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輝 可娜
摘 要: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是老工業基地改造的一個最重要課題,它不僅關系到遼寧相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還關系到中國的第四增長極——遼中南城市群的健康發展。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過程中,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高等學校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實行校企聯合,不僅能夠促進資源型城市依靠有效的人力資源快速轉型,而且也解決了近年來一直困擾高校的人才就業問題。如何把兩者有機地聯系起來,是一個非常有實際意義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校;資源型城市;轉型;意義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4-0195-02
一、發達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實踐經驗及啟示
目前,全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這與資源型城市的快速崛起密不可分,然而,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資源消耗加劇、污染嚴重、產業結構失衡、就業形勢嚴峻等。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工業化進行較早的國家,早就開始轉型,不同的國家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了不同的轉型模式。
英國是產業革命進行最早的國家,轉型走的是一條非工業化的道路,伯明翰是英國典型的煤炭資源城市,轉型中體現在開發布林商業街,重視市政和文化建設,發展交通業、金融業、會展業、零售業等。
法國洛林“工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戰略就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如重點選擇發展核電、計算機、激光、電子、生物制藥、環保機械和汽車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同時,注重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提高機械、化工等產業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極大地促進了轉型。
德國魯爾區在轉型過程中,十分注重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他沒有完全放棄傳統的資源型產業,而是在開發延續產業的同時,大力延長資源型產業的產業鏈,優化了資源型產業的產業結構。如魯爾區對煤炭注重就地加工,形成了采煤—煤焦—煉鐵—煉鋼—機械制造、煤—電、煤化工等多種產業結構,魯爾以煤為原料發展化工,產品之多及技術之精湛聞名于世。德國魯爾區轉型中,另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就是重視科技教育的發展。在該區有很多知名大學以及多家研究院所,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德國非常重視在職教育及職業培訓。
國外發達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經驗,給我們重要啟示:(1)重視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商業和旅游業,實現產業轉移,降低對資源性產業的依賴;(2)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利用高新技術美化資源型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為發展非工業創造良好環境;(3)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和職業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勞動力再就業。
二、研究高校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中作用的意義
高等學校是社會中的一個重要機構,承擔著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培訓社會勞動力的重要任務,在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高等學校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如果沒有一套合理的理論體系支持高校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作為,單一的、孤立的、片面的作用畢竟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的措施,才能起到顯著的效果。因此,研究高校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作為是一個非常有實際意義的重要課題。
(一)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一種有效手段
正如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所示,促進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需要依靠高新技術、需要依靠人力資源開發,需要研究對資源的綜合利用,需要發展對資源依賴性不強的第三產業。而高校是一種整合以上功能的有效手段。(1)首先高校承擔著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對人才的培養符不符合實際的需要,直接影響到資源型城市轉型對人才的利用,能夠培養出適合轉型的專業人才,就能夠加快轉型的步伐。(2)高校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高校是科研力量聚集的地方,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是高新科技研究的重要力量,很多科研成果在高校里誕生。資源型城市轉型所需要的高新技術、對資源的綜合利用的手段很可能在高校里得到開發和研究,不重視高校的科研力量,光憑數量較少的科研院所是遠遠不夠的。(3)高校承擔著培訓社會勞動力的社會責任。資源型城市轉型造成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就是大量勞動力下崗、失業,政府的勞動力培訓機構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層次上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而高校是社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機構,應當承擔起高度的社會責任。同時,發展第三產業是資源型城市轉型力爭尋求的一個模式,第三產業是一個勞動力密集的服務行業,能夠大量促進就業,而資源型城市以往注重發展的是加工業、采掘業,對發展第三產業的認識不夠,這就需要以教書育人為職責的高校加快轉變人們的思想意識,大力宣傳和教化。同時即使政府致力于發展第三產業,象旅游業、保險業、金融業,但從業者卻面臨著對較陌生行業無所適從的感覺。就像現在很多資源型城市發展旅游業,但具有導游證的合格導游卻寥寥無幾,發展保險業,保險代理人市場卻一片混亂,因此,我們太需要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了,這對具有如上專業的學校提出了深刻的要求。
因此,高校對資源型城市的重要作用是從多個方面體現出來的,重視高校的作用,是切實解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切入點。
(二)客觀上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就業矛盾越來越突出,原因可能來自供給大于需求,也可能來自所學專業陳舊,滿足不了市場需要。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受到質疑。高校的教育方式面臨挑戰。因此,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就業率,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也是高校轉型的一個重要契機。把高校轉型建立在城市轉型的環境之中,是高校提升競爭能力,尋求新的發展模式的重要手段。強調資源型城市轉型中高校的作用,對高校的意義體現在:(1)客觀上促進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適應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需要。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客觀上要求轉向新的產業,以及對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如果再培養市場上不需求或需求量很少的“人才”顯然不利于高校的發展,因此,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客觀上要求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銷對路”型人才,從而提高就業率。(2)加快高??蒲谐晒D化。一般來講,高校的研究多是理論層次上的,科研成果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和轉化。一方面,資源型城市轉型為高??蒲谐晒D化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加大了對科研的拉力,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轉化速度;另一方面,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模式,能夠促進優秀科研成果的開發與應用。(3)加強高校的社會責任,提高高校的社會地位。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和機構都有責任,高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機構,肩負著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加速培養高素質人才、大力支撐知識創新體系、直接服務經濟建設和發展、傳承創新先進文化、維護社會穩定等,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大環境中,凸顯高校的社會責任,是提升高校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同時由于高校的教育本質,有利于培養國民的社會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 張以誠.國外礦業城市經濟轉型大掃描[EB/OL].http://area.infocom.cn.
[2] 馮仁熙.試論中國高校的社會責任[J].湖北社會科學,2004,(8).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