產力發展新格局。
(三)輻射帶動,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發展新格局。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將蘭州老區、蘭州新區和以前從蘭州劃出去的白銀市組合為新的副省級城市——大蘭州,把蘭州建設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向西開放的區域性特大城市,大幅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力和帶動力,更好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提高經濟外向度搭建起更大平臺。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關天經濟區發展規劃和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的有利時機,支持天水、平涼、慶陽加快城市建設,輻射帶動東南部地區發展。加快酒嘉、金武一體化進程。大力加強其他市州所在地城市建設,提升輻射和影響力。依托縣城和中心城鎮,以發展特色產業為紐帶,以加大職業教育、提升勞動力素質為著力點,在大中城市周邊、主要公路鐵路沿線、大型礦區、重點景區等區域,建設一批特色鮮明、承載力和容納力強的中小城鎮。
(四)開發理念,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發展新體系。充分發揮敦煌文化、絲路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優勢,突出文化積累,加強文化保護,創新文化發展,著力打造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范區,全面提升甘肅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堅持把“兩型”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按照骨干道路高速化、省內交通網絡化、運輸方式立體化的要求,抓好公路、鐵路、機場等重大項目建設,實現主要出省通道、省會與各市州所在地之間高速公路連接,縣縣通高等級公路,力爭14個市州全部通鐵路,大幅度提升蘭州機場樞紐地位,加快改造和建設支線機場,鼓勵發展通用航空,努力形成內通外暢、運能充分、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五)順勢借力,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發展新中心。蘭州是西北地區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具有“承東啟西、承南接北”的經濟組織功能。甘肅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須順勢借力利用蘭州的地區比較競爭優勢打造西北區域金融中心,大力發展由通訊、網絡、傳媒、咨詢等組成的信息服務業,由審計、會計、評估、法律中介機構等組成的中介服務業,重視由教育培訓、國際商務、國際會展中心及現代物流等組成的新型服務業,為金融機構和企業組織間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融合。加強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采取適當的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國內外各類商業銀行和其他主要金融機構落戶蘭州,增強其積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推動蘭州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與良性發展。制定包括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以及期貨市場的發展規劃,鼓勵、支持與本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相適應的一系列專業化的金融中介機構的發展,提高專業化的服務水平,幫助經濟主體降低交易成本,進行理性決策,調動民間投資的熱情。積極鼓勵開展金融制度和金融技術創新,開發和引進適合西北區情的金融工具,活躍金融交易,促使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的多元化,引導金融部門實現最優經營,增加金融機構收益。加大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優化和發展投資環境,建立起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信用激勵制度,為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任務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郭新明.經濟互補的金融思考: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互補的領域、項目及金融配套支持研究[M].新疆: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2]龐秀萍,陳銳等.中哈比較優勢和貿易互補性的實證分析及相關建議[J].西部金融,2013,(12):63—67。
[3]王志萍.中亞經貿交往與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問題研究[J].西部金融,2013,(3):52—54。
[4]于倩周,驍騰.試析甘肅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空間布局[J].經濟論壇,2013,(2):35-36。
[5]朱顯平,鄒向陽.中國—中亞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構想[J].東北亞論壇,2006,(15):3-6。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arget Location and Path Selection for Gansu
Provin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LI Jixiang
(Jingyuan County Sub-branch PBC, Jingyuan Gansu 7306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alysis on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multiple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for Gansu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he paper proposes the target location for Gansu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offers proposals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developing new platform, the new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xis, the new regional pattern, the new basic system and the new financial center and so on.
Keyword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Gansu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