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摘要:貸款風險歷來是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最主要的風險形式,是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防范與控制的主要對象和核心內容,銀行信貸業務所帶來的風險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業銀行最為關注和棘手的問題。隨著國際、國內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重逐年增高,面臨的風險有加大的趨勢。本文立足于湖南省龍山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實際情況,分析了目前聯社不良貸款的表現,探討了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關鍵詞:不良貸款;貸款風險;解決措施
隨著我縣農村信用社不斷發展和進步,堅持服務“三農”宗旨不動搖,信貸規模不斷做大,逾期貸款不能正常收回,逐漸形成不良貸款。目前,我縣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占比大,嚴重阻礙了我縣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和發展。現本文就當前我縣信用社中不良貸款這種狀況的成因進行分析,同時為以后解決不良貸款提供有效的解決措施,。
一、不良貸款現狀
我縣農村信用社貸款投放方向主要是服務“三農”,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主,這是在國家的號召下服務三農的一項工作,為農民進行商業活動提供資金支持。但是在貸款中,有部分農民認識不夠,信用觀念差,行政干預手段多,再加上自然災害等,以及信用社自身原因,經常有農民因自身原因無法還清貸款。且基于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這種工作特點,導致信用社在出現不良貸款時,不能及時的對這一問題予以處理。
二、當前不良貸款的形成原因
(一)當前的經濟政策決定不良貸款的形成
我們國家現在執行的是穩定的經濟政策,實際就是緊縮的經濟政策,在經濟快速增長時,信用社的貸款數量也大幅增加,而當經濟增長轉為緩和時,在嚴密的監管約束下,信貸人員就容易放寬貸款條件、降低貸款投放標準,信用社不良貸款“占比”的下降多數是通過增加貸款投放量來實現的,而當貸款投放受限后,其對不良貸款的“稀釋”作用減弱,不良貸款“占比”重新回升,隱藏的一些不良貸款也將開始浮出水面[1]。
(二)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也會對市場風向造成影響
政府對信貸投放進行干預,這種干預是為了我縣的整體發展。為了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經常會下令讓信用社對一些企業進行資金支持,這種貸款有很多隱患。因為政府對企業的栽培和支持是為了促進整體經濟的大發展,處于這種目的,政府并沒有考慮到信用社的安全和利益,更沒有對貸款做出明確的還款須知,國家的支持,導致企業不及時還款,最終成為了不良貸款,以致無法收回欠款。
(三)農村信用社貸款管理機制不健全
基層信用社在信貸投放時,存在重發放,輕管理,重數量規模,輕質量效益,責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的現象;貸款責任追究制度得不到落實。在信貸投放時,缺乏系統的信息咨詢,對借款人及擔保人的調查不清,甚至會出現在借款人貸款時就不具備返還貸款的能力的狀況。貸前調查和貸款審查不嚴:貸前調查和貸款審查是貸款業務的首要環節。信用社個別經辦人員由于風險管理意識淡泊和警惕性不高,在貸前調查和貸款審查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對借款人、擔保人的相關信息了解不詳細,對貸款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審查不嚴,對有瑕疵的材料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核實,等等。為今后形成不良貸款埋下了隱患。現有信用社的管理人員及信貸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市場意識、風險意識不強,放人情債、關系債時有發生。信貸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不按照我國的法律法規和操作章程,在辦理貸款業務時,設置的貸款期限不合理,貸款調查流于形式,資產證明真實性不強,而正是這些操作上的不規范、不細致導致近年來不良貸款占貸款的比重不下降。 內控管理機制不完善。雖然稽核部門對信貸領域的違規行為進行查處,但由于存在處理處罰力度不夠等問題,如發放關系貸款、異地貸款、多頭貸款、大額信用貸款等,而這些貸款風險性較大,極易形成不良貸款,如果管理不到位,風險防范機制不力[2]。
(四)對信貸資產管理和風險防控不到位
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是粗放式經營,“重貸輕管”的現象比較普遍,貸款投放出去后,信用社應加強貸后管理,調查發現,有的貸款到期了,借款人還不知道。平時的貸后管理流于形式,沒有管理到位,沒有與貸戶進行溝通和跟蹤管理。貸后管理不僅能控制資產質量,更能進行價值創造。一方面,通過貸后管理有利于把風險主動控制在農村信用社可接受的范圍內。有的信用社幾乎每人手中都有數百上千筆貸款,工作過于繁重,以致貸后管理工作根本無法跟上,更談不上及時了解貸款客戶經濟及家庭變化的情況。當風險來臨時,信用社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從客戶選擇開始,在制訂客戶授信業務方案時,就要做出與客戶風險相匹配的貸后管理安排;在授信審查決策時,要權衡貸后管理措施對客戶風險的化解與風險的可承擔性;在授信發放時,要關注貸后管理要求的具體落實;在授信業務發放后,要具體實施已確定的各項貸后管理措施。信貸人員應根據貸后檢查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并以書面形式裝入檔案。
(五)借款人對貸款認識不夠
在農村,有的借款人對貸款認識不充分,以為到信用社貸款是不要償還的,以為是國家的扶貧款,只求借得到,不問何時歸還。有的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虛假信息,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資信狀況,期望獲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而獲得貸款。有的借款人把錢借出去后轉移貸款用途,因這種造成的不良貸款風險極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3]。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響,致使貸款形成不良貸款。各種自然災害,如地震的出現,山洪的暴發,颶風的驟起,久旱無雨、農作物遭病蟲害侵襲等。由于我國農業的基礎較薄弱,農業耕作的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農民抗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較低,大多數地方存在靠天吃飯這種情形,這增加了涉農貸款收回的不確定性和貸款的風險性。一旦遇到自然災害,農作物減產,農業欠收,直接影響農民收入,影響貸款的歸還。
(六)貸款缺乏科學的管理
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當前農村信用社信貸人員力量不足,素質不高,難以對貸款進行科學決策和有效管理。個別信貸人員執行制度的隨意性較大,人情代替制度、違規放貸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加之,處罰與激勵機制不健全,個別信貸員“在其位而不謀其職”,權利與義務、風險與收益不對稱,工作主動性較差。
三、針對銀行不良貸款問題提供的一些解決措施
對于我縣信用社不良貸款的成因,其中起著嚴重影響作用的是借款人是否具有還款能力。針對不良貸款這種狀況,應在控制新增不良貸款發生的同時,壓縮已形成的不良貸款,形成“堵”、“壓”并舉,以“堵”為主的工作格局,真正實現不良貸款的持續下降。
(一)健全各項制度,強化貸款管理力度
建立一個健全的市場評估體系以及一個健全的定價制度,是銀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只有建立出這些健全的體系以及制度,才可以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進行評估。要使不良貸款降壓,只有嚴堵新增不良貸款。建立風險管理制度體系,嚴格執行審貸分離。對申請借款人的經濟狀況、貸款用途、產品銷售、信用程度等都要進行嚴格審查,扎扎實實做好評估論證,辦好抵押質押手續;對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發展前景差的企業要嚴格控制放貸,并對貸款企業的資金使用過程進行全程監督跟蹤檢查;貸款到期要及時催收本息,需要展期的貸款要按有關規定辦好展期手續,防止發生新的沉淀。建立貸款責任制,并與年度考核相掛鉤。實行“誰放貸誰收回,誰放貸誰負責”的制度,對違規違紀、人為造成的新增不良貸款要嚴格追究責任人的責任;將其對貸款的調查程度、所放貸款的質量、不良貸款的占比等都納入年度考核的范圍內,對做的好的應進行重獎。
(二)定期對信用社的信貸人員進行培訓
在不良貸款的成因中有一項就是信用社信貸人員的操作不當,對于這個問題就需要信用社的管理部門定期對信貸員進行培訓,同時還要規定在信用社貸款工作辦理時的操作流程,以免信貸員在工作時出現漏洞,最終形成了不良貸款。同時,在培訓中還要對所有的信貸員予以考核,對考核中不合格的人員予以替換。對信用社信貸員的工作責任進行細化,在信用社的管理工作中應建立健全的責任制度,這樣就可以在出現任何問題時,每個人承擔自己的責任,同時在進行工作時,信貸員會更加的進行盡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時在自己的責任范圍內更好的服務三農[4]。
(三)運用法律手段,加強與法院、經偵聯合清收
必須與法院、經偵加強合作,建立良好關系,以有利于加快貸款案件的審判,加大案件的執行力度,正確指導信用社社開展依法收貸工作,協助信用社解決收貸方面的疑難問題等。針對個別逃債、賴債不還的貸款戶,應找準對象,本著切實可行的原則,果斷將其訴訟到法院,并積極與辦案人員溝通,督促法院快審、快判、快執行[5]。通過依法強制執行,收回不良貸款,起到清收一戶、帶動一片、震動一方的效果,有效的凈化社會信用環境。大力開展依法清收,利用法律武器痛擊“釘子戶、難纏戶”,做好執行案件專項清理活動,提高勝訴案件的執結率。
(四)加大追責力度,落實責任收回貸款
要實行清收不良貸款責任制。嚴格執行貸款責任追究制度,對確因責任心不強、貸款程序執行不嚴、違規操作、越權放款、發放人情關系款等形成的不良貸款,切實加大對相關責任人的追究力度。對現任信貸人員形成的不良貸款,逐筆抄錄明細,采取與工資掛鉤、經濟處罰、組織處理等措施,加大考核。堅決打擊怕惹麻煩、怕得罪人等好人主義思想,堅決落實責任追究相關規定。信合事業要發展,關鍵在人;化解不良貸款,第一位的因素也是人。信用社應采用一些制度性的運作,激勵員工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攻克難關[6]。比如,有些地方的信用社實施“3+1”工程,即將每一筆不良貸款“確立一個項目,落實一位清收責任人,制定一套清收方案,再加一名分管領導”,限時完成并結合清收結果進行考核獎懲。這種工作模式將責任、權利和利益統一到清收責任人,極大地提高了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不良資產要我清收”到“我要清收不良資產”的轉變。
(五)狠抓信用工程建設,創建良好的信用環境
要提高信用貸款的質量,就必須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農村信用社要把信用工程建設當作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常抓狠抓,抓出成效。要通過提高服務質量、提高工作效率等手段,樹立信用社良好的信用形象,樹信于民,取信于民。要開展豐富多彩的信用道德教育活動,如金融知識下鄉、金融知識法規咨詢、典型教育等,在大眾中樹立良好的守信理念[6]。要加大力度搞好農戶授信、建立信用市場等工作,使區域內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圍。農村信用社應積極轉變金融理念,開發新金融產品,發展中間業務,為社會各界提供優質、高效、多種需求的金融服務,增加非利差收入,改善資產質量,提高抗風險的能力。要繼續采取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同時開發擴大農戶聯保貸款,降低農戶信用貸款的風險。
(六)多策并舉,加大清收力度
對已有的不良貸款進行分片、分包、分清責任,采取依法清收、責任清收、招標清收、獎勵清收等手段,狠抓不懈,旺季抓,淡季抓,常年抓,發揚不怕艱難、不怕吃苦、攻堅克難的精神,堅決要回沉積不良貸款,利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盤活不良,力爭不良貸款的絕對數額持續下降。開展活動,逐步消化不良貸款。如:利用“七.一”黨員清收不良貸款,對筆數和金額進行排名獎勵。評比清收不良貸款先進個人;清收不良貸款十佳能手;利用村支兩委人員清收,給予適當報酬;要積極依靠村社干部和信息聯絡員,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加大對農戶不良貸款的催收盤活力度。有利于激發員工清收不良貸積極性,也超到逐步消化不良貸款的目的。只有真正的把信貸資產當作自己的錢袋子來管理,才能消除不良貸款這個毒瘤,為順利的改革發展掃清障礙。
參考文獻:
[1] 王欣. 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分析及處置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3.
[2] 匡愛梅. 我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問題分析[J]. 新西部(理論版),2012,07:46+51.
[3] 譚聰杰. 我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清收問題研究[J]. 金融經濟,2012,20:78-80.
[4] 郝勇超,陶田. 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的綜合應對[J]. 時代金融,2009,08:58-59.
[5] 包玉珍,王關區. 農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歷程及對策探討[J]. 北方經濟,2014,03:23-25.
[6] 李婧宏. 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問題的再研究[J]. 經營管理者,2014,09:27.