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葉
摘 要 設施蔬菜是長壽現代農業種植園區重要部分,是提高我區蔬菜產業生產水平、檔次、豐富市民“菜籃子”,穩定市場菜價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基于園區設施蔬菜生產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其產業發展的模式和解決措施。
關鍵詞 現代農業園區;設施蔬菜;產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6.13;S626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1--2
長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重慶市長壽區委、區政府根據長壽自身發展的實際,借鑒工業園區發展的成功經驗,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科學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種植園區,是落實全面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全面發展的重大舉措。
1 園區設施蔬菜生產現狀
1.1 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完善,設施蔬菜初具規模
兩年來,園區累計投入7 47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共建成骨干油化公路13.3 km、提灌站9個、自流灌溉工程2座、變壓器6座。業主在各自的基地內配套建設較為完善的路、溝、灌溉管網等生產用基礎設施。基本能滿足生產需要。
園區共引進蔬菜生產業主7家,分3個相對集中成片的地塊,共建成鋼架大棚面積200 hm2,均已投入生產,成為重慶市規模最大的設施蔬菜基地之一,對我區乃至重慶“春提早”和“秋延遲”市場供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2 蔬菜品種以大路菜為主
2011年園區200 hm2設施蔬菜,總產量15 000 t。其中瓜菜類占40.2%,茄果類占37.5%,菜豆類占5.2%,根菜類占1.3%,葉菜類占12.5%,水生蔬菜占1.2%,其他蔬菜占2.1%。主要種植南瓜、絲瓜、苦瓜、黃瓜、辣椒、茄子、番茄、豇豆、甘藍、空心菜、花菜等11個品種。
1.3 蔬菜的品質有保證
園區內200 hm2設施蔬菜基地,全部通過長壽區無公害蔬菜產地整體認證,黃瓜、甘藍、空心菜、花菜、茄子等10個品種通過了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安全中心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1.4 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初見成效
南方厚皮甜瓜新秀“金湘玉”等新品種引進成功,無土栽培技術、膜下滴灌技術綜合利用試驗見效;無滴膜、遮陽網、太陽能殺蟲燈等技術被業主廣泛應用。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產業化水平低
在園區的已建成的規模設施蔬菜基地中,設施大棚菜、“反季節”和無公害蔬菜起步遲、起點低、鋼架大棚結構簡單、搞風、抗災能力差,生產水平低,業主的生產還停留在傳統蔬菜生產技術水平上,滯步不前,生產大路菜多,特色菜、精細菜少,生產機械化程度低,難以實現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
2.2 勞動力嚴重缺乏
園區蔬菜生產水平低,機械化、現代程度低,蔬菜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需勞動力多,目前,基地周圍的年輕力壯的勞動力因土地流轉外出打工,常年使用的農民工中近90%的是年滿55歲以上的老年勞動力,文化低、體力差、無技術,只能從事極為簡單的勞動。所以,設施蔬菜基地勞動力特別是有知識、有技術、年輕的勞動力嚴重缺乏,日常生產管理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蔬菜生產。
2.3 資金投入不足,業主融資上困難
農業投資形成的植物資產及設施,目前未納入金融機構可抵押的有效資產,設施蔬菜生產企業在土地租金、農資、人力投入大,生產流動資金普遍困難。加上目前在新品種、新技術、新型材料的引進應用上還缺乏項目配套。
2.4 市場信息不暢通,銷售渠道不暢
園區設施蔬菜生產處于自產自銷狀態,且全部是鮮銷,沒有形成生產、加工、銷售呈休化產業體系。銷售市場只局限于長壽、涪陵、重慶等地,生產企業各自為政,在品種布局上呈現散而多,幾乎每一家企業都種上8~10個蔬菜品種,雖然在面積上達到一定規模生產,但是沒有形成特色品種,往往是別人種什么賺了錢,就跟著種什么,缺乏市場預測和長遠的、規模化的觀點,導致大面積的相同品種的蔬菜產品集中上市,造成滯銷,嚴重影響生產者的效益和積極性。另外,園區企業市場信息不靈,結構調整隨意性較大。
2.5 無產品特色,品牌效應差
雖然在設施上形成了相對規模生產,但是在品種布局上沒有成規模,沒有特色產品,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還是停留在自由經濟階段,蔬菜產品質量差、檔次低,生產條件、生產規模、營銷手段等難以適應大市場、大流通的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和滿足人們對蔬菜產品多樣化、無害化、營養化和高檔化的需求。生產大路菜多,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程度不高;有質量保證,但是沒有品牌
2.6 種植模式沒有創新
基地雖然建成了標準的鋼架大棚,但是大棚的利用率低,大部分業主采用常規的種植模式,只是在冬季育苗和春季提早栽培上利用大棚,大部分時間大棚只起到支架的作用,作為長壽特殊的氣候條件,春夏雨水多,伏旱時間長,應充分利用大棚進行避雨栽培和秋季的遮蔭栽培的優勢,提高產量和產值。科技水平不高,生產技術上困難(管理上的困難)。
3 長壽設施蔬菜產業前景分析
3.1 市場前景看好
3.1.1 市內需求量大
隨著我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人口急劇增加,未來對鮮銷蔬菜供應需求劇增,花色品種和質量要求進一步提高。目前,長壽區城鎮人口近40萬人,按重慶市目前人均消費蔬菜0.6 kg/d計算,人均消費蔬菜約200 kg/a,全區40萬城鎮市民年需商品蔬菜達8萬t以上,至2020年城鎮人口發展到70萬人,年需商品蔬菜20萬t以上。為此,本規劃立足于供應本地市場,大力發展多花色、多品種的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保障本區及周邊地區蔬菜市場的充足供應。
3.1.2 農民增收顯著
基地所在地農民一方面通過領取土地租金獲得收入700斤稻谷的金額;另一方面,通過給蔬菜基地企業或業主打工獲得1000元/月的收入,特別是50、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既能把家照顧到了,又能得到工資收入,一舉兩得。
4 發展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4.1 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
在設施蔬菜基地大力推廣地膜覆蓋技術、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加強基地生產的機械化推廣應用,節省勞動力成本。
4.2 加強基地農民工的培訓
結合新型農民培訓,對基地農民進行生產技術培訓,增強勞動技能。
4.3 搭建農業企業融資平臺
采取貼息等措施鼓勵銀行對基地蔬菜生產貸款,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的問題。
4.4 拓寬銷售渠道
鼓勵支持蔬菜生產企業應用網絡信息,銷售企業優質產品。
4.5 強化產業升級,走品牌化之路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升產品質量,積極申報“三品一標”農產品,走品牌化之路,實現優質優價。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