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榮富++顧竟春++顧和平+顧怡勤++蔡英娜
摘 要 目的:比較中醫推拿手法與單純紅外線照射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門診肩關節周圍炎患者10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5例和對照組52例,對兩組療效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3%,對照組為84.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中醫手法推拿治療中老年肩關節周圍炎,具有緩解癥狀,改善肩關節功能活動的功效。
關鍵詞 肩關節周圍炎 手法推拿 紅外線照射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4-0028-02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五十肩、漏肩風,屬中醫學“痹癥”范疇,是以肩關節疼痛為主,繼之發生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加重肩關節功能活動障礙程度,嚴重損害中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質量。本文采用手法推拿治療肩關節周圍炎,具有療效好、非創傷性、易于操作、實用性強的特點。
對象與方法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芷江西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門診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患者107例,年齡45~65歲,平均(59±6.5)歲,病程在2周以上。采用隨機抽樣法將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55例,對照組5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具可比性(P>0.05)。
所選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中老年肩關節周圍炎患者,男女不限,年齡45~65歲;②肩部無明確創傷史或手術治療史;③肩部疼痛,檢查時有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受限;④X線平片檢查肩關節解剖結構無改變,肩關節周圍無異常。排除標準:肩部有明確的創傷史或手術治療史、X線平片檢查有關節間隙異常;排除惡性腫瘤、結核,類風關、痛風、頸椎病等病變引起的關節疼痛;合并嚴重心腦血管或肝腎疾病者、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有出血傾向者。
方法
治療組治療方法
患者取坐位,首先術者用右手拇指按壓患者肩部肩髃、肩髎、臂臑、巨骨、肩頸、曲池等穴位,每個穴位按壓0.5 min,然后用揉滾手法放松肩部三角肌、崗上肌、崗下肌、大圓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等軟組織,再做以下手法。①肩部旋轉法:術者一手握住患者側手,一手按患側肘部成90°將上臂貼于患側胸壁,然后術者一手握住患者手作內外旋轉活動。②肩部內收法:術者一手托著患側肘部,一手固定健側肩部,然后術者將患側肘部推向對側肩部,推到最大限度時,用力過伸一下。③肩部上翻法:術者一手托住患側肘部,一手握住患側手部,將患肢向上翻向頭部,到最大限度時,用力過伸一下。④肩部上舉法:術者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一手固定住頸背部,然后術者一手握住腕部,將患肢向上舉起到最大限度時,用力過伸一下。手法結束后,術者一手握住患側手部,將患側肢體沿著患側肩部作順時針逆時針大環轉各10~20下,然后將患肢肘部擱于術者腿上,術者兩手掌相向用中力壓住患者肩部,用搓法搓揉肩部。最后術者一手按住患肩,一手握住患手,反向牽拉肩部,在牽拉中揺晃抖動患肩數下。以上手法連續做3遍,操作時間20 min。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患肩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手法操作要均勻、持久、有力,切忌粗暴。急性期要止動,不宜手法治療。
對照組治療方法
采用重慶新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TDP-CQ-27型特定電磁波治療器進行紅外線照射治療,每次20 min,每日1次,連續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療效評估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評估:痊愈為肩關節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活動正常;好轉為肩關節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無效為肩關節癥狀及體征無改善,功能受限仍如前。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2.1建立數據庫,用SPSS 11.0軟件進行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經2個療程治療,治療組痊愈35例,好轉18例,無效2例,有效率96.3%;對照組痊愈24例,好轉20例,無效8例,有效率84.6%,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5,P<0.01)。
討論
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膜囊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患者多為50歲左右,故該病又稱為五十肩;由于后期肩關節僵硬,活動明顯受限,又稱肩凝癥或凍結肩,寒冷天氣時多見,故又稱漏肩風[2]。中醫學認為該病系患者年老體衰、氣血虛損、風寒濕邪侵襲肩部致筋失濡養、寒凝脈絡、筋脈拘急、關節活動不利也。該病內因為氣血虛損血不養筋,外因為風寒濕邪侵襲,病理表現主要是關節囊與周圍組織發生黏連,又稱黏連性關節囊炎。
臨床將肩關節周圍炎分為三期,急性期、黏連期和恢復期。急性期肩關節周圍炎往往疼痛明顯,甚至夜間痛醒,患者不敢向患肩側臥,早期要懸吊患側上肢,借助外界力量克服患側上肢重量,使患肩軟組織不處于做功狀態,讓患部軟組織得以完全放松[3]。黏連期和恢復期以肩關節關節功能活動障礙為主,關節周圍組織廣泛性黏連,限制了肩關節活動。
西醫通常用非甾體類藥物對癥治療,但受到藥物的不良反應等限制,采用局部紅外線照射能促進肩關節組織血液循環,有利于炎性水腫吸收,緩解疼痛,有很強的散寒活血、通絡止痛等功效[4]。中醫采用手法治療解除肩部軟組織痙攣和松解肩關節黏連度,手法推拿具有行氣血、通經絡、利關節、強筋骨之功效[5]。通過臨床觀察,手法推拿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肯定,本研究也顯示手法推拿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紅外線照射,且操作性強,實用方便,無不良反應,彌補了現代醫學治療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186.
韋貴康. 實用骨關節與軟組織傷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6(1): 242-247.
張神貴. 頸肩腰腿痛奇效驗法[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4: 117.
戴七一. 120例膝骨關節病X線影像分析及手法治療[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03, 11(4): 25-27.
壽可可. 手法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5例[J]. 中醫藥臨床雜志, 2005, 17(3): 281.
(收稿日期: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