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祥+楊麗瓊+周光鵬+鄧遠鵬+謝傳雄
摘 要 近年來,京山縣緊緊依托農產品資源優勢,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來抓,通過采取政策引導、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拓展市場空間等一系列措施,使全縣的農產品加工業有了長足發展。
關鍵詞 農產品加工業;現狀;對策;湖北省京山縣
中圖分類號:F326.5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1-0-2
1 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1.1 企業發展速度加快
到2014年11月底,全縣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435家,其中納入縣經濟主管部門調度的規模企業116家,億元企業78家,新增7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7家,新增5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湖北國寶橋米有限公司、湖北神地農業科貿有限公司)、省級龍頭企業15家、市級龍頭企業40家。總體來講,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轉變。
1.2 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2010-2013年,京山縣連續四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先進縣稱號。2013年,全縣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產值337.4億元,同比增長22.4%,與農業產值比達到了4.2:1,在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縣市中排名第5位。今年上半年,全縣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81.9億元,同比增長14.6%。
1.3 品牌效應日益凸顯
全縣共申報并有效使用“三品”品牌216個,其中有機食品8個、綠色食品28個、無公害食品180個。通過ISO9000系列認證58個,通過HACCP體系認證37個。“京山橋米”“仁和白花菜”先后被國家質監總局批準使用“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寶牌大米2007年被評為“中國名牌”,2009年“國寶”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還有7個產品被評為“湖北名牌”,11個被評為“湖北著名商標”。大米、茶葉等一批產品先后在中國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南六省農產品博覽會等全國性會展上獲金銀獎項60多個,有效地擴大了京山農產品的影響力。湖北國寶橋米有限公司、湖北神地農業科貿有限公司分別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并與中國農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等一批全國知名學府建立了固定的合作關系,常年開展校企合作,提升了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1.4 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農產品加工企業以訂單為主要形式,建立和完善了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紀人)+農戶”等經營模式,帶動了京山縣優勢產業發展,促進了農企“雙贏”。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直接安置農民就近就業和季節性務工9 000多人,農民每年可從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可增收1.3億元左右,并帶動了交通、物流等產業的發展。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其一,雖然農產品加工業總量較大,但小型初級加工企業過多,具有很強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太少。從單個企業銷售收入上看,雖然京山縣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有78家,但像稻花香、福娃這樣自身發展好、帶動能力強的企業太少,大部分企業處于農產品初級加工階段。
其二,雖然農產品加工業基本涉及到了農業相關產業,但結構不合理,精深加工嚴重不足。從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13類來看,京山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結構很不合理,116家規模企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有80家,占69%,且以大米加工企業居多。而食品制造企業僅有2家,充分說明京山縣農產品加工業還停留在傳統的粗加工方面,精深加工及下游產品深度開發上嚴重不足。
其三,雖然企業進入門檻較低,但受資金、人才等因素制約,發展壯大缺乏活力。近年來,全縣新上各類加工企業很多,但做大做強的卻很少。一方面是受資金“瓶頸”制約,大多數業主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再加上難以爭取信貸投入,影響到企業正常生產和擴規升級;另一方面,企業缺乏有效的培養、引進和留住人才的機制,導致企業經營、創新能力不足,難以取得更高層次發展。
其四,雖然創造了省級、國家級品牌,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品少,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全縣創品牌的企業不多,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問題普遍存在。大多數企業產品的銷售半徑過小,主要市場還集中在省內甚至周邊縣市,真正出省乃至走出國門的產品不多。
其五,雖然探索了訂單生產等連接機制,但利益連接不緊,約束力不強,產業化經營的機制尚未建立。按照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農產品加工企業理應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但目前,京山縣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大多是一種自由買賣關系,沒有形成有約束力的利益機制。一方面龍頭企業實力不夠,一旦遇到市場風險,企業無力抵擋,無法與農戶兌現承諾;另一方面,農民合同意識淡薄,誠信度較差,農產品上市后,價格上有好處就找市場,有難處就找企業,合同缺乏約束力。
3 發展對策
3.1 切實理順管理體制
目前,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管理機構過多,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建設由縣農辦負責、規模以上加工企業由縣工信局負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縣農業局負責,加上京山縣農產品加工園區設在開發區,以京山經濟開發區負責為主。建議成立由縣委、縣政府相關領導掛帥,縣直相關部門和相關鎮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機構,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實行統一協調管理。要定期召開會議,集中聽取企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及時研究解決。
3.2 盡快出臺相關政策
對涉及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支持企業發展等方面的各項財政資金、項目,縣委、縣政府要按照統一規劃、集中使用、性質不變、渠道不亂、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進行整合,充分發揮資金的聚集效應。例如,深加工企業貼息項目、糧油大縣獎勵項目、畜禽養殖項目、農業綜合開發多經項目、低產林改造項目、低丘崗地改造等項目、國土整理項目、水利項目等,主要用于支持企業原料基地配套建設。在稅收政策、金融信貸政策、用地政策等方面,對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對企業創建品牌、申請專利、引進高素質人才等,給予獎勵支持。加強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對企業原料、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給予支持。
3.3 加快企業自身發展
從企業自身講,一要注重循環發展,在運用新設備、新工藝、延伸產業鏈上做文章,提升產業精細化程度,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要突出生態原則,高度重視規模化、高品質原料基地建設,做到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兩結合、兩促進;三要加強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等品牌創建,加強自身自主研發力度和相關產權保護,加強企業人才引進和培養,提升企業軟競爭實力。
3.4 加強原料基地建設
要按照原料基地綠色化、有機化的要求,確定縣內一批目前運作相對規范、有一定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重點培養,要求合作社嚴格按“五統一”模式規范發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由合作社直接與農產品加工企業簽訂原料供銷合同,既避免企業與農民直接簽訂合同的不確定性,也確保農產品加工企業有穩定、安全的原料基地。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