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 陳鋒
摘 要:從監管方、使用方和開發方的角度對會計電算化存在的問題進行羅列,并從強制性制度供給、內部控制和技術創新角度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三點對策:增加強制性制度供給;完善使用單位內部控制;力求軟件開發整體統一與局部創新共存。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存在問題;經濟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4-0118-02
一、會計電算化存在的問題
會計電算化在促進管理信息化的進程、提高會計工作效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會計電算化也表現出新的問題。第一,監管嚴重滯后。這主要表現為:會計電算化監管的主動性和事前監管意識不強;會計電算化監管不專業、新監管制度欠缺、現有規章制度不統一。第二,使用存在誤區。主要包括:會計電算化的運用意識不強;會計人員不勝任;對會計電算化的投入不足、利用效率不高、風險防范意識較低。第三,軟件開發數據接口不統一。會計電算化軟件的開發有兩種方式:使用單位自我開發與軟件公司開發。由于使用方和開發方對數據接口的需求和供給多樣化,以及監管部門對此沒有明確規定,使得軟件的兼容性不強。這個問題阻礙了會計信息統計,尤其在同一行業內部,由于財務軟件的開發和使用未從行業的整體角度出發,各下屬單位開發和使用的財務軟件品種多,各種財務軟件的數據接口以及使用方法等存在不一致,這樣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財務報表匯總、會計信息查詢以及數據轉輸等多方面的不便和混亂。
二、導致會計電算化問題的原因
主要根據制度變遷理論、內部控制理論和技術創新理論從會計電算化的監管方、使用方和開發方三個方面進行原因的分析。
(一)強制性制度供給不足
強制性制度(或稱供給性制度)與誘導性制度相對應,前者指自上而下的進行制度變革,一般由政府來主導進行,誘導性制度則是自下而上的制度變遷,以基層單位主導為特征。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供給性制度落后于誘導性制度,社會發展表現出下層對制度的需求推動制度變遷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強制性制度供給不足就會存在阻礙制度變遷的現象。會計電算化中表現出監管部門的強制性制度供給嚴重滯后于各個使用單位對會計電算化制度的需求。這種制度供給的滯后表現在會計電算化的法律法規供給滯后;會計的安全防范制度供給滯后;會計檔案歸檔、保存、借用、備份和銷毀等的管理制度供給滯后;會計人員的培訓和上崗管理制度供給滯后;會計信息和檢查制度供給滯后。第一,會計法律法規中針對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和會計電算化的新特點進行的相關規定的改革較少,大部分仍然延用以往的法律法規。第二,會計電算化對安全防范的管理制度需求較高,針對減少會計信息的安全隱患的制度仍然供給不到位。第三,電子會計檔案的管理制度需求提高,而相關部門對這方面的制度供給則仍然處于空白狀態。第四,使用單位對會計電算化人才管理制度的新需求,而相關部門對這方面的供給也不足。
(二)使用單位內部控制不完善
會計電算化的使用單位包括政府行政部門、事業單位等,當然最重要的使用主體是企業。當會計電算化作為一種新手段,同時具有信息揭示功能和經營決策等的輔助功能時,將企業的整體管理納入信息化系統,增加了會計信息的透明度時,長期以來的內部控制問題得以顯露,必然會遭到部門內部利益即得者的阻撓。內部控制不完善表現在對會計人員的約束力有限;單位各部門之間的制衡和約束有限;單位部門的控制制度制定不合理以及執行不到位,沒有有效的責任追究體系等。當然,使用單位的內部控制只是針對較大型單位而言,對于小微型企業中會計電算化使用問題則表現為使用理念與會計人員素質方面。小微型企業的內部控制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對會計電算化的利用效率和使用熟練度,對會計的理解和運用程度。小微型企業存在不重視和不會運用會計信息的問題,在報告的財務情況中存在編造數據的現象。
(三)技術創新成為常態
會計軟件的技術創新成為軟件開發者之間技術競爭的前提和手段。技術創新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常態和追求,會計電算化的數據接口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技術創新的追求所導致。開發方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原因不同,有些單位是為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會探索會計電算化的應用規范,加大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利用率。有些單位只是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和時代發展的需求,將會計電算化視為企業的發展水平的象征或者為了完成任務,就會導致重視會計電算化的形式而不注重其實質的問題。認為會計電算化只是技術方面的革新,力求簡單、快捷,不注重技術的內涵,不注重技術的使用者及利用技術的目的。技術創新的常態化使得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創新成為必然,然而技術創新即是軟件開發的動力,又在對技術創新的追求中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
三、會計電算化發展對策
(一)增加強制性制度供給
會計監管部門可以開展使用單位對會計電算化制度需求的調查,制定適合當前的會計管理制度,對會計制度需求最強烈,涉及面最廣,造成問題最嚴重的方面要進行率先的變革。各個會計監管部門要進行聯系與溝通,相互配合,加大對會計電算化的制度供給。法律部門作為強制性制度供給的保障部門和會計電算化強制制度的提供部門,應該根據財政部、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上市公司等反映的情況,組織相關專家對法律進行提案,并進行會計電算化法律法規方面的制度供給。
(二)完善使用單位內部控制
政府行政機關應公開政府的公費開支,使得政府各機關的公共開支為人民監督。事業單位應在會計組織機構建設中設立監督部門和操作部門,規定會計電算化的使用權限。上市公司應制定獨立董事制度,使得獨立董事對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監管,會計信息需要征求獨立董事的意見。未上市企業應重視會計信息對經營管理提供的決策依據作用,重視企業內部的會計控制,增加會計人員的素質或者增加會計知識的學習。
(三)力求軟件開發整體統一與局部創新共存
會計電算化軟件創新要盡力做到整體統一與局部的創新共存。各個行業自律組織和國家管理部門應對會計軟件的開發業進行行業的限定和數據接口指標的限定,力求做到會計信息的統一監管和報告。在此基礎上,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在現有會計軟件的基礎之上或者在規定的數據接口之上進行系統的創新,以滿足企業自身對會計電算化的需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會計電算化的技術創新趨勢還將繼續,這種局部的創新是引領會計制度革新和誘導會計制度變遷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王鑫.從信息化視角透視會計電算化的發展[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5):6-8.
[2] 郭春美.實施會計電算化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4,(3):161.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