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皎+姜明霞+鮑勇
摘 要 目的:了解家庭醫生制服務簽約后健康干預對改善城市貧困老人社會適應狀況的影響。方法: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在上海某街道隨機抽取200名研究對象。通過基線調查,了解研究對象的身體狀況、日常活動能力、體力精力等。隨后,根據簽訂的家庭醫生制服務協議,提供個性化健康干預及管理。18個月后進行干預效果觀察,了解研究對象健康及相關指標的變化,對干預措施進行評價。結果:干預后,研究對象睡眠狀況、日常活動能力、體力狀況、精力狀況、自我評分好于基線調查。結論:家庭醫生制簽約服務對提高城市貧困老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 簽約服務 貧困老人 健康干預 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4-0020-03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一個人心理上適應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的能力[1]。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社會適應是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通過對內在心理的自我調節、自我管理及對外社會環境的學習、應對和防御以達到個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平衡的過程和狀態[2]。社會適應的內涵包括心理和社會兩方面因素[3],是個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4]。城市貧困老人因為經濟收入低、缺乏醫療保障,而且衛生服務利用不足、健康水平差[5]等原因,其社會適應狀況存在一定問題。為了解以社區為基礎的家庭醫生制簽約服務對改善城市貧困老人社會適應狀況的影響,我們開展了相關研究。
對象與方法
對象
上海某社區內實際居住1年以上,由街道民政部門界定家庭月收入低于當地生活水平,并且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家庭醫生約定保健服務協議、愿意接受研究的貧困老人。
方法
采用自制《家庭醫生對社區老人健康干預效果評估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基本情況、近期健康狀況、社會適應狀況等。通過基線調查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健康狀況、社會適應狀況等。干預完成后通過終期調查,了解研究對象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對干預效果做出評價。
樣本含量與抽樣方法
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從某社區全部12個居委中隨機抽取8個居委,每個居委抽取25名愿意參加研究的貧困老人,最終確定的樣本數量為200人。研究過程中,失訪19人,共181人完成研究。
干預措施
與每例研究對象簽訂健康管理協議,建立健康檔案,在門診服務中即時更新和利用檔案對研究對象實施動態管理,提供個性化健康干預服務,為每位研究對象配備固定的家庭醫生,通過家庭醫生開展健康干預,干預期18個月。
門診預約服務
向研究對象提供包括醫療及就醫指導、中醫體質辨識及膳食指導、心理咨詢等服務。
健康自我檢測(健康自測體檢館)
配備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的健康自我檢測設備,包括血壓儀、血糖儀、血氧飽和度儀、身高體重記錄儀等,數據與區域健康服務信息系統相連接。核心服務內容包括健康檢測、健康干預及健康維護。
社區健康訓練
以“居民健康家園”為服務平臺,家庭醫生根據個性化健康指導方案中的項目,定期開展健康訓練主題活動,為期4個周期,包括居民健康學校的心理咨詢與指導、中醫適宜技術俱樂部及傳統體育訓練指導,由家庭醫生及協同服務醫療機構健康顧問共同參與。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平均數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配對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基本情況
研究對象中男性25人(13.8%),女性156人(86.2%),平均年齡75.1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6人(47.5%)、高中或中專61人(33.7%)、大專及以上34人(18.8%);婚姻狀況已婚130人(71.8%)、喪偶46人(25.4%),其他狀況5人(2.8%)。
慢性病患病狀況
大部分研究對象都患有1種或多種慢性病,基線調查時研究對象高血壓、腦卒中、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率分別為83.4%(151人)、24.3%(44人)、27.6%(50人)、37.0%(67人),效果調查時分別上升為88.4%(160人)、30.4%(55人)、29.3%(53人)、46.4%(84人)。
睡眠情況
基線調查時48人(26.5%)對自己的睡眠情況感到滿意,效果調查時53人(29.3%)對自己的睡眠情況感到滿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110.742, P<0.001)。
日常生活能力
基線調查時64人(35.4%)對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力感到滿意,效果調查時87人(48.1%)對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力感到滿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78.009, P<0.001)。
精力狀況
基線調查時48人(26.5%)多數情況下感覺有精力,效果調查時53人(29.3%)多數情況下感覺有精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71.433, P<0.001)。
體力狀況
基線調查時35人(19.3%)感到自己的體力狀況較好,效果調查時44人(24.3%)感到自己的體力狀況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130.549, P<0.001)。
自我評分
基線調查時研究對象對自身人際關系的自我評分平均為74.97分,效果調查時研究對象的自我評分平均為77.6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752,P<0.001)。
討論
社會適應是個體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面對生活、工作、人際、情緒等各方面所產生的新問題時,心理功能在有效與和諧方面調整的過程與狀態[6]。城市貧困老人因為經濟收入、醫療保障、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劣勢,導致其社會適應狀況較差。家庭醫生制通過契約式服務的形式[7],依托全科團隊,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簽約服務,為城市貧困老人提供了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滿足城市貧困老人基本的衛生服務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貧困老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困難,對改善貧困老人社會適應狀況有積極的作用。
本次研究對象是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訂服務協議的轄區內貧困老人,他們年齡較大,文化程度、收入較低,社區人際關系、社會支持較弱、情緒不穩定、健康意識較差,大部分研究對象都患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病率較高。由于家庭貧困,醫療負擔較重,大部分調查對象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就醫的首選,有利于研究的開展。針對干預對象的特殊性,我們采用了個性化健康干預措施及社區健康自我管理指導相結合的方法,以健康管理為核心,在為研究對象提供健康體檢、健康風險評估、健康干預服務的同時,發揮其個體健康自我管理積極性,提升了健康干預措施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家庭醫生制簽約服務可以有效提高城市貧困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體力狀況。效果調查時,研究對象對自身睡眠狀況、日常生活能力、體力狀況、精力狀況感到滿意的人數,都較基線調查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說明通過家庭醫生健康管理服務,為城市貧困老人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貧困老人抵御健康危險因素的能力,進而影響城市貧困老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改善社會適應狀況。
參考文獻
曹志芳. 31例肢體殘疾孤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與補償對策[J]. 中國民康醫學, 2010, 22(23): 3088-3090.
王海濤, 李輝, 浦昆華. 初中生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性[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3, 21(1): 120-122.
劉斌志. 社會工作視域下艾滋患者家屬的社會適應研究[J]. 貴州社會科學, 2011, (12): 45-49.
江巧瑜, 許能鋒, 汪雪蓮. 福州市大學生社會適應狀況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 2009, 30(8): 703-704.
練樂堯, 毛正中. 我國現階段城市貧困人口健康狀況調查[J]. 衛生軟科學, 2008, 22(5): 327-331.
包陶迅, 葉芳. 貧困與富裕家庭兒童社會適應的比較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1, 19(6): 704-706.
宋麗潔, 趙金芳, 楊志偉. 社區實施家庭醫生制服務的問題及對策[J]. 上海醫藥, 2013, 34(6): 24-26.
致謝:本研究項目獲2012年中國社區衛生協會科研基金經費資助(項目編號2011-6-12)
(收稿日期: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