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引花,游 璇
(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西安 710128)
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污水滲漏、霧霾污染,使得公眾將目光投向環境責任。環境污染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外部監管不到位引起,另一部分原因與企業內部與環境有關的內部控制缺失有關。黨的十八大報告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共同發展的新勢態。2014年4月,《環保法》再次修訂,形成史上最嚴環保法,加大了政府對環境監管力度,提高了環境信息公開化程度。
我國內部控制相關規定逐步完善,在2010年4月五部委共同發布《內部控制應用指引》,要求企業年末披露對內部控制自評報告并聘請相關機構審計,并首次提出企業應建立與環境責任相關的內部控制風險防控體系,并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及時報告處理,依法追責。其中加入了對環境責任內部控制建設的要求,要求企業建立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保證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基于以上背景,在政府和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給予極大關注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仍頻發,究其根本原因可能是企業相應的環保相關的內部控制措施缺失,導致難以控制污染源頭、把控環境風險,帶來巨大風險。因此,本文研究內部控制有效性是否能從源頭上控制環境風險減少環境污染發生的可能性,增強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為企業環境責任的實踐提供新途徑。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不僅要滿足內部利益相關者對經營成果的要求,也要滿足外部利益相關者對資源環境的要求。有效的內部控制保證了經營成果不被他人侵占,經營成果為集體所有,合理保證企業價值增加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環境責任缺失是由于企業私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目標不一致導致,企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會規避其他外部成本,減少環保投入,這種機會主義引起環境污染,表現出較低的環境信息披露質量,侵犯了其他利益相關者權益,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內部控制則是在源頭設計和過程控制降低風險水平。內部控制是企業內部環境的保證者,它疏通企業信息傳遞渠道,有效抑制信息不對稱,降低管理層為滿足自身利益損害環境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代理成本,保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基于此,提出假設:
H1:內部控制有效性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具有正相關關系。
《內部控制應用指引》首次將社會責任有關的內部控制建設以規章制度的形式予以提出。隨著2011年《指引》的頒布,企業被要求對內部控制進行自評,審視自我內部控制缺陷并采取相應措施完善,并建立與環境有關的內部控制。合法性動機認為,在制度出臺之后,企業會減少違規成本,以制度所規定的內容加強自我約束行為。《指引》頒布是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要求,要求企業加強與社會責任有關的內部控制建設。企業會按照《指引》要求,提高內部控制水平,降低企業社會責任風險。如果內部控制有效性正向影響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在2011年《指引》實施之后這種影響應該更加顯著,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會促進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質量。因此,在《指引》實施后,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企業環境環境信息披露行為影響效果更顯著。基于此提出:
H2:《指引》的實施后,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更顯著。
本文選取深滬兩市A股重污染行業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環保部2010年9月1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見稿),選取火電、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紙、釀造、制藥、發酵、紡織、制革和采礦業等16類行業的企業為研究對象。本文選取285家重污染上市公司,基于2011年《指引》實施為背景,以2011年為基期,選取285家公司2011前后各兩年共計五年的數據作為樣本。初步選取樣本為重污染行業A股上市公司2009~2013年數據樣本,共1425個數據樣本。剔除當年ST數據樣本和缺失數據樣本,最終得到1059個樣本。
樣本中環境信息披露報告資料和內部控制報告資料均來自于巨潮資訊平臺。通過手工收集整理公司年報、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和環境報告得到環境信息披露信息質量的指標。通過查閱企業內部控制自評報告和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得到內部控制有效性相關指標。公司基本情況數據來自于CSMAR中國上市公司數據庫。本文運用Excel2007和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和分析。
2.3.1 因變量
本文依據沈洪濤等(2010)對環境信息披露評價方法和國家環保部2007年公布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中所列的內容,并結合環境信息披露現階段對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將環境信息披露分為環境理念、環保補貼、環境風險、環境績效、環保技術等11項內容。對只有文字性披露的內容賦值1分,對數量化非貨幣表示的項目賦值為2分,對數量化貨幣表示的項目賦值為3分,最終加總得分,分值范圍在0~33分之間。
2.3.2 自變量
企業經營效果主要是看企業是否正常運轉,是否能保證經濟利益流入企業。企業合規性目標主要表現在企業滿足現階段法律法規的要求,達到法律法規的具體要求。報告目標主要表現在企業對外披露信息真實可靠,信息的披露符合監管市場的要求且經過相關機構審核。企業戰略性目標表現在追求企業盈利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上;企業資產安全目標表現在對資產的有效利用,防止資產流失。通過以上分析結合《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的最新要求,對指標進行分類并運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指標,具體指標設定如下:
運用spss17.0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下:
KMO度量為0.703,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中卡方值為10359.681,自由度為105,sig在0.001水平上顯著,可以得出指標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通過因子分析從15個變量中提取出四個主成份,這四個主成份旋轉平方和載入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4.860%,得出的四個因子解釋力度為64.860%,得出的四個成分可以解釋64.860%的變量。其中第一個因子解釋力度為21.406%,第二個因子的解釋力度為17.825%,第三個因子的解釋力度為17.125%,第四個因子的解釋力度為8.504%。
運用正交旋轉法得到Kaiser標準化的成分方差,旋轉在4次迭代后收斂最后得到4個成分方差。運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主要因子,得出4個主成份,成分1包括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收入資產比、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與預期分類一致,命名為經營目標效果。成分2包括是否具有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內部控制報告審計意見、是否具有內部控制自評報告、內部控制自評報告是否強化環境有關內部控制建設,與預期分類一致,表示為合規性目標效果。成分3包括營業利潤率、凈利率和總資產收益率與預期分類一致。成分4包括審計意見、違規交易披露和資產減值損失率,將預期分類中的報告目標效果與資產安全目標效果合并為一類。資產減值損失率是資產安全效果的反指標,因此成分符號為負,當用資產減值損失率的相反數表示時,其他成分方差不變,此項變為0.466。

表1 內部控制指標分類表

表2 成份得分系數矩陣
由表2成分系數得出,
F1=0.275X1+0.284X2+0.220X3+……-0.015X14+0.011X15
F2=0.008X1+0.001X2+0.023X3+……-0.018X14-0.021X15
F3=-0.009X1+0.012X2+0.038X3+……+0.379X14-0.127X15
F4=0.028X1-0.038X2-0.040X3+……-0.106X14-0.339X15
則內部控制指數ICI=W1*F1+W2*F2+W3*F3+W4*F4;其中,
W1=21.406/64.860;
W2=17.825/64.860;
W3=17.125/64.860;
W4=8.504/64.860。
若得出的內部控制指數大于等于0,則說明企業內部控制有效,設為1;若得出的內部控制有效性指數小于0,則說明企業內部控制缺乏有效性,設為0。
2.3.3 控制變量
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還受資產規模、行業、股權集中度、上市地點、董事會獨立性的影響,在模型設計過程中還需要控制這些變量。具體變量設計如表3所示。

表3 變量定義
依照前面分析,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作為被解釋變量,內部控制有效性作為解釋變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并控制企業規模、上市地點、資產負債率、股權集中度、董事會獨立性。
EDI=α+β0ICE+β1SIZE+β2PLACE+β3LEV+β4OC+β5IBD+ε
其中,α是常數項系數,β0、β1、β2、β3、β4、β5是各變量系數,ε是隨機擾動項。
從表4可以看出,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23,差異較大,均值為4.56,方差為4.553,說明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差異較大,且普遍披露質量不高。內部控制有效性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0,且均值為0.51,說明51%的企業內部控制較為有效。公司規模最大值18.878與最小值28.482相差不大,均值為22.037,標準差為1.356,說明樣本企業規模差異不大。從深交所選取的樣本占樣本總量的51%,從上交所選取的樣本占49%,各占一半,樣本之間具有可比性。企業資產負債率分布較廣,資產負債率中極大值為1.173,極小值為0.008,均值為0.419,標準差為0.194。資產負債率大于1說明樣本企業中存在資不抵債情況,經營效果不好。均值為0.419,且標準差較小,說明大部分企業資產負債率較為合理。股權集中度極小值為30.334,極大值為7585.875,差異較大(方差為1360.515)。董事會中獨立董事人數分布較廣,但趨于集中(方差1.661),多數企業獨立董事人數不多。終極控制人類型均值為0.42,說明有42%的企業是國有控股性質企業,非國有控股企業占

表4 描述性統計
58%。
由表5可知,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相關系數為0.230,且在0.01水平上顯著,說明二者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性。公司規模與內部控制有效性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都具有顯著正相關性。說明規模較大的企業在內部控制有效性上表現更好,且愿意披露高質量的環境信息。企業資產負債率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具有顯著正相關性(0.164),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相關關系相反(-0.147)。這是由于企業為了彌補負債率較高而被外界利益相關者判為預期風險的可能性,盡可能披露質量較高的環境信息。而內部控制有效保證資源的有效運轉,降低了企業對外舉債的份額。從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非國有性質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較國有性質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普遍較好,而在內部控制有效性在國有企業中表現的更好,但關系不顯著。股權集中度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都具有顯著正向關系,相關系數為0.203。董事會獨立性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相關系數為0.167,在0.01水平上顯著,董事會獨立性提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

表5 相關性分析表(N=1059)

表6 多元回歸分析表
從全部樣本回歸可以看出,內部控制有效性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回歸系數為0.081,在0.01水平上顯著,說明內部控制有效性對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1成立。公司規模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關系,反映出一致的顯著正向關系,說明資本雄厚的企業更有意愿披露高質量的環境信息。資產負債率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但是不顯著。深市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明顯高于滬市上市公司樣本,正如前面政策所示深市對環境信息披露規定出臺較早,環境信息披露較為統一和正規,且深市的監管比滬市嚴格。實際控制人系數均顯示為負數,且在0.01水平上顯著,說明非國有企業比國有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質量高,這是由于脫離了國家保護傘,非國有性質企業想要在市場中立足獲取更多的合作機會,需要表現出更高的社會認同度,因此選取披露高質量的環境信息來吸引潛在投資者。非國有性質企業脫離了政府背景,當觸及法規時,會比國有性質企業產生更高的違法成本。因此,為了避免違法成本的產生,非國有企業披露更好的環境信息。在公司治理方面,股權集中度降低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而董事會獨立性增強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
由《指引》實施前后分類子樣本回歸可知,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系數顯著性發生變化。《指引》實施前子樣本回歸分析得出內控控制有效性回歸系數為0.075,但并不顯著,而《指引》實施后子樣本內部控制有效性回歸系數為0.068,在0.1水平上顯著,說明《指引》實施后內部控制有效性對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更顯著,假設H2成立。《指引》的實施在環境責任內部控制建設上起到積極作用。
為了檢驗內部控制有效性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之間是否存在穩定關系,實證分析結束后替換部分控制變量和自變量的替代指標來進行穩健性檢驗。在穩健性檢驗中公司規模用營業收入來替代資產的自然對數,股權集中度用前三大股東的持股和替代前三大股東持股平方和。公司治理指標用董事會規模(BD)替代獨立董事人數,并加入年度董事會會議頻率(CB)、年度監事會會議頻率(CS)指標。將模型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用因子分析求出的內部控制指數(ICI)直接代替ICE,得出與原模型相同的結論。
《指引》的頒布和實施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制度依據,一方面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的建設為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提出了新的途徑,即完善與環境有關的內部控制,從源頭降低環境污染發生的可能性。本文通過研究得出:
在所有企業樣本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顯著為正,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強化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指引》實施前后內部控制有效性與環境信息披露之間關系顯著性不同。《指引》實施前內部控制有效性與環境信息披露雖然具有正相關關系但是不顯著,《指引》實施后內部控制有效性與環境信息披露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才逐漸顯著。說明《指引》實施前,雖然內部控制有效性對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有一定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具有針對性;《指引》規定鼓勵企業健全環境責任內部控制,在內部控制設計和實施上對環境責任更具有針對性,因此才顯現出內部控制有效性對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的顯著關系。
[1]Weili G,Sarah M V.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19(3).
[2]Jeffrey T D,Weili G,Sarah M V.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a,82(5).
[3]Jeffrey Doyle,Weili Ge,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b,44(1).
[4]沈洪濤,馮杰.輿論監督、政府監管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2012,(2).
[5]畢茜,彭玨,左永彥.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和環境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2012,(7).
[6]李連華,唐國平.內部控制效率:理論框架與測度評價[J].會計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