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淵
摘要: 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本文依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構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從陜西省現狀出發,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2006-2012年陜西省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變動趨勢進行測度,并依據測度結果分析影響陜西省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基本因素,進而提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路徑,以期為陜西省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城鄉統籌;公共服務;社會保障
一、引言
近年來,陜西省著力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以構建“一核四極兩軸兩帶”的城鎮發展新體系為契機,持續加大城鄉統籌力度,深入實施民生工程,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傾斜,逐步實現包容性增長。陜西民政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更是明確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公共服務能力為主線,大力推進城鄉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2006-2012年,陜西省財政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重從1553%增加到2116%,財政中用于醫療衛生支出的比重從350%增加到669%,城鄉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比從313:1下降到206:1,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從548:1下降到250:1,2012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到26497萬人,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城鄉社會一體化加快發展。另一方面,陜西作為西部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存在城鄉基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和水平不一致等問題,城鄉社會統籌發展任務艱巨。
二、陜西省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方法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通過制定各項經濟政策,向城鄉居民公平地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務,使城鄉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數量、質量和可及性方面都大致相等,從而實現在城鄉間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根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本文將其分解為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三個維度?;A教育主要包括經費投入、師資力量、固定資產等在城鄉間義務教育方面的配置;醫療衛生主要包括經費投入、技術人員、醫療設備等在城鄉間公共衛生方面的配置;社會保障則反映城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濟等方面的發展現狀。形成的最終指標體系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